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力量,正在重写AI时代的未来规
2025年,人工智能以惊人的速度重塑职场、产业与社会结构。然而,在这场关乎人类未来的宏大变革中,一组数据令人警醒:科技领域女性占比仅29%,担任领导职务者不足14%;而受自动化冲击的女性劳动者比例,竟是男性的两倍以上。当技术浪潮奔涌向前,若缺少一半人群的深度参与,不仅意味着公平的缺失,更可能错失那些唯有多元视角才能激发的关键创新。
幸运的是,过去十二年,一股建设性力量正悄然生长——自2013年发起的长江商学院女性领导力论坛,已从一场关于女性成长的小范围对话,演变为汇聚全球政策制定者、企业领袖与一线行动者的跨界平台。在这里,“她力量”不再是被讨论的客体,而是推动系统性变革的主体。
AI不是替代者,而是共创伙伴
技术本身没有性别,但谁在设计它、为谁服务、是否包容多元需求,决定了未来是更公平还是更割裂。
长江商学院组织行为学副教授、EMBA项目副院长张晓萌教授长期关注人在技术洪流中的韧性。她指出:“人类不能被AI替代的两大优势,一个是创造力,另一个就是情绪价值。”在她看来,拥抱AI不是被动接受工具化命运,而是主动善用技术,放大人独有的价值感与创新力。今年,她将带着新课题重返论坛:如何在AI浪潮中培养韧性领导力?
答案不在对抗变化,而在创造属于人的“价值锚点”——这正是许多女性领导者正在践行的道路。
滴滴联合创始人柳青早在2014年就主导推出“粉爱行动”,首次将女性安全纳入出行产品核心逻辑。十年后,这一理念已升级为覆盖女司机权益保障、女性用户友好体验的完整生态体系。如今,全球超150万女性通过滴滴平台获得收入。技术,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赋能者。
百度集团副总裁平晓黎则用AI重构电商逻辑。面对“红海已死”的质疑,她带领团队从零打造“百度优选”与数字人直播平台,其主导的“慧播星”系统将直播成本降低80%。她坚信:“AI的意义不在于取代人力,而在于降低创业门槛,让更多普通人有机会参与数字经济。”
这些实践背后,是一种共同的领导哲学:真正的科技向善,是为曾被忽视的需求重新设计规则。女性领导者正以对真实生活的深刻洞察,在冰冷的算法世界里,种下温暖的变量。
撕掉完美人设,真实的她更有力量
长期以来,“她力量”的叙事常被简化为自律、高效、光芒万丈的模板。但真正打动人心的,往往是那些敢于袒露迷茫、不确定与重启勇气的故事。
前职业网球运动员李娜在2019年登上论坛时坦言:“退役后我做了很多事——开学校、做公益、拍电视……每一个都是学习。”这位首位入选国际网球名人堂的亚洲球员,如今出任香港网球公开赛赛事总监,持续激励新生代。她的谦逊与探索精神,比任何奖杯都更具穿透力。
太阳村创始人张淑琴则代表另一种坚韧。69岁那年,她在论坛上说:“错过帮助孩子,就错过他的一生。”二十多年来,她与团队救助超过6000名服刑人员子女。对她而言,成功不是财富积累,而是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
著名主持人杨澜的思考也在进化。从1995年主持北京世妇会,到如今倡导“柔韧如竹”——雪压弯了,太阳出来还能挺直。她说:“不必永远战斗,也可以松弛一会儿。”这种拒绝完美人设的态度,恰恰释放了更多女性的真实生命力。
正如谢丽尔·桑德伯格当年呼吁“向前一步”,其真义并非独自登顶,而是拉一把同行的人。Lean In基金会至今仍在全球支持职场女性“被看见、被倾听”。
从孤岛到大陆:全球对话催生系统变革
性别平等早已超越女性议题,成为全球发展的共同命题。真正的突破,发生在不同角色开始彼此看见、协同发力之时。
联合国数据显示,亚太地区因女性劳动力参与不足,每年损失890亿美元;全球女性CEO占比仅5%,董事会主席仅6.7%。差距依然显著,但改变正在发生。
2024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驻华代表刘萌透露,已有410家中国企业签署《赋权予妇女原则》(WEPs),将平等理念转化为招聘、晋升与职场支持的具体实践。非洲多国驻华大使也在论坛上表达期待:通过与中国合作,为非洲女性创造更多成长机会。
长江商学院院长李海涛观察到:“越来越多女性不是被动等待安排,而是主动承担——她们凭借长期主义、利他精神与情感韧性,成为穿越周期、实现基业常青的关键力量。”
2025:她创新,正在改写未来
十二年来,“她创新”的底层逻辑日益清晰:
科技,让被忽略的声音被听见;IP,让每个普通女性都敢讲自己的故事;对话,让改变从孤岛连成大陆。站在AI驱动、经济重构与全球变局的新起点,破解增长与创新难题的答案,恰恰藏在多元、包容与韧性之中。
2025年12月2日,长江女性领导力论坛将迎来第十二届盛会。这一次,它不再只是关于“女性如何成功”,而是关于“我们如何共同创造一个值得被看见的世界”。
因为真正的“她力量”,从来不是等待被照亮,而是主动点燃火种,照亮未来。
来源:小雨看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