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17日,距离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消费新政刚满3天,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消费数据仍在引发热议——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1.2万亿元,同比增长4.3%,服务消费增速持续跑赢商品消费。但亮眼数据背后,"想买的买不到、不想买的堆满架"的供需矛
2025年11月17日,距离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消费新政刚满3天,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消费数据仍在引发热议——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1.2万亿元,同比增长4.3%,服务消费增速持续跑赢商品消费。但亮眼数据背后,"想买的买不到、不想买的堆满架"的供需矛盾仍未完全破解。此次国常会聚焦"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正是要打通消费循环的堵点,让14亿人的消费潜力真正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
当前消费市场的分化图景尤为清晰。1-10月,体育娱乐用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分别暴涨18.4%和19.1%,金银珠宝类增长14.0%,反映出居民对品质化、个性化消费的强烈需求;而传统耐用品表现分化,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虽累计增长20.1%,但10月单月同比下降14.6%,凸显供给与即时需求的脱节。
更关键的变化在消费结构上:1-10月服务零售额增速比商品零售额高0.9个百分点,网上实物商品零售额占比达25.2%,吃类商品线上增速高达15.1%。从"买商品"到"享服务",从"标准化"到"定制化",消费市场的深刻转型,让仍停留在"重数量、轻质量"思维的部分供给端难以跟上步伐,低端过剩与高端短缺的结构性错配日益凸显。
针对供需错配的核心症结,此次国常会提出的"发展柔性制造工厂"成为关键抓手。这种能实现"个性定制""一件起订"的生产模式,正是应对消费多元化的良方——通过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生产线可灵活调整产品类型,快速响应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从根本上改变产品同质化的现状。
事实上,相关探索已初见成效。今年7月工信部就部署推动人工智能终端、智能穿戴等新技术应用,部分服装企业通过柔性生产线实现"3天打样、7天交货",定制化产品占比提升至30%以上。此次新政进一步明确方向:既要聚焦重点领域开发新产品,也要加快安全、绿色等标准更新,让优质供给既有"个性"更有"保障",真正实现"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
消费潜力的释放,既需要优质供给,也离不开多元场景的支撑。国常会提出"培育消费新场景新业态",与当前市场趋势高度契合。数据显示,1-10月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长9.6%,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突破10万亿元,直播带货、即时零售等新业态持续渗透。
从具体部署来看,新政精准覆盖多个关键领域:数字消费领域强化人工智能融合赋能,服务消费领域聚焦养老、教育等民生短板,绿色消费领域推进以旧换新扩围。例如,民政部已出台政策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工信部推动智能终端创新,这些举措将进一步丰富消费场景,让消费者"有的选、愿意花",同时为消费增长开辟新赛道。
此次促消费新政的深层意义,在于构建"消费升级-产业升级-供需平衡"的良性循环。与此前侧重需求侧的政策不同,本次国常会聚焦供给侧改革,通过技术创新、标准升级、场景拓展多管齐下,既解决当下供需错配的痛点,更夯实长期消费增长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供需适配并非单向的"供给迎合需求",而是双向的"协同升级"。随着居民收入稳步提升、消费信心持续恢复,需求侧的潜力将不断释放;而供给侧的持续优化,又会进一步激发新的消费欲望。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中,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引擎"的作用将更加凸显,为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提供坚实支撑。
从数据变化到政策调整,不难看出我国消费市场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此次国常会的部署,正是顺应这一趋势的精准调控——唯有让供给端更懂需求端,让产品和服务更合消费者心意,才能真正激活14亿人的消费潜力,让消费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发挥关键作用。
来源:视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