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从1986年构思开始筹建至今,走过了20年的风雨历程。每当回顾这段艰苦的创业历史,就使我们想起了森林公园的奠基人杨文洲。杨文洲生前曾担任汤峪林场场长兼党支部书记、森林公园筹建处主任、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党委副书记、管理处主任。我们都曾是他的副手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从1986年构思开始筹建至今,走过了20年的风雨历程。每当回顾这段艰苦的创业历史,就使我们想起了森林公园的奠基人杨文洲。杨文洲生前曾担任汤峪林场场长兼党支部书记、森林公园筹建处主任、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党委副书记、管理处主任。我们都曾是他的副手,分别担任公园党委副书记和管理处副主任,亲历了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总感到有责任把公园的开发建设情况作以纪实,一则对老杨在天之灵是一种慰藉,二则是对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创业者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的一种敬意。
精诚所至园门开
太白山虽自古就有“北方第一峻峰,天下无双福地”之美誉,然而这样一处资源丰富、景观品位极高的旅游胜地,长久以来却因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而“养在深闺人未识”。多少年来,多少人都曾设想如何把太白山开发出来,为人们创造一个休闲、娱乐、观光、科考的森林生态旅游风景区,只有在改革开放以后,才使这一设想变成了现实。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前身是眉县国营汤峪林场,以采伐木材为主,每年的采伐量在一万立方米左右。1985年,县财政实行改革,将汤峪林场确定为自收自支类型的事业单位,由于多年连续的采伐,使森林没有休养生息的机会,结果是靠山吃山,越伐越少,经营十分困难。1986年,杨文洲由县林产品经销公司经理调任汤峪林场场长。当时林场财务帐上只有30元钱,50多名职工要吃饭,杨文洲犯了难。他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挑战:继续采伐,太白山区的原始森林将会在我们的斧锯下逐步消失;停止采伐,拿什么给职工发工资?在林业面临的资金危困、资源危困中怎么办?杨文洲陷入了深深的思索,第一次感到责任的重大。苦苦的思索,使杨文洲一夜又一夜难以入睡,经过
白山 长时间的辗转反思,外地搞森林旅游的信息使他得到启示,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创建太白山森林公园。兴办太白山森林公园,这在当时是一件令林场内外都无法理解的事。为了让长期以伐木为生的工人放下斧锯保护森林发展旅游,老杨等一班人费尽了心机,想尽了办法。
第一步计划:从前山干起,办温泉疗养院。汤峪,自古就有“凤泉神泽”的美称,地下拥有丰富的矿泉热水资源,经领导班子会研究决定,自筹资金打一眼热水井,开展温泉洗浴,增加收入。经与省地矿局联系,请来薛常水等水文专家,实地勘察,反复论证后,1987年2月钻井机开进了汤峪,用了三个月时间,一口优质热水井终于打成了,井深279米,出口水温73度,日流量达2000多吨。
短暂的欢乐过后,新的忧虑接踵而来,眼看宝贵的温泉水汩汩流淌,没有钱,温泉疗养院依然是一个遥远的梦。
1988年春节前夕,杨文洲约了省林业厅林场处处长冯书成、营头林场巡视员胡醒华去国家林业部三北(东北、西北、华北)防护林管理局筹措资金,从银川返回途经甘肃环县境内时,因下雪路滑汽车翻入30多米深的河沟,他被摔成中度脑震荡,肩锁骨骨折,内脏消化系统紊乱,在医院里整整昏迷了两天两夜,医生叮嘱他,至少需要疗养半年,否则,将会落下严重的后遗症。大年三十,杨文洲被抬回林场,在当地疗养院继续治疗。此时太白山第一个服务设施“龙凤池”正在紧张施工,杨文洲心急如焚,他只在疗养院住了13天,就跑到工地坐在石头上指挥施工。
不久,三北局的领导被老杨的精神所感动,拨来了15万元扶持资金。1988年3月省林业厅批准成立省级“汤峪森林公园”,接下来是一段紧张的建园工作。“太白楼”、“汤滨楼”、“养圣宫”、“热水游泳池”等服务设施相继建成。
第一步计划实现了,老杨又把目光投向拥有无限风光的太白山深处。为了踏查景点,勘测线路,他常常是背着干粮、穿着解放鞋,一跑就是一天,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就喝几口汤峪河的水,硬是凭着“世上无难事,就怕豁出去”的精神,踏遍了太白山的沟沟峁峁。记得1991年春天的一天,他带领我们去寻找“将军石”,在山上迷了路,天黑的时候走到一座悬崖边,我们拉着藤条、树枝向下爬,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子夜一点多钟,总算走到一座破庙里休息。还有一次我们在山上与羚牛群相遇,相距不到10米,嗬,足有六七十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每当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
为了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杨文洲以极大的热情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宣传活动,跑县委、政府,找省、市林业部门,一直跑到林业部。每到一处,他都满腔热情地介绍太白山无比迷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介绍其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随后还特别邀请省、市电视台拍摄了《太白音画》、《太白奇观》等专题电视片,编印了太白山景观宣传册,在省内和全国性报刊上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增强了人们对太白山风光的了解。在走出去宣传的同时,他一次又一次的把有关方面的领导、专家、学者、记者请进来考察、采访,让他们对太白山的旅游价值做出评价和宣传。
森林公园一班人和职工们的赤诚终于感动了中央和省、市、县的领导,他们对开发太白山森林旅游给予了很大的关心和支持。1989年的元旦,宝鸡市市长李均首先来到公园视察,1991年6月12日,省委书记张勃兴、副省长、著名历史学家孙达人来太白山视察,对开发森林旅游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同年6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李瑞环视察了太白山后,指出:“在我国长江以北,气势如此之大,景色如此之美,科学价值如此之高,离大城市如此之近的自然景观实属罕见,很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1991年8月2日,国家林业部批准成立“陕西太白国家森林公园”,部长高德占亲笔题写园名。1992年7月22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园仪式。上午9时,典礼仪式在雄壮的《歌唱祖国》乐曲声中开始,国家林业部造林司副司长龚金铃和省委副秘书长刘万兴分别代表国家林业部和省委书记张勃兴宣读了贺信,宝鸡市市长李均致欢迎词,会议进入到高潮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同志发来贺电表示热烈祝贺。副省长郑斯林代表省委、省政府讲话,龚金铃、梁琦、支益民、李焕政、王巨才、李溪溥、郑斯林、张景文、蔡肇发、纪鸿尚、李均、刘锦儒以及江苏省副省长杨永沂等省市领导为太白国家森林公园挂牌、剪彩。400多名贵宾和数万群众参加了这一盛况空前的开园仪式。
由砍伐林木到保护开发,这是一种观念的冲撞,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国家林业部场圃总站站长王祺在视察太白山时指出:过去是靠山吃山,吃不饱时,乱砍滥伐,造成了许多资源的破坏,现在通过开展森林旅游,使我们找到了一条开发与保护森林的较好途径。在观念的冲撞中,公园领导班子找到了一条好的思路,有好思路才能有好出路。现在看来,停止采伐林木,开展森林生态旅游这是一条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1993年11月,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分会在太白国家森林公园召开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年会,会长董智勇在讲话中称太白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森林旅游的发祥地。
昔日冷冷清清的汤峪口,随着林业旅游的开展,一下子人山人海,也正是从这时起,过去的林场正式转轨,变成了拥有2949公顷面积、十大景区、180多个景点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昔日的汤峪林场,成为我国林业改革的一面旗帜和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先驱者。
艰苦创业谋发展
开园后最主要的任务是修筑旅游道路和修建景点配套服务设施。按照公园一期建设规划要求,必须拓宽从汤峪口至红桦坪31公里原有林区公路,新修从红桦坪到下板寺9公里旅游公路和通往各景点的21公里人行步道。这些工程需几千万元的投资,这对家底很薄、刚刚转轨的公园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于是老杨等一班人开始了多层次、多渠道的筹措资金活动。我们多次去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向各级领导认真汇报开发建设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议和价值,请求给予支持。同时,大胆转变观念,通过招商引资的办法吸引投资者来太白山共同发展。1996年6月经林业部西北林业勘察设计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李万杰介绍,西安市政第二工程公司总经理邢国安带领公司领导班子来太白山考察投资合作项目,太白山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环境使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商谈过程中,老杨朴实憨厚的人品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加之太白山开发的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促成了合作,合作项目是水泥砼硬化汤峪口至下板寺40公里旅游主干道路,合作的方式是由公园整修路基,二公司投资1405万元对路面进行硬化,利润分配的方式是。公园每年的门票收入与二公司对半分成,合作期限为18年。这个合作项目从考察到合同签订,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10月即开工,隆隆的机器声和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打破了太白山秋天的宁静。300多名筑路工人,100多台施工机械同时进驻施工现场,分段两头并进。经过了三年时间的紧张施工,一条长40公里、宽6米的水泥砼硬化路面全面竣工,太白山的旅游环境因此大为改观。此项合作达成了双赢,成为眉县招商引资的成功范例。
随着硬化公路的延伸,公园领导班子又在考虑如何解决游人攀登高山区之苦。1996年杨文洲提出了在上、下板寺之间架设高山架空索道的计划,大家深知,在海拔3000米的高山修建索道实属不易,况且,刚刚实现了产业转换,走出低谷的公园,家底并不厚实。他的想法一提出,议论和非议便接踵而来。许多人担心近千万元的投资,会压垮获得新生不久的公园,个别人还贴出来“开工之日,下马之时”的漫画以示警告。面对压力,杨文洲不为所动,他向大家详细分析修建索道对拉动太白山旅游的重要作用,耐心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消除顾虑。他在中层干部会上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不能把太白山旅游事业定位在满足发工资这个层次上,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干出名堂,闯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来。”并动情地说:“创新就得冒险,就得有人试,失败了,我不当这个主任,让别人总结经验再重新干。”就这样,得到了干部职工的理解和支持。太白山索道由北京起重运
的 输机械研究所承担设计,运行形式为固定抱索单循环双人吊厢,线长1036米,驱动站海拔2800米,迂回站海拔3200米,相对高差400米,运速1米/秒,小时运量300人,缆绳由奥地利进口,其余均为国产件,总投资720万元。杨文洲作为项目负责人,工程队开进工地,他也跟着一起住进工地,在1米多深的雪地上施工,山上没有水,他就和大伙一起吃雪水,没有住处,他就和大伙一起挤在火炕上。为了赶在首届太白山观花赏雪登山节前把索道开通,他与工人们连续奋战17个昼夜。在他的精神鼓舞下,我们和施工队采用机械操作,人背肩扛等办法,克服了高山道路崎岖、高寒、潮湿等恶劣自然条件造成的难以想象的困难,用了一年的时间建成了宝鸡地区第一条索道,为巍巍太白山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998年5月,索道如期建成开通以来,每年平均创收500万元,实践证明,太白山索道已成为公园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了弥补山口景点不足,公园采用了招商引资的办法,与西安农民企业家王武锁合作建起了龙凤山恒星游乐园。1999年9月在龙山凤山之间建起了第二条客运架空索道并设置了配套的旅游服务设施。
在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及发展的启示带动下,眉县国有营头林场在场长段朝选的带领下,依托其自有的秦岭北坡红河峡谷景色,经几年的开发建设,建成了眉县又一个森林旅游景区一红河谷森林公园。进一步开拓了眉县森林旅游资源的利用空间,丰富了眉县森林旅游产品,提高了森林旅游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谁人到此不念他
太白山旅游区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使一个昔日冷清的太白山林区发展成为在全国享有盛誉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文明森林公园。人们说,没有杨文洲,就没有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旅游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王军说,太白山旅游,树立了一个先进典型,带动了一个景区,发展了一片经济。这个先进典型就是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杨文洲。杨文洲1942年生于眉县青化乡宣窝村,1958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我县林业战线工作,在太白山工作了40年,为了开发建设太白山倾注了毕生精力,1999年4月患脑瘤住院治疗,2000年7月28日因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终年58岁。
杨文洲积劳成疾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担忧,更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国内诸多新闻单位先后以《大山的儿子》、《托起太白山的人》、《功德与太白山同在》等为题连续报道了杨文洲艰苦创业的事迹。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2000年7月10日中共眉县县委、眉县人民政府做出了向优秀共产党员、干部楷模、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奠基人杨文洲同志学习的决定。8月1日,杨文洲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隆重举行,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及陕西省政协办公厅等单位送了花圈;全国政协常委、原陕西省委书记张勃兴、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山林、省政府原副省长孙达人等领导同志发来唁电或送了花圈:告别仪式由县长刘焕勋主持,县委书记戴征社致悼词,宝鸡市、眉县的领导和当地群众上千人参加了告别仪式,这是眉县历史上规格最高的一次告别仪式.
杨文洲逝世后,一个学习杨文洲同志先进事迹的活动迅速在眉县、宝鸡市及全省、全国林业、旅游系统展开。国家旅游局、林业局、省委、省旅游局、林业厅、市委、市政府等先后作出了《向杨文洲同志学习的决定》,全国各媒体对杨文洲事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报道。2000年10月国家旅游局组织杨文洲事迹报告团在北京和全国十大旅游城市作巡回报告。杨文洲先进事迹报告团由省旅游局纪检组长马占民任团长,宝鸡市副市长冯月菊任副团长,成员有省旅游局处长赵正宁、市旅游局副局长毛
胜利、森林公园党委副书记张根良、杨文洲同志妻子陈岁梅。陕西太白山文化研究会、国家旅游局还分别出版了杨文洲事迹专辑和《中国旅游战线的楷模一一杨文洲》一书。
现在,杨文洲长眠于森林公园长柳坪,公园管理处在这里建立了杨文洲纪念园,为杨文洲同志塑立了铜像并建纪念馆,当地群众为杨文洲立了功德碑。目前这里已成为太白山又一个特色人文景点,游人们在欣赏太白山美景的同时,也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太白山的儿子。
2004年公园与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和陕西秦视公司合作,拍摄了电视电影《杨文洲》,该片荣获第五届中国电视电影“百合奖”二等奖,多次在央视和省、市电视台播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座山会因为一个人而闻名,一个人会因为一座山而伟大,这是对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奠基人杨文洲一生的光辉写照。杨文洲这个光辉形象,有着太白山一样的品性,坚韧不拔、朴实无华、平凡而伟大。杨文洲最大的贡献在于通过开发太白山,为眉县乃至周边区域开创了旅游致富的路子,为后人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杨文洲的功德与太白山同在。
开拓创新争一流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陕西旅游“东华山、西太白”框架的形成以及游客观念的不断更新,公园认为瞄准旅游大市场,按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与国际旅游接轨,才能把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打造成国内一流的精品景点,进而走向世界。我们按照统一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持续利用的指导思想,在开发景点的同时加快了对基础设施、旅游配套项目的建设。扩建停车场、修建旅游公厕、拓宽旅游道路、设置配套、规范的景点导游牌、标志牌和警示牌,建立古树名木保护制度,依据环境配套各景点的旅游服务设施,争取国债资金提升景区品位,扩大游客容量,完善园内通讯和供电配套工程,组建太白山旅行社,太白山旅游汽车公司和旅游纪念品开发公司……一切紧张有序,公园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得到全方位提升。
2000年是公园建设发展的一块里程碑,公园相继开展了创建全国文明森林公园、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申报国家AAAA级景区活动,促使公园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和旅游服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年底通过验收全面达标,分别被国家旅游局、国家林业局评为首批“国家AAAA级景区”和“全国文明森林公园”。
2002年以来,公园管理处在新的领导班子带领下,提出了“继承杨文洲精神,实施第二次创业”口号,掀起新一轮的建设热潮。公园按照规划先行思路,聘请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中心,对太白山旅游总体规划和四个景区的详细规划重新进行了修编,并顺利通过评审,使太白山的开发理念更加科学,更为先进。树立了“重在自然,精在特色,贵在和谐”的理念,进一步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景点开发步伐。近两年来投资上千万元,先后建成了公园新大门广场及配套设施;实施洁净工程,建成星级公厕7座;扩大硬化了红桦坪、下板寺等6个停车场,加宽加固了7座桥梁和18个公路回头弯:建成了下板寺会仙坪演艺广场;新建上板寺至板寺新村高山滑索,建成开天关40米观景长廊,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合作建成通讯基站12处,基本解决了园内主要景点的移动通讯问题:争取到省上投资建立气象自动观察站2个;通过招商引资建起了太白山滑雪滑草场。目前公园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景观特色更加突出,旅游项目日趋丰富。
挖掘内涵铸精品
旅游是一种综合文化,文化的韵味,色彩丰富的内涵是旅游产品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太白山物产丰厚,历史悠久,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公园建设者们从一开始就注意到这一点。为了打造太白山历史名山品牌,他们设计、注册了太白山特色商标;使其成为太白山特有的标志和符号;1999年经报国家林业局批准,将“陕西太白国家森林公园”更名为“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2000年成立了研究领域涉及方方面面,有诸多专家、学者、社会名流参加的陕西太白山文化研究会。省委原书记张勃兴担任名誉会长,宝鸡市原市长李均担任会长,省委原副秘书长刘万兴同志担任副会长,眉县政协主席卢文远担任常务副会长,石宪章、秦天行等担任顾问,公园副书记张根良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会现有团体会员30个,个人会员100多人,多年来活动不断成果频出,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研究会出会刊《太白山文化研究》8期,展示交流研究成果。研究会坚持每年一个研究主题,曾先后举办了“太白山旅游发展战略”,“太白山饮食文化”,“太白山旅游营销策略”等大型研讨会,用专家先进的理念指导太白山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面对激烈竞争的旅游市场,针对太白山旅游产品的特色,公园强化旅游营销工作,积极拓宽客源市场,确立了“巩固省内,发展周边省份,渗透东南沿海”的市场开拓战略,初步形成了“中国南北分界岭,秦岭主峰太白山”的品牌形象。在西安、兰州、天水、银川、运城、三门峡等十个周边地市设立了太白山旅游咨询服务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营销策划活动,每年一度的太白山旅游登山节共办了五届,借势宝鸡“两节一会”,中国森林旅游博览会成功地策划了“陕西首届山地极限公开赛”、“人民海军探密大爷海”,“太白山风光摄影展”等活动,通过借势、造势,引起了各大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加强宣传营销工作,公园成立了宣传营销中心,建立了太白山旅游网站,编辑出版了《太白山导游词精选》和画册、光盘。上述工作的开展,使太白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游客人数稳步增加。2005年太白山旅游区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入园人数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亿元,实现财政收入500万元,旅游业已成为眉县的重要支柱产业。
来源:文清一点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