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是出于道义来帮助我们的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8 08:39 1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在1945年春夏之交发生决定性转折。5月,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欧洲战事宣告结束。然而,在亚太战场,日本军国主义依然困兽犹斗,准备进行“本土决战”。此时,如何以最小代价促使日本投降,并重塑战后东亚格局,成为盟国领袖们的核心关切。苏联的参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在1945年春夏之交发生决定性转折。5月,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欧洲战事宣告结束。然而,在亚太战场,日本军国主义依然困兽犹斗,准备进行“本土决战”。此时,如何以最小代价促使日本投降,并重塑战后东亚格局,成为盟国领袖们的核心关切。苏联的参战,正是在这一错综复杂的大国博弈背景下酝酿成熟的。

苏联对日作战的承诺,根植于战时盟国的一系列高层会议。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美、苏、英三国首背着中国达成了秘密协定。为换取苏联在德国投降后两至三个月内对日开战,美国罗斯福总统和英国丘吉尔首相基本满足了斯大林提出的条件,其中包括:维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库页岛南部归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保障苏联的优越权益;恢复租借旅顺港为苏联海军基地;中苏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这些条款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是典型的大国强权政治体现,也为后来的中苏关系埋下了隐患。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1945年8月,历史的关键时刻到来。8月6日和9日,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极大地加速了战争进程。8月8日下午,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召见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当面宣读战书,宣布自8月9日起,“苏联认为自己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此时,苏联红军早已完成秘密集结。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指挥下,157万余名官兵、2.6万余门火炮、55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3800余架作战飞机组成的强大兵力,已在长达4000多公里的战线上蓄势待发。

8月9日零时,苏联远东方面军和后贝加尔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夜幕和暴雨的掩护下,越过中苏、中蒙边界,向日本关东军发动了排山倒海般的攻势。此时的日本关东军已非昔日精锐,其大部分训练有素的师团早已被调往太平洋战场消耗殆尽,新组建的师团装备不足、缺乏经验,总兵力虽号称70万,实际战斗力已大打折扣。苏军主力兵分三路:由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指挥的后贝加尔方面军担任主攻,穿越蒙古沙漠,以惊人的速度翻越了被视为天险的大兴安岭,直扑沈阳、长春;由梅列茨科夫元帅指挥的远东第一方面军从东面强攻虎头、绥芬河等坚固筑垒地域;由普尔卡耶夫大将指挥的远东第二方面军强渡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向哈尔滨方向推进。

进攻态势

苏军的进攻完全出乎日军意料,其“闪电战”式的推进速度远超预估。日本关东军总司令部仓促应战,指挥系统陷入混乱。在虎头要塞等地,日军守备队虽进行了顽强的殊死抵抗,但无法扭转整个战局的溃败。与此同时,毛泽东于8月9日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八路军、新四军等武装力量在敌后战场积极配合苏军的进攻。

在军事和政治的双重打击下,日本彻底丧失了继续战争的资本。8月14日,日本政府正式通知盟国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发布《终战诏书》。8月18日,关东军总司令山田乙三大将最终下令部队停止抵抗,向苏军投降。此后,苏军继续迅速进军,不仅完全占领中国东北,还根据协议南下库页岛南部,并登陆千岛群岛,其中包括了日俄存在争议的“北方四岛”(俄称“南千岛群岛”)。

苏联海军在旅顺口

苏联的参战,在军事上给予日本关东军毁灭性一击,彻底粉碎了日本企图以中国东北为基地进行长期抵抗或争取有条件媾和的幻想,极大地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最终败亡,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然而,这一事件的影响极为深远和复杂。苏军的进驻,客观上为中国共产党军队(如冀热辽军区曾克林部)抢先进入东北,并接收部分重要城镇和缴获的日军物资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共中央随即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重大战略决策,派遣大批部队和干部挺进东北,这对后来解放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但另一方面,苏联的行为也带有鲜明的利己色彩。战后,苏军以“战利品”名义,有组织地拆运了东北绝大多数工矿企业的核心机器设备,据估计总值高达8.58亿美元,使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遭受了毁灭性破坏,严重阻碍了战后中国的重建进程。此外,苏军士兵在占领期间也发生了多起抢劫、破坏和伤害平民的事件,给当地民众带来了新的苦难。

鞍钢被拆除设备后的场景(彼时为昭和制钢所)

总结而言,1945年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是一个交织着国际主义义务与民族利己主义、加速反法西斯胜利与进行地缘战略扩张的多面体。 它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一幕壮阔篇章,其决策过程中的秘密交易、军事行动的巨大成功以及战后处理的种种问题,又深刻地揭示了二战后期及战后初期的复杂国际政治现实,并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战后历史走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

来源:爱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