摘要:新中国诞生之初,万物复苏,百业待举。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硬质合金工业作为“一五”计划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肩负着振兴民族工业的重任破土而生。株洲硬质合金厂——这颗中国硬质合金工业的种子,从此在湘江之滨深深扎根,挺起了中国硬质合金工业的脊梁。
株洲日报通讯员/何庆文
新中国诞生之初,万物复苏,百业待举。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硬质合金工业作为“一五”计划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肩负着振兴民族工业的重任破土而生。株洲硬质合金厂——这颗中国硬质合金工业的种子,从此在湘江之滨深深扎根,挺起了中国硬质合金工业的脊梁。
1958年4月,当第一炉合格的硬质合金产品闪耀问世,中国不能自主生产硬质合金的历史被彻底改写。当年产量突破755.6吨,超设计产能近2倍,这一串数字犹如铿锵誓言,宣告了中国硬质合金工业的崛起。
历经岁月淬炼,株硬集团在时代大潮中不断发展壮大。2009年融入中国五矿,2016年成为中钨高新直管企业,每一步都印证着这家老牌国企“矿业报国、矿业强国”的如磐初心。
“十四五”期间,株硬集团以雷霆之势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这是一份令人振奋的成绩单:硬质合金销量劲增28%,营业收入跃升39%,利润总额更是实现83%的跨越式增长。在这幅壮丽画卷上,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湖南省省长质量奖等殊荣交相辉映,见证着株硬集团从“制造”到“创造”的华丽蝶变。
中粗碳化钨粉智能生产线项目AGV小车转运物料中。企业供图
党建引领:筑牢企业发展根基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株硬集团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建立健全“五步闭环”机制,确保企业发展始终与党中央决策部署同频共振。
以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互融互促。通过开展“党旗飘扬、党徽闪光”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在技术攻关、生产攻坚、市场开拓等关键岗位上亮身份、作表率,让党建工作从“软任务”变为“硬支撑”,真正将党建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
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为核心,层层压实党建责任,不断提升基层党建标准化水平。以激发活力为目标,鼓励基层党组织创新工作方法,打造特色党建品牌。钻头合金事业部合金一厂党支部凭借扎实党建工作,成功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央企党员联学班企业案例。
以庆祝建企70周年为契机,开展系列宣传文化活动,回顾企业与党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历程,讲述一代代株硬人拼搏奋斗的感人故事,进一步统一全员思想、凝聚奋进共识,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书写了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形象。
改革赋能:激发企业经营活力
“十四五”期间,株硬集团以改革创新为主线,通过全链条改革激活发展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深化IPD体系改革,实现经营单元全覆盖,提升产品开发与运营效率。推进经营单元改制,将阿米巴经营下沉至基本产线,推动异型合金事业部实施“分灶吃饭”,实现权责利精准匹配。深化职能部门改革,推进KCP项目落地,推广“班组建设+精益管理+进步指数”改革经验,“五星班组”占比提升至30%。开展海外业务管理改革,实现管理层级压减,提升海外业务运营效率。
以“精干高效、结构优化”为目标推进人力资源改革。40岁以下员工占比提升8%,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提升7%,劳动生产率累计增长超60%,实现人力效率跨越式提升。
株硬集团荣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企业供图
创新驱动:抢占技术制高点
“十四五”期间,株硬集团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科研投入持续保持在主营业务收入的3%以上,为技术突破提供了坚实保障。五年来,株硬集团不仅深度参与多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更主导或参与制订、修订国际国内行业团体标准,授权专利146项(发明专利50项),涵盖硬质合金基础、产品、试验方法、绿色制造等多个类别,用标准话语权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在高端产品研发领域,株硬集团不断刷新行业纪录,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针对精密制造领域的关键需求,株硬集团自主研发出极小径钻针材料,成功破解精密光学组件、芯片制造等领域的“卡脖子”难题。
在能源开采与重大工程领域,株硬集团生产的牙轮钻球齿在5000米以上深井和超深井能源开采中成为首选材料,盾构刀具等产品广泛服务于川藏铁路、跨长江隧道等国家重点项目,成为“超级工程”背后的攻坚力量。
锚定目标,不断优化,株硬集团高风压球齿性能提升30%,国内市占率70%,优特钢辊环使用寿命达到同类产品2倍以上,国内市占率超50%,稳居主导地位。
智造升级:打造行业标杆生产线
智能化改造是株硬集团“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公司聚焦硬质合金生产核心环节,建成两条标志性智能生产线。以这两条生产线为核心打造的万吨高端硬质合金用碳化钨粉末智能生产线建设项目,入选国家“十四五”102项重大工程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百大工程”项目。
2021年底竣工的中粗碳化钨粉智能生产线入选湖南省智能制造标杆车间,通过全流程自动化改造,原本需要200多人完成的生产工作量,如今仅需30人即可高效完成,人力成本大幅降低,生产稳定性显著提升。
2025年全面投产的超细碳化钨粉智能生产线,以10个月的建设速度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跑出了项目建设的“中钨速度”。这条生产线集成多项国内首创技术,彻底打破国外对高性能纳米、超细碳化钨原材料的垄断,实现高端原料国产化替代,为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关键领域提供核心原料支撑。
该公司推进智能信息化与绿色低碳协同发展,主要设备机械手配备率从不足45%提至54%,劳动效率大幅提高。全面上线SAP-ERP系统,实现业财一体化管理,解决传统模式下数据孤岛、核算滞后问题。投用粉末与型材MES系统,产品一次合格率提升2.65个百分点。
绿色发展:实现生态与效益双赢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株硬集团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生产经营全流程。“十四五”期间连年获评湖南省环境保护绿牌单位,截至目前,已蝉联该荣誉11年。2023年底成功入选国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名单,实现绿色制造体系“大满贯”,成为株洲市及中钨高新旗下首家获此殊荣的企业,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株硬集团的绿色转型并非单点突破。在生产环节,该公司大力推进清洁能源替代,通过绿电交易与光伏发电协同发力,清洁能源全面覆盖各条生产线。超细碳化钨粉智能生产线集成余热回收、无功补偿等节能技术,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750吨;中粗碳化钨粉智能生产线的余热利用技术,实现能源高效循环;建立严格绿色采购标准,优先选择环保达标供应商,从源头减少环境影响。
通过节能技术改造与资源循环利用,株硬集团累计节约能源成本上千万元,凭借绿色产品认证与绿色供应链优势,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开放协同:拓展发展新空间
株硬集团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开放发展的核心力量。
在国内市场,株硬集团依托中国五矿与中钨高新资源整合优势,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深化与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构建自主可控的钨产业生态,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相关行业的全球领先提供了关键支撑。
在国际市场,株硬集团产品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欧美、东南亚等重点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通过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展示“中国智造”实力,提升我国硬质合金产业国际话语权。
从技术突破到智造升级,从绿色发展到开放协同,株硬集团在“十四五”期间以实干践行使命,助推我国硬质合金产业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根本性转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株硬集团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续写新的时代华章。
编辑:李毅哲
二审:俞强年
三审:高晓燕
来源:株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