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浪情深深(十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8 08:26 1

摘要:2020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豫东平原的麦苗在无人机喷洒的营养液中舒展着嫩绿的叶片。合作社的智能温控大棚里,二十岁的穗儿正在调试环境监测设备,手机屏幕上跳动着土壤湿度和酸碱度的实时数据。

2020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豫东平原的麦苗在无人机喷洒的营养液中舒展着嫩绿的叶片。合作社的智能温控大棚里,二十岁的穗儿正在调试环境监测设备,手机屏幕上跳动着土壤湿度和酸碱度的实时数据。

"穗儿姐!"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姑娘跑进大棚,"直播设备都调试好了,就等你了。"

穗儿点点头,目光却投向大棚外那条新修的柏油路。路的尽头,秀兰和柱子正站在合作社的老办公楼前,仰头看着工人们拆卸"金穗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旧牌子。

今天,是合作社改制成立"金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日子。

秀兰的鬓角已见霜色,柱子的脊背却依然挺直。看着陪伴他们二十多年的旧牌子缓缓落下,秀兰轻声说:"还记得穗儿六岁时说要让全国小朋友都吃上咱们的产品吗?"

柱子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这孩子,说到做到。"

此刻的穗儿,正在为公司的第一场直播做准备。她特意选了母亲当年用过的石磨作为背景,磨盘上放着一捧金黄的麦粒。

"各位家人,这就是养育了我们三代人的豫东小麦。"直播开始了,穗儿的声音清澈自信,"但今天,我要给大家看的是它的新模样——"

她举起一盒精心设计的小麦胚芽粉,包装上依然印着那个熟悉的小手麦穗标志,只是旁边多了个二维码。

直播间的订单如潮水般涌来。突然,一条弹幕引起了穗儿的注意:"产品不错,但你们考虑过碳足迹吗?"

这个问题让穗儿愣住了。她想起在大学选修环境科学时教授说过的话:"现代农业不仅要考虑产量,更要考虑可持续发展。"

直播结束后,穗儿立即找到父母:"爸,妈,我们要做碳中和认证。"

"什么是碳中和?"秀兰疑惑地问。

就在这时,合作社的老人们也找上门来。王老伯拄着拐杖,声音颤抖:"穗儿,听说你要把老作坊都拆了?"

原来,公司改制计划拆除旧作坊建自动化车间的消息,在村里引起了轩然大波。

深夜,穗儿独自走在田埂上,无人机的指示灯在夜空中闪烁如星。她明白,要想让公司真正现代化,改革势在必行。但那些老作坊里,不仅有着父母创业的记忆,更承载着整个村子的情感。

转机出现在一周后。省文旅局的专家来考察,偶然走进即将拆除的老作坊区后大为惊叹:"这些都是活着的工业遗产啊!完全可以改造成研学基地。"

穗儿眼前一亮。她连夜修改方案,找到父母和村里的老人们:"我们不拆了,我们要让老作坊活起来!"

新的规划令人振奋:保留老作坊原貌,打造"金穗记忆馆";在旁边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新车间;利用合作社屋顶建设光伏发电系统,实现能源自给。

更让秀兰欣慰的是,穗儿邀请老工匠们担任技术顾问,把传统手艺纳入非遗保护。王老伯摸着熟悉的酱菜缸,老泪纵横:"这些老伙计,还能派上新用场..."

改制后的公司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穗儿团队的创新产品打入了高端市场,秀兰守护的传统工艺成为文化IP,柱子负责的智慧农业板块更是实现了全程可追溯。

然而,新的挑战不期而至。一天,穗儿接到国际客户的邮件,要求提供全英文的碳中和认证材料。与此同时,村里的年轻人虽然留下来了,却对繁重的农活怨声载道。

"我们不能只让年轻人下地干活。"穗儿在董事会上说,"要让他们成为新农人。"

她推出了"农田认养"计划,让城市家庭通过APP远程认养土地,村里的年轻人则变身"农田管家",用智能设备进行精细化管理。

这个创新很快见到了成效。一个雨夜,穗儿巡查大棚时,发现几个年轻员工正在调试自己设计的自动灌溉系统。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二十年前的父母——同样的执着,不同的方式。

秋天,公司收到了国际碳中和认证证书。颁证仪式上,穗儿特意请父母一起上台。

"这张证书,"穗儿望着台下的乡亲们,"不仅属于我们公司,更属于在座的每一位。是你们教会我们,既要向前走,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秀兰看着女儿,突然明白:这片土地的未来,已经找到了最好的守护者。传统与现代,就像麦田里的根系与麦穗,看似朝着不同方向,实则同根同源。

仪式结束后,穗儿拉着父母来到老作坊改造的记忆馆。在展柜最显眼的位置,陈列着三件物品:柱子当年送给秀兰的野菊花标本、穗儿小时候拓印的小手麦穗、还有一捧今年的新麦。

月光如水,洒在生机勃勃的豫东平原上。新修建的农业科技园灯火通明,而旁边的老作坊在夜色中静静伫立,仿佛在诉说着过去,又仿佛在聆听着未来。

穗儿的手机响起,是国际订单确认的消息。她抬头望向远方,那里,新一季的麦苗正在悄悄生长。她知道,这片土地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下去——以传统为根,以创新为翼,在这片生生不息的金色麦浪里。

来源:幸福的柴禾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