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明朝开国的烽火岁月里,有这样一位将领:他自诩"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世人敬称"常十万";他以血肉之躯突破长江天堑,以孤军深入直捣蒙古草原;他既是朱元璋麾下最锋利的剑,也是明军最坚固的盾。这位创下15年征战无败绩神话的猛将,正是鄂国公常遇春——一个用生命诠释
在明朝开国的烽火岁月里,有这样一位将领:他自诩"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世人敬称"常十万";他以血肉之躯突破长江天堑,以孤军深入直捣蒙古草原;他既是朱元璋麾下最锋利的剑,也是明军最坚固的盾。这位创下15年征战无败绩神话的猛将,正是鄂国公常遇春——一个用生命诠释"无敌"二字的传奇人物。
一、从绿林豪杰到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崛起之路
常遇春(1330-1369)出身贫寒,却生得体貌奇伟,力大过人。年轻时为生计所迫,曾短暂落草为寇,但这段经历并未让他沉沦,反而锤炼出过人的胆识与武艺。当朱元璋的起义军攻克和州时,24岁的常遇春毅然投军,开启了改变中国历史的征程。
史书记载,常遇春初见朱元璋时便立下豪言:"愿为先锋,横行天下!"这番气魄深深打动了朱元璋。事实证明,这位年轻将领的自信绝非空谈。在随后的征战中,常遇春迅速展现出惊人的军事天赋:他既能单骑闯阵如入无人之境,又能统帅大军运筹帷幄;既擅长闪电般的突袭战,也精通围城打援的持久战。
朱元璋对这位爱将的评价极具代表性:"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锋锐莫当,虽古名将,未有过之。"这种评价并非夸张——在冷兵器时代,常遇春的勇猛与智谋确实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
二、采石矶之战:以小船破天险的奇迹
1363年的采石矶之战,是常遇春军事生涯的第一个巅峰。当时元军依托长江天险,在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西南)布下重兵防守。元军水师装备精良,岸上更有弓弩手严阵以待,形成立体防御体系。朱元璋军多次进攻受挫,战局陷入僵持。
关键时刻,常遇春展现出超凡的胆识与战术创新能力。他亲自率领一队精锐,乘坐小船直冲敌阵。当船只行至江心时,突然遭遇强风,小船失控向岸边礁石撞去。千钧一发之际,常遇春张弓搭箭,一箭射中元军主将也先帖木儿。主将坠马,元军阵型大乱。常遇春趁势率军登岸,以雷霆之势突破防线,一举击溃元军主力。
突破长江防线:为朱元璋军打开南下通道,加速了元朝在江南统治的崩溃创新战术运用:小船突袭战术成为后世水战经典案例心理震慑:常遇春"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的壮举,极大鼓舞了明军士气采石矶之战后,常遇春"常十万"的外号开始流传。这个称号既是对他军事能力的肯定,也暗含着对手的敬畏——仿佛有十万精兵在侧,无人敢撄其锋。
三、九华山之战:结寨六泉口的智勇双全
如果说采石矶之战展现了常遇春的勇猛,那么1365年的九华山之战则充分证明了他的智谋。当时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夺江西,常遇春奉命驻守六泉口(今安徽青阳境内),扼守九华山要道。
陈友谅派大将张定边率精锐进攻,企图打通九华山通道。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常遇春采取"坚壁清野"战术:
构筑防御工事:在六泉口周围修建多道防线,形成立体防御体系诱敌深入:故意示弱,引诱张定边深入山区分割包围:利用地形优势,将敌军分割成数段逐个击破这场战役最精彩之处在于常遇春对地形的巧妙运用。九华山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常遇春充分利用这一点,设下多重埋伏。当张定边军进入山谷后,明军从四面八方杀出,火器与冷兵器配合使用,打得敌军措手不及。此战不仅歼灭陈友谅大量精锐,更切断了其粮道,为后续鄱阳湖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九华山之战证明,常遇春不仅是冲锋陷阵的猛将,更是精通战略战术的军事家。他能够根据不同战场环境制定针对性战术,这种能力在明初将领中极为罕见。
四、北伐中原:从塔儿湾到蒙古草原的征服之路
1367年,朱元璋启动北伐战略,常遇春与徐达共同担任主帅。这支明朝最精锐的军队在常遇春的率领下,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
塔儿湾大捷(1368年):
面对元军主力,常遇春单骑突阵,直取中军明军士气大振,以少胜多,歼灭元军数万人缴获大量马匹辎重,为后续作战提供物资保障攻克元大都(1368年):
常遇春率军突破居庸关,直逼大都(今北京)元顺帝仓皇北逃,明朝完成对中原的统一这是自唐朝安史之乱后,中原王朝首次收复燕云十六州元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是元朝最后一位名将常遇春率军深入蒙古草原,在土剌河(今蒙古国境内)大败元军追击数百里,彻底摧毁元朝在中原的军事力量这段征程最令人惊叹的是常遇春的持续作战能力。从长江流域到蒙古草原,明军跨越数千里作战,面对完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常遇春始终保持高昂斗志和卓越指挥能力。这种全地形作战能力,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
五、鄱阳湖决战:奠定朱元璋霸业的关键一役
1363年的鄱阳湖之战,是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超级战役。陈友谅倾全国之力,率60万大军(一说40万)与朱元璋的20万军队展开决战。这场战役的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仅次于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
常遇春在此战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火攻战术的提出者:建议用火船攻击陈友谅巨舰,这一战术成为决战转折点敢死队指挥官:亲自率领精锐登上敌舰肉搏,为火攻创造条件战局稳定器:当朱元璋座船被围时,常遇春及时救援,避免主帅被俘鄱阳湖之战的胜利,彻底消灭了反元势力中最强大的一支,为朱元璋统一全国扫清了最大障碍。此战也展现了常遇春作为统帅的全局观——他不仅能冲锋陷阵,更能从战略高度思考问题,提出关键性建议。
六、无敌神话的背后:常遇春的军事智慧
常遇春15年征战无败绩的纪录,绝非单纯依靠勇猛就能实现。深入分析其军事生涯,可以发现三大成功要素:
1. 灵活多变的战术体系
攻坚战:采用"蚁附"战术,层层推进水战:创造小船突袭、火攻等新战术野战:擅长利用地形设伏,以少胜多追击战:建立高效的骑兵侦察系统,实施远程奔袭2. 严明的军纪与团队建设
治军严格但爱护士卒,深得军心注重培养基层军官,形成人才梯队与徐达等将领配合默契,形成黄金搭档3. 持续学习的能力
从绿林好汉到军事家的蜕变善于吸收各家所长,创新战术对新式火器有超前认识,率先组建火器部队这些特质使常遇春超越了同时代大多数将领,成为真正的军事天才。他的成功,既是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明朝军事制度创新的成果。
七、天妒英才:39岁早逝的未竟之志
1369年,常遇春在班师途中突然病逝于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年仅39岁。这个结局令人扼腕叹息——就在一年前,他还在蒙古草原追击元军,似乎有着无穷的精力与斗志。
关于常遇春的死因,历史上有多种说法:
劳累过度:长期征战积劳成疾气候不适:从草原突然进入华北,温差过大旧伤复发:身上多处箭伤影响健康无论真相如何,常遇春的早逝都是明朝的巨大损失。朱元璋闻讯后"震悼",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次第二。这种待遇,在明朝开国将领中极为罕见。
八、历史评价:常遇春的永恒价值
后世对常遇春的评价极高:
朱元璋:"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锋锐莫当,虽古名将,未有过之。"《明史》:"遇春沉鸷果敢,善抚士卒,摧锋陷阵,未尝败北。"毛泽东:"常遇春料敌如神,英姿飒爽。"在民间,常遇春的故事被广泛流传,衍生出许多传奇:
"常十万"的外号被赋予神话色彩各种版本的"常遇春显灵"传说戏曲、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塑造这些评价与传说,反映了常遇春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他不仅是军事天才,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符号的象征,代表着勇往直前、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
结语:永不褪色的军事传奇
600多年过去,常遇春的故事依然令人热血沸腾。从采石矶的小船突袭,到蒙古草原的铁骑奔腾;从鄱阳湖的火攻奇谋,到九华山的智勇双全,这位明初第一猛将用生命书写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军事篇章。
常遇春的传奇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仅要有过人的武勇,更要有智慧的头脑;不仅要能赢得战役,更要能赢得历史。在当今时代,常遇春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面对困难时的勇气,追求卓越时的执着,以及为国家民族奉献一切的担当。
这位"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的猛将,虽然早已化作历史尘埃,但他创造的军事奇迹,将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的星空之中。
来源:越战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