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0年6月10日下午,台北马场町刑场,由蒋鼎文审判长,韩德勤中将、刘咏尧中将等任审判官的“特庭”宣布开庭。
1950年6月10日下午,台北马场町刑场,由蒋鼎文审判长,韩德勤中将、刘咏尧中将等任审判官的“特庭”宣布开庭。
只见庭上的气氛紧张而凝重,贴墙站着一溜儿头戴钢盔、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军警,一股杀气腾腾的气氛扑面而来。
不知道是哪一位新闻摄影官,在那关键的时刻,按动快门,栩栩如生地记下了“特庭”宣判后的一瞬间。
当然,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只不过是“蒋记”杀人剧中一个事先安排好了的“法定过场”罢了。
蒋鼎文匆匆问过四名“要犯”的简单信息后,就匆匆宣判:“死刑已经最高当局核准,立即执行”。
随即,一个书记官走近被告席,通知被判决的吴石、朱枫、陈宝仓和聂曦四人,如果有遗言可当庭书写。
没错,这四位即将被行刑的壮士,就是让蒋介石如哽在咽的“台湾共谍四要角”,也是亲自下达的处决令。
彼时,早已等候在此的摄影记者按下快门,抓拍了身穿西服的吴石将军在军警包围和书记官指点下低首执笔的镜头。
从照片上看,吴石将军正俯身写字,姿态沉稳如日常办公,无丝毫慌乱,可以想象,当笔尖悬在泛黄的纸上,似有千钧重量。
那么,镜头里的吴石究竟写下了什么?成为萦绕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谜题,直到相关档案公开,才揭开了这页浸满丹心的绝笔真相。
值得一提的是,这张珍贵的照片,出自台湾《中央日报》摄影记者徐宗懋之手。
根据他2005年的口述回忆:
“那天凌晨,我接到命令前往马场町,说是要记录‘叛国犯’伏法的过程。吴石将军被带过来时,没有丝毫慌乱,反而要求特务给一张纸、一支笔。”
徐宗懋坦言:当时他看到吴石的从容简直非常震撼,那种沉静,根本不像即将赴死的人。
对于这张照片,国民党当局将其存入“国防部军法局档案”,对外宣称吴石“写下了认罪书”。
然而亲历者的回忆却推翻了这一说法。
据当时负责看守的一个特务在1998年的访谈中透露:“吴石写的时候,我站在旁边,没看到什么‘认罪’的话,反而像是诗,还有一些对家人的话。”
而这帧镜头,也成为吴石留给世人的最后影像。它定格了一位将军面对死亡的坦荡,也留下了关于“绝笔”的千古之谜。
直到1994年,当吴石将军的骨灰迁葬北京,相关档案逐步解密,那些被掩盖的笔墨才重见天日。
后来,根据台湾“国史馆”解密的《吴石案最终审讯及执行档案》记载,吴石在刑场前写下的,是两首五言绝笔诗,以及一段给妻子王碧奎的简短遗书。
而这些文字也被特务当场收缴,原件现存于台湾“国家档案管理机关”,纸张边缘仍有明显的褶皱和血迹。
天意茫茫未可窥,悠悠世事更难知。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
这首绝笔诗,道尽了吴石对命运的感慨,对自身遭遇的悲愤,更彰显了他一生坚守的“忠善”初心。
其实吴石并非共产党员,只是因不满国民党的独裁腐败,为中共提供军事情报,希望能推动国家和平统一。
所以在将军看来,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忠于国家,善待百姓”,谁知却落得“叛国”的罪名,因此他将这份悲怆,跃然纸上。
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嗟堪对我翁。
据悉,吴石牺牲时是56岁,而诗中“五十七年”是虚指,暗含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根据史料记载,将军早年投身革命,参加过北伐战争,抗战时期还撰写多部军事著作,可以说为国防建设贡献了力量。
然而将军没想到,自己却被国民党污蔑。但他依旧坚信,一片“丹心”可昭日月,即便到了九泉之下,也能对得起列祖列宗。
其实这两首诗,并非将军临时所作。根据吴石的副官聂曦(一同牺牲)的日记残页记载,吴石在狱中就已开始构思绝笔,他曾对聂曦说:“我死不足惜,唯愿以诗明志,让后人知道我吴石并非叛徒。”
如此看来,这些诗行,是吴石对历史的告白,也是对自己信仰的坚守。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诗句外,吴石还写下了一段给妻子王碧奎的遗书,全文仅68字:
“碧奎吾妻:余以孤忠报国,今死矣。汝勿悲,勿念。教子育女,务使其成才,以继吾志。家中财物,尽捐国家,勿存私念。余虽死,丹心不灭,望汝珍重,勿为吾伤。夫石绝笔。”
通过这段文字可看,全文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对家人的不舍与嘱托。
吴石与妻子王碧奎相濡以沫,育有四个子女。他深知自己的牺牲会给家庭带来灭顶之灾,却仍叮嘱妻子“勿悲勿念”,教育子女“继吾志”,将家中财物“尽捐国家”。
而这份无私与决绝,无不展现了一位革命者的家国情怀。
据妻子王碧奎后来回忆,她直到1951年才通过友人辗转收到这份遗书的抄本。当“看到‘丹心不灭’四个字,她就知道,自己的丈夫没有做错。”
此外,根据档案记载,吴石将军其实在写下诗和遗书后,还想继续书写,却被特务强行阻止。
而徐宗懋在口述中也提到:“他刚写完几行,一个特务就冲过去夺过笔,说‘别写了,该上路了’。
或许吴石将军接下来想写的,是对两岸统一的期盼吧。
1973年,在周总理亲自确认和关切下,吴石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94年,吴石的骨灰从台湾迁葬北京香山公墓,与妻子王碧奎合葬。
在墓碑上,刻着将军的绝笔诗“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嗟堪对我翁”,这两行字,成为他一生的写照。
其实吴石的绝笔书,并非孤立的个人表达,而是那个时代无数爱国志士的共同心声。
而他们的笔墨,不仅是血色岁月里的精神火炬,更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
如今,那张被记者抓拍的镜头照片,被陈列在北京西山“无名英雄广场”的纪念馆里。
在照片旁,是吴石绝笔的复制品,无数参观者驻足凝视,而将军的绝笔,也是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来源:寻史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