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唐三藏去西天取的是什么经?| 白看了20年《西游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8 09:09 1

摘要:从小到大,我们可能看过十几次《西游记》电视剧,这个根据玄奘西行取经改编的故事,但是你知道唐三藏去印度取回最重要的一部经是什么吗?

从小到大,我们可能看过十几次《西游记》电视剧,这个根据玄奘西行取经改编的故事,但是你知道唐三藏去印度取回最重要的一部经是什么吗?

不能怪你不知道,因为这套唐三藏取回的经,以及他所创立的佛教宗派,在中国流传了三代就失传了,相反,在日本还一直延续至今……

1.

偷渡的唐三藏

既然到了敦煌就应该就近去一去瓜州,瓜州自古以来就属于敦煌文化区的一部分。

比如这一片洞窟——瓜州的榆林窟,跟敦煌的莫高窟并称是姐妹窟。

在这一群洞窟的第三号窟里面有这么一幅图,是西夏年间的玄奘取经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玄奘取经图

而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法师和瓜州的关系当然不只是因为有这幅画,他本人当年就真的来过瓜州。

话说当年他偷渡出境来到瓜州,一方面要躲藏官府的缉拿,另一方面则在筹划怎么样走出去。

再往下走就是玉门关,他是偷渡的,自然不能够正儿八经地经过玉门关,但是要绕过玉门关的话,就要经过五座烽火台。

这五座烽火台之间相隔百里,这一百里上面都是无人地带。就算你绕过了这五座烽火台,再往前走那就是戈壁滩了,没有水,没有粮食,他怎么走呢?

犹豫之间的时候,好在,他遇到一个胡人叫作石磐陀。石磐陀自告奋勇要替他领路,还拜他为师,当了他的在家弟子。

左一 | 石磐陀

这个石磐陀也很厉害,不仅身躯强健,似乎还很聪明,第二天就给玄奘法师带来了一个老人。这个老人原来曾经来往过敦煌跟伊吾多次,而伊吾正是玄奘法师要去的下一站。

同时他还带了一匹又老又瘦的、毛是红色的马。这个马你别看它老,正所谓识途老马,它曾经来往伊吾与敦煌、瓜州之间十几次,很认得路,到了最后我们知道玄奘法师也全靠这匹老马才活了下来。

但是这个时候石磐陀却出了点问题。有一天晚上玄奘法师半夜的时候,半睡半醒之间,看见这个石磐陀拿着把刀向他走过来,没多久又退了回去,然后又走过来,目露凶光,似乎想要杀人。

这是怎么回事,他不是拜我当老师吗,怎么会忽然对我动了杀机呢?第二天玄奘法师一问,这石磐陀才老实相告。

原来石磐陀是想想看不对劲,跟着玄奘法师这么偷渡出境多半都要被抓,被抓不就被连累了吗?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他干掉,自己逃跑算了吧。

据传石磐陀是《西游记》中孙悟空原型

玄奘法师(是)得道高僧,就放了他走。他就只留下一匹老马,接下来就要走上他这段有名的取经之路了。

2.

《大唐西域记》是本什么书?

《大唐西域记》这本书到底有什么价值,这是本什么书呢?

这就是他取经回来之后,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在位的时候,他回到了长安,见到了唐太宗,唐太宗很欣赏他、很喜欢他,觉得这人有才学、聪明,一直劝他还俗来辅助他,那玄奘法师当然不肯,但是他也要交代一个政治任务。

其实太宗对他取什么经回来并不是真的那么有兴趣,他感兴趣的是你这一路上经历了什么地方、去了哪些国家、有些什么样的风土人情、他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他关心这个问题,这是他要开展他作为天可汗的一个国际战略布局底下必须要有的知识。

所以他就请玄奘弄本书出来,给他做个报告,所以这本《大唐西域记》就是等于玄奘交给领导人的一个报告。

这个报告他是口述,由他的得意弟子辩机来抄录记录下来。

《大唐西域记》里面就记录了玄奘法师一路走,经过这一百多个国家的一个综合的报告。其实文笔相当的简要,却又很确实,而且是有一套固定的格局。

比如说每说一个国家都要说一说这个国土大小怎么样,它的都城所在地又在什么地方,然后他的风土人情怎么样,他的国王性情如何,他的政治的演变情况如何,他的商贸农业各方面的情况都做一番报告。

印度 | 鹿野苑

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地理笔记,我们今天的人看可能觉得有点干枯,而且因为记录的又都是七世纪时候的事情,我们看也会觉得好像都跟我们今天没什么关系。但是大家要注意,这本书它太重要了。

首先是对谁重要?是对印度重要。为什么呢?因为印度这个国家跟我们中国很不一样,事实上中国跟别的国家都不一样。我们中国是有历史癖的,我们恨不得每一天发生什么事都得记录下来。

可是印度不一样,印度的古史简直是一塌糊涂,杂和了很多的神话传说,在一团迷雾之中。于是过去很多听说过的关于印度的事,到了现在大家都觉得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不知道。

于是到了十九世纪的时候,英国在统治印度的时期,英国许多探险家学者就尝试去挖掘印度的古史。当时他们最能够依靠的是什么呢?就是这本《大唐西域记》。

拘尸那迦佛陀涅槃地

但是《大唐西域记》不仅能够不足印度的历史,因为我们知道古代的印度文明区域扩散的范围非常广阔,遍及到中亚部分,甚至可以说到中国。

印度是最早对中国产生影响力的一个中国之外的国家。而印度当年的文化影响范围非常大,而且印度所在的位置使得他跟欧洲那边是可以有直接接触的,不像中国。

所以玄奘法师记述的其实是一整段过去印度文明,乃至于跟世界文明交汇的区域。

3.

唐三藏取回的是什么经?

我们都听过唐三藏取经,都知道玄奘西行经过的痛苦、经过的历程,但是大家千万不要忘了他最初去是为了干什么,如果要取经,取的是什么经?

他最重要的就是要学懂集齐全套的、全本的、当时中原地区没有全本被翻译出来的《瑜伽师地论》,所以他到了犍陀罗。

曾经非常繁盛、佛法尤其兴旺的犍陀罗国在玄奘法师于公元七世纪到来的时候,已经彻底衰败了。

按照他的讲法,这里很多人都已经开始信的是外道,也就是其他的宗教了,比如婆罗门教、印度教或者是仙教,甚至有部分人是所谓的东方教会,就是我们之前讲的景教的教徒。

于是他就很失望,只能够继续往南,他真正要学到《瑜伽师地论》就不可能在犍陀罗国。他一开始晓得,他真正的目标是那烂陀寺,也就是当时亚洲的世界学府。

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的住持戒贤法师走的时候一百零六岁,很高寿的一个长老,他最精通的就是《瑜伽师地论》。

所以玄奘法师是亲自拜入住持门下,先跟他学《瑜伽师地论》。听第一年的时候听了一年零六个月,才算摸懂一片,跟着又再听了三遍,才算全部都搞清楚。

这个《瑜伽师地论》非常的复杂、非常的深奥,当初玄奘法师为了什么事,在中土好好的要去印度找回这部书,要把它完整地全部译出来呢?

瑜伽师地论

是这样的,我们要了解一下当时的中国佛教的情况。那个年代,佛教传进中国已经七八百年了,早就有很多本土化的不同的宗派。

可是这里面各种宗派之间有很多的争论,有很多的问题在继续有不同的经书翻译进来的时候,使得大家觉得很混淆,好像佛法不能统一。

其中主要的争论点,用专业的术语讲就是“空”“有”二宗的争论,或者说是唯识跟中观的争论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各位,很抱歉,我没办法在剩下的十来分钟里面向你们解释清楚。

大致上我最粗暴、最简单、也许会有很多错误的讲法是这样:空宗或者是所谓的中论,它是由龙树菩萨开始讲起。

它主要的讲法就是说,因为佛教强调的是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没有本质、都没有质性,这都是缘起产生的,也就是佛教常讲的“空”这个字,很多东西都是空的。

那么如果所有东西都是空的话,没有质性的话,那么还剩下什么是“有”的呢?

那另外一派呢,就是唯识,所谓的“有宗”,他们强调的是什么呢?他们一开始要解决的问题是轮回的问题。

为什么轮回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呢?假如说所有东西都是空的,连我都是空的,我是不存在的。问题来了,那么请问轮回的时候是谁在轮回呢?我如果是空的,没有本质的,那我死了之后这个我又怎么还能轮回呢?

为了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就必须要推论出这个轮回如何可能,你就必须要找到一些所谓“有”的东西。这俗说叫作有宗,这是唯识学派。

唯识学派发展到后来是一个非常精巧复杂的哲学上的知识论的东西。

当年中国这两派之间,在先后传入之后已经造成了中国佛教界很多的混淆。

原有的经书又不够用,很多的论都是局部译了过来。

玄奘法师像他这种精求佛理,其实从今天的角度来讲,他就是一个大学者,像他这种不可能满足,所以他立志要去印度搞个清楚。

所以他来到印度就要找这个《瑜伽师地论》,因为据说《瑜伽师地论》的作者就是犍陀罗的一个大菩萨,无著菩萨。他造的这个论据说是能够打通所有这一切的问题,是一个以唯识出发然后贯穿所有佛教体系。

无著菩萨

所以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的目的有两个:第一个,就是希望把所有的争论背后的历史源头本面目搞清楚,译那些经典出来;第二,就是希望统一整个佛教各大派背后的哲学基础。

好,那么他来到印度学《瑜伽师地论》。果然,后来他回到中国之后,他首先要开始译经,回来才几个月立刻就开始着手建立译场译经。

他一回来首先关注、译的就是这个《瑜伽师地论》,可见他很重视它。

到了后来他晚年的时候,很想把它译完但没译完的则是《大般若经》。《大般若经》是一部非常浩大的经典。我上两季的时候给大家讲《心经》,《心经》就是《大般若经》的其中一小段、一小章节而已。

那么《大般若经》跟《心经》都是讲空的,唯识原来被认为是有宗,他为什么要译完有宗的东西要译空宗的东西呢?你可见他是真的想打通整个佛教理论基础,可惜他没有办法完成。

4.

《瑜伽师地论》是本什么书?

那《瑜伽师地论》到底是什么书呢?

我们先解一解这个书的名字吧。瑜伽不是今天练印度瑜伽那种瑜伽,瑜伽这个字在印度原来指的意思是一种修行,一种精神上跟身体上面修行自己、改变自己、锻炼自己的一种方法。

在佛教里,这个瑜伽除了保有修行的意思之外,还又变成更复杂的一个哲学概念,就是相应

就是说一个人学瑜伽的时候,我学懂一套瑜伽的观想的方法,于是我观能够相应于我所观的境界,我行能够相应于我所行的境界,然后就会得到相应不同境界的果实,这叫相应果。

那瑜伽师又是什么呢?瑜伽师就是能够学这套东西,学懂了而且能够教人的这种老师叫瑜伽师。

我们今天不是看到佛教里面有些法师,我们叫他阿阇梨,阿阇梨——acarya,这个字也是印度翻译过来,就是老师的意思,这种老师就是瑜伽师。

所谓“地”是什么呢?地就是不同的境界、不同的范围

《瑜伽师地论》顾名思义讲的就是一个人开始佛法修行,从最简单最基础一直到最高境界,不同的层次上面会怎么样来修行,会得到什么样的效果,面对什么样的情况,这样的一部书。

其实你把它当成是一个佛教的关于人的精神转化的、修行的、从一开始到最后能够得到涅磐的全部的情况、程序清晰地理出来,这就是《瑜伽师地论》这部书所要做的一件事情,而且它试图打通贯穿在他之前所有印度佛教里面的各种理论。

这套东西玄奘带回来了,开始译了,译了之后又写了很多的注。但是他没有留下太多自己的著作,他当年写的很多的著作,用梵文写的著作都在印度流失了,中国也没有流传。

但是他的弟子其中一个非常伟大的叫窥基法师,人家叫大乘基,也是一个非常聪明、年少的时候就已经很了不得的一个法师,一个天才型的人物。

窥基法师继承了他的衣钵,继续弘扬这一套,于是创立了一个宗派,这个宗派就叫法相宗或者叫慈恩宗。慈恩是因为我们知道玄奘法师号大唐慈恩法师,是因为他驻席在长安的慈恩寺。

慈恩寺

那么这个宗派可以说是当时中国最受皇家所供养跟推崇的一个宗派,学习的人多半都是贵族。而且接下来三代的这个掌门人都是非常聪明的学者型的大师级人物。

但是问题在哪儿?问题在于这个宗派在中国传了七十年,三代之后就绝了。因为后来我们知道唐武宗发起了会昌法难,要灭掉所有佛教的东西。

问题是唐武宗灭佛之后,后来当佛教再度兴起的时候,很多别的宗派都能够复苏,为什么唯独法相宗没有了呢?大家想想看是不是很奇怪?

我们全中国人都听过唐三藏,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和尚,我们都知道他的故事。

他念兹在兹要带回来的那套佛法,唯识学,在中国没几个人知道。就连一般佛教徒你让他去讲讲什么叫唯识,没几个人跟你讲得清楚。

他念兹在兹要译给我们中国人看的《瑜伽师地论》,没有几个人读。他创立的宗派留了七十年就没了,这是怎么回事?他那么威名赫赫,怎么会得到这样一个下场呢?

相反的,我们看一看,这个法相宗,当年就有日本学生来学,学了之后把它带回去日本,在奈良建立了法相宗在日本的总本山,总共两座大寺庙,兴福寺跟药师寺。

兴福寺

直到今天继续传延这套方法、这套佛法,而且还模仿当年玄奘法师从印度带回来的方法,举行辩经大会、宣讲大会,传到今天一千三百年,香火不绝。

5.

唐三藏取回的经为什么失传?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日本人更懂得比我们保存中华传统文化唐朝的东西吗?不是那么简单的,这里面有许多文化变化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探讨。

第一,我们要知道,玄奘法师带回来的这一套东西——《瑜伽师地论》以及里面需要弘扬的唯识学,是一套非常深奥的、复杂的一种学问

这种学问极端讲究文字字义的确定、明晰,以及逻辑上每一个步骤不能犯半步错误的这么一种严格,而这恰恰都不是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的强项。

中国的语言文字里面总是充满了很多的空间,很多的灰色地带,你怎么琢磨都可以,怎么诠释都可以,但是在印度哲学体系下,这是不能容许的。

第二,印度人我们知道,我们刚才跟大家讲过印度人古史是一塌糊涂,但是印度人有一样东西我们中国人望尘莫及,那就是他们的数学,像印度这种文化、他的这种语言、他的思维习惯,是我们完全很难消化的。

但是玄奘法师却是当年中国佛教里面最印度化的一个人。

你想想看,他在印度,能够在学术上赢得全部印度佛教界的尊重,他是一个在印度干得比印度人还像印度的一个人。然后回到中国要把最印度的这套东西带到中国来,这套东西中国人受得了吗?

我们就举他的翻译的经典来当例子好了。我们知道中国佛教的翻译有几个阶段,在玄奘法师之前的翻译都叫旧译,从他开始叫作新译

以前的旧译是怎么译呢,有一些从今天的角度讲是胡来。比如说印度来的一个名词文字,我们硬生生的在中文套一些字进去,最常用的就是用道家的词去解佛家的词,所以我们直到今天都没办法搞清楚“空”跟“无”,道家老讲无嘛,佛家老讲空嘛,他们有什么分别。

在玄奘之前,另一位大师鸠摩罗什已经很厉害了,但是为了适应中国人简化的习惯,他已经把很多的佛经很简略地,算了,随便译出来,大家能看懂,弘扬佛法,那就很高兴了。

但玄奘法师不,他认真,他认真到什么程度呢?他颠覆了很多中文传统习惯。他的翻译很多学者认为是非常准确的,乃至于今天有些经典已经没有了梵文版,我们能够从中文版推敲回原来梵文是怎么样。

那就是因为他要改造中国语言的结构,善用汉语里面的名词跟代词还有虚词的运用。

我们看到他造的一些新字,比如说我们今天讲五蕴皆空,这个就是玄奘法师的翻译。

这个蕴在梵文叫skandha,是聚集的意思。最早中国人翻译叫做阴,五阴。这个阴指的就是阴是能够覆盖一些东西,这个五蕴一覆盖我们就看不到世界的真相了。

后来鸠摩罗什法师把它译成为众,众就是聚集了。其实是对了,但是玄奘法师偏要译成蕴。你一看就没法搞懂,蕴怎么就会是一堆东西聚集在一起的意思呢?

为什么玄奘法师不用回原来鸠摩罗什译的那个众呢?那是因为他认为,众这个字在梵文里面指的通常是一群人或者一群和尚这个叫众,所以他非常精确。

印度 | 玄奘纪念馆

而且梵文有些结构就跟他们的思维方式一样,是中文无法掌握的。

从功劳来讲,我觉得玄奘法师是极大限度的把汉语改造成了一种适合于这种印欧语言,曲折精炼复杂思考的一种哲学语言。

但是另一方面,就使得这个佛教是完全远离中国老百姓

所以后来很快我们中国人是受不了这一套的,于是接下来我们看到中国人真正欣赏得了的佛教是什么呢?别给我来那么多理论,别给我来那么多复杂的法门,我只要一样东西。

比如说净土宗,我专心念好“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我就搞定了,你别管我什么佛法佛理的。

要不然就像禅宗,那么我们是能够一下子透过一个机缘顿悟的。

中国人还是比较适应的是这一套,所以玄奘法师他在中国变成了,在我看来历史上最吊诡的一个人物:一方面,他是全中国人最知道、最清楚、最有名的和尚。另一方面,我们却绝大部分都不知道他到底在搞什么。

来源:看理想精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