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1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30)在巴西亚马逊河畔城市贝伦拉开帷幕。本次会议恰逢《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不仅是对过去十年全球气候行动的全面盘点,更肩负着为未来十年气候治理提供方向的关键使命。作为一场承前启
2025年11月1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30)在巴西亚马逊河畔城市贝伦拉开帷幕。本次会议恰逢《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不仅是对过去十年全球气候行动的全面盘点,更肩负着为未来十年气候治理提供方向的关键使命。作为一场承前启后的气候变化大会,COP30将力图把气候承诺转化为具体行动。
联合国气候变化贝伦大会是对过去十年全球气候行动的全面盘点,并力图把气候承诺转化为具体行动
2025年11月6日至7日,贝伦气候峰会先行召开,为后续两周的COP30正式谈判把握“政治方向”。4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关注饥饿、贫困和以人为本的气候行动的《贝伦宣言》”,这一宣言被视为COP30的重要政治信号,标志着气候治理正向更加公平、包容的方向发展。
11月8日,COP30候任主席多拉戈发表公开信,指明本届大会三个优先事项:加强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气候治理机制,促进气候治理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加快落实《巴黎协定》。巴西总统卢拉强调,希望COP30能避免空谈、聚焦落实气候承诺。COP30谈判关键议题如下:
更新国家自主贡献(NDCs)。作为《巴黎协定》的基石,NDCs要求各国每五年更新减排目标。截至COP30开幕,已有113个国家提交了更新版气候计划,占全球排放量69%。联合国数据显示,到2035年全球排放量预计将下降12%。
落实气候资金机制。上一届巴库气候大会(COP29)艰难达成“1.3万亿美元年融资目标”,其中发达国家承诺提供3000亿美元。如何真正落实该融资目标是本届大会谈判的重中之重。目前,阿塞拜疆和巴西两届气候大会主办方联合发布《巴库至贝伦路线图》,提出了50余项建议,包括对超级富豪、化石燃料交易征税,以填补资金缺口。
制定公正转型具体措施。大会将推进“公正转型工作计划”,建立可行机制加快落实全球适应目标(GGA)。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分歧仍是COP30的最大障碍。尽管COP29设定了1.3万亿美元的年融资目标,但发达国家的历史欠账仍未结清,其承诺的每年1000亿美元资金至今未完全兑现。巴西在贝伦峰会上提出“热带森林永续基金”,希望筹集250亿美元初始资金,但美国拒绝出资,英国临时退出,仅挪威、德国等少数国家响应。资金短缺将直接制约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与适应能力。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估计,到2035年,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融资需求将超过每年3100亿美元,气候融资鸿沟还将持续拉大。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大行单边主义外交,再退《巴黎协定》,并公开宣扬“气候变化骗局”、大力支持化石能源开发,冲击全球多边气候治理进程。本届气候大会,美国代表团直接“爽约”以示抵制。不仅如此,多国担忧特朗普政府以霸凌手段干预阻挠谈判进程。近期,特朗普政府公然阻挠国际海事组织的航运减排草案通过,威胁将“报复”支持国家,最终迫使各方将表决推迟一年。
一方面,地缘冲突、大国竞争背景下,各国对传统安全关注度上升,将资源更多地投入军备竞赛,全球气候融资进一步萎缩,气候问题在政治议程中的优先级明显下降。英国查塔姆研究所专家安娜·奥伯格指出:“战争和贸易紧张局势分散了人们对气候问题的注意力,各国之间日益加剧的不信任削弱了各方结成联盟和开展合作的意愿。”另一方面,随着右翼势力在多国影响力上升,多国政府在气候政策上出现明显倒退。如,欧洲右翼政党延迟减排立法,阿根廷总统米莱削减环境预算,英国政府退出“热带森林永续基金”。
中国一贯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是世界绿色发展的坚定行动派、重要贡献者。
明确减排目标,引领全球行动。中国在COP30前公布了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首次提出覆盖全经济范围、所有温室气体的绝对量减排指标:到2035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据测算,这一目标的减排绝对量将超过1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推广绿色技术,加快能源转型。中国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导者,持续为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优质高效的能源低碳装备产品。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品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供应了全球70%的风电和80%的光伏组件设备,“十四五”期间出口的风电和光伏产品累计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为加快推动全球能源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加强南南合作,助力气候治理。中国通过南南合作渠道,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切实支持。2016年以来,中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及动员的气候资金总额超过1770亿元人民币,截至2025年10月底,中国已与43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5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COP30是《巴黎协定》签署十周年的关键节点,承载着弥补历史缺口的期望,但同时面临着地缘政治与资金短缺的严峻挑战。未来两周,贝伦的谈判将决定全球气候治理的走向。全球气候治理能否从“谈判时代”迈向“实施时代”,取决于各国能否超越分歧,将融资承诺转化为落地项目。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不会放缓,促进国际合作的努力不会减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不会停歇。中国将始终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派和实干家。
来源:决策与信息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