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变味”了,数据狂欢下的消费真相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08:45 1

摘要:“今年双 11 你购物了吗?” 每逢这个节点,这句问候曾是社交场合的热门话题,可如今,得到的回应大多是 “没买”“忘了凑单”“感觉没必要”。曾经让无数消费者熬夜蹲点、疯狂凑满减的双十一,早已褪去了往日的狂热,只剩下电商平台单方面喊出的 “业绩创新高”,在冷清的

“今年双 11 你购物了吗?” 每逢这个节点,这句问候曾是社交场合的热门话题,可如今,得到的回应大多是 “没买”“忘了凑单”“感觉没必要”。曾经让无数消费者熬夜蹲点、疯狂凑满减的双十一,早已褪去了往日的狂热,只剩下电商平台单方面喊出的 “业绩创新高”,在冷清的消费市场中显得格外突兀。

回溯双十一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 “变味” 的轨迹。最初,双十一只是天猫平台在 2009 年推出的 “光棍节” 促销活动,仅有一天时间,凭借着 “五折狂欢” 的真实优惠,迅速点燃了消费者的购物热情。那时,人们会提前列好购物清单,对比商品原价与折扣价,等到 11 月 11 日当天果断下单,买到心仪商品后还会兴奋地和身边人分享 “薅羊毛” 的喜悦。可如今,双十一早已脱离了 “一天狂欢” 的本质,变成了一场长达一个多月的 “拉锯战”—— 从 10 月中下旬就开始预热、预售,消费者需要先付定金、再付尾款,还要计算复杂的满减规则、直播间优惠券、跨店折扣,一套流程下来,不仅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还常常陷入 “算不明白优惠” 的困境。原本简单直接的购物节,沦为了电商平台精心设计的 “数学竞赛”,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

更让消费者失望的是,双十一的 “便宜” 早已名不副实。过去,双十一意味着 “真折扣”,许多品牌商品确实能以全年最低价格入手;可现在,“先涨价再降价” 的套路屡见不鲜 —— 部分商家在活动前悄悄提高商品原价,再标注 “双十一折扣价”,看似优惠力度惊人,实际到手价甚至比平时还要高。还有些商品,虽然标注了 “预售低价”,但需要消费者提前付定金锁定名额,若后续不想购买,定金还不予退还;即便顺利下单,也可能面临发货延迟、售后推诿等问题。一次次的 “消费踩坑”,让消费者逐渐认清:双十一的 “优惠” 更多是电商平台营造的假象,与其在复杂的规则中浪费时间,不如按需购物、理性消费。

如今,大家对双十一的态度早已从 “热衷参与” 转变为 “漠然无视”。以往,双十一前后,社交媒体上满是 “购物清单分享”“凑单攻略讨论”,办公室里同事们也会互相询问 “买了什么”;可现在,很少有人再主动谈论双十一,即便有人提起,也大多是吐槽 “规则太复杂”“根本没便宜”。曾经,不少人觉得 “双十一不买点啥就吃亏了”,甚至会为了凑满减而购买不需要的商品,导致家里堆积了大量闲置物品;现在,消费者更看重商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不再被 “限时优惠”“销量爆款” 等标签绑架,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预算决定是否购买。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不仅体现了消费者的成熟,也反映出双十一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正在不断下降。

然而,面对消费者的理性回归和市场热度的降温,电商平台却依然执着于鼓吹 “业绩创新高”,全然不顾统计口径的合理性。为了让数据看起来更 “亮眼”,电商平台不断扩大统计范围 —— 将预售期的销售额计入双十一总业绩,把线下门店的销量也纳入统计,甚至将一些与双十一无关的商品交易也算作活动业绩。这种 “注水” 的数据,不仅无法真实反映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还会误导行业判断,让商家误以为消费者依然对双十一热情高涨,从而继续投入大量资源参与活动,最终导致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一味鼓吹虚假数据,会进一步消耗消费者对电商平台的信任,让原本就冷清的双十一市场更加低迷。

事实上,电商平台与其在数据上 “做文章”,不如回归消费本质,真正为消费者提供实惠和便利。如果电商平台能够简化活动规则,杜绝 “先涨价再降价” 的套路,保障商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那么双十一或许还能重拾消费者的信任;如果商家能够摒弃 “销量至上” 的观念,专注于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推出更具性价比的商品,那么双十一也能重新焕发生机。反之,若继续沉迷于虚假数据的狂欢,忽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和体验,那么双十一终将被市场和消费者抛弃,成为一个逐渐被遗忘的 “商业符号”。

双十一的降温,不是消费市场的衰退,而是消费理性的觉醒。在这个 “后双十一时代”,只有真正尊重消费者、重视消费体验的电商平台和商家,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只有摒弃虚假数据的泡沫,回归商业本质,才能让双十一真正成为惠及消费者和商家的 “双赢节日”。


来源:海南版欧阳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