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乳山的山海灵气,孕育了无数杰出儿女,胡翘然先生便是其中耀眼的一颗。在先生诞辰 110 周年之际,回望其一生的艺术征程,那一幅幅笔墨酣畅的大写意花鸟画,一行行风骨卓然的书法作品,仍如明灯般照亮着中国传统艺术的长廊。先生以毕生心力深耕中国画大写意领域,尤擅花鸟,笔
乳山的山海灵气,孕育了无数杰出儿女,胡翘然先生便是其中耀眼的一颗。在先生诞辰 110 周年之际,回望其一生的艺术征程,那一幅幅笔墨酣畅的大写意花鸟画,一行行风骨卓然的书法作品,仍如明灯般照亮着中国传统艺术的长廊。先生以毕生心力深耕中国画大写意领域,尤擅花鸟,笔下的梅兰竹菊、雀鸟鱼虾,既得自然之真趣,又含人文之深情;其书法艺术兼收百家之长,自成一格,与绘画相得益彰。从意境气韵到格调境界,先生的艺术创作如一部厚重的典籍,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深深敬仰。
一、意境气韵:融山海灵气,蕴生命深情
胡翘然先生的大写意花鸟画,最动人处在于其丰盈的意境与灵动的气韵。他生长于乳山,朝夕与山海相伴,海风的清冽、山峦的雄浑、草木的生机,皆化作他笔下的艺术养分。观其《红与黑》,几颗樱桃红色饱满如血,偏又布局错落有致。黑鸟羽翼丰满,眼睛炯炯有神,墨色浓淡间,既有恬淡天真的清雅,又有返璞归真的自然,无需过多渲染,便将红与黑的色彩对比,飞鸟勾勒得淋漓尽致,观者仿佛能嗅到果香,感受到忙碌里的一抹淡雅清幽。
先生的作品从不局限于对花鸟形态的简单描摹,而是注重挖掘物象背后的精神内核,以笔墨传递气韵。其《池塘清趣图》中,大片墨色荷叶如伞如盖,笔触奔放却不失章法,几尾小鱼在荷叶间嬉戏,寥寥数笔便显灵动。画面没有过多色彩,却通过墨色的干湿、浓淡变化,营造出荷塘的清幽静谧,仿佛有微风拂过,荷叶轻摇,水波荡漾,气韵流转间,尽显自然生机。这种意境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先生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感悟,是他将乳山的山海灵气与对生命的热爱融入笔墨的结晶。
二、笔墨技法:苍劲洒脱,力透纸背
在笔墨技法上,胡翘然先生的大写意花鸟画展现出深厚的功底与独特的风格。他深谙中国传统绘画 “笔墨为上” 的精髓,用笔苍劲有力,洒脱自如,既传承了徐渭、八大山人等大写意名家的笔墨意趣,又融入了自身对艺术的理解与创新。先生作画时,毛笔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提按转折间,线条或刚劲如铁,或柔婉如丝,精准地勾勒出花鸟的形态与神韵。
观其《母子情深图》,母鸡的鸡冠以浓艳的朱红泼洒而成,笔触大胆豪放,尽显母鸡的慈爱祥和却又不失其昂扬斗志;鸡爪以寥寥数笔勾勒,线条遒劲有力,如钢钩般牢牢抓地,展现出母鸡的沉稳与力量。墨色的运用更是精妙,鸡身的羽毛以淡墨渲染,层层叠加,既表现出羽毛的蓬松质感,又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凸显出鸡身的立体感。这种 “以笔立骨,以墨取韵” 的技法,让先生的作品既有大写意的奔放气势,又不失细节的生动鲜活,真正做到了 “笔简意赅,形神兼备”。
先生的书法艺术同样在笔墨技法上造诣颇高。他遍临历代名家碑帖,楷书端庄秀丽,行书流畅自然,草书豪放洒脱,尤擅隶书,将隶书的古朴厚重与行书的灵动飘逸相结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书法风格。其书法作品《高步凌云》,笔法娴熟,线条粗细变化丰富,墨色浓淡相宜,既展现出隶书的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又融入了行书的连绵映带,整体布局疏密有致,气势贯通,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形神关系:形似为基,神似为魂
在形神关系的处理上,胡翘然先生始终秉持 “形似为基,神似为魂” 的理念,既注重对花鸟形态的准确把握,又追求对物象精神内涵的深刻挖掘,做到了 “形神兼备”。先生认为,绘画不能脱离物象的基本形态,只有准确把握物象的特征,才能为 “神似” 打下坚实基础;但同时,绘画又不能停留在对形态的简单复制,更要通过笔墨传递出物象的精神气质,让作品富有生命力。
其《墨竹图》便是形神兼备的典范。画面中的竹子,竹竿挺拔修长,竹叶疏密有致,形态准确逼真,让人一眼便能认出是竹子。但更难得的是,先生通过笔墨的运用,传递出竹子的 “气节”。竹竿以中锋用笔,线条挺拔有力,如君子般刚正不阿;竹叶以侧锋挥洒,墨色浓淡相间,既有随风飘动的灵动,又有不屈不挠的坚韧。观者在欣赏竹子形态的同时,更能感受到竹子所蕴含的高洁、坚韧的精神品质,这便是 “神似” 的魅力。
先生对 “形神关系” 的理解,还体现在他对花鸟动态的捕捉上。其《群雀图》中,几只麻雀或展翅飞翔,或停驻枝头,或低头啄食,形态各异,生动鲜活。先生通过对麻雀翅膀的弧度、爪子的姿态、头部的转向等细节的精准刻画,让每一只麻雀都充满了动感,仿佛下一秒便会从画面中飞出。而在这些动态的背后,又蕴含着麻雀的活泼、灵动的天性,做到了 “形动而神活”。
四、构图章法:疏密有致,虚实相生
构图章法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胡翘然先生在这方面展现出高超的艺术造诣。他的大写意花鸟画构图疏密有致,虚实相生,既遵循传统绘画的构图原则,又富有创新意识,让画面既稳定均衡,又充满变化与张力。
先生善于运用 “留白” 的手法营造虚实相生的意境。其《红蓼鸳鸯》中,画面左侧以浓墨勾勒出鸳鸯的形象,姿态优雅,而右侧则大面积留白,仅以淡墨点缀几朵尾翼。这种 “左实右虚” 的构图,既突出了鸳鸯的主体地位,又给观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仿佛能看到鸳鸯在广阔的湖水中自由嬉戏,感受到天地的辽阔与鸳鸯的洒脱。
在疏密关系的处理上,先生同样匠心独运。其《牡丹图》中,盛开的牡丹花朵居于画面中央,花瓣层层叠叠,笔墨浓重,显得饱满而热烈,是画面的 “密” 处;而牡丹的枝干则较为稀疏,线条简洁流畅,与花朵形成鲜明对比,是画面的 “疏” 处。同时,先生还在画面的角落点缀几片绿叶,既平衡了画面的构图,又让 “密” 与 “疏” 之间过渡自然,整体画面显得和谐统一,富有节奏感。
五、格调境界:清雅高洁,淡泊宁静
胡翘然先生的艺术作品,不仅在技法与形式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更在格调境界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先生一生淡泊名利,潜心艺术,其作品也如其人一般,充满了清雅高洁、淡泊宁静的格调,传递出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内涵。
先生的作品很少使用浓艳华丽的色彩,多以墨色为主,辅以少量淡雅的色彩,如浅红、淡黄、淡绿等,营造出清雅脱俗的氛围。其《兰草图》中,几株兰草生于石缝之间,以淡墨勾勒叶片,线条流畅自然,墨色清新淡雅;兰草的花朵以淡紫色点染,小巧玲珑,含蓄内敛。整个画面没有丝毫的喧嚣与浮躁,只有兰草的清雅与石缝的古朴,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致远的心境。
这种淡泊宁静的格调,还体现在先生对题材的选择上。他偏爱梅兰竹菊 “四君子”、荷花、仙鹤等具有象征意义的题材,这些题材本身就蕴含着高洁、坚韧、淡泊等优秀品质,先生通过笔墨将这些品质传递出来,让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精神价值。观者在欣赏先生的作品时,不仅能感受到艺术的美,更能受到精神的熏陶,提升自身的修养与境界。
110 年的岁月流转,胡翘然先生的艺术作品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他以精湛的笔墨技法、深厚的艺术修养,在中国画大写意花鸟画与书法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先生的艺术不仅是乳山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先生诞辰 110 周年之际,我们回望他的艺术人生,不仅是为了缅怀与纪念,更是为了从他的作品中汲取艺术的力量与精神的养分,传承他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让中国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胡翘然:(1915.10.16-2004.3.7) 山东省乳山市人。1935年考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师从齐白石、溥心畲,专攻写意花鸟画。专攻写意花鸟画,而后四十余年一直从事美术教学,进入晚年后创作欲更加旺盛,终以自家笔墨臻于炉火纯青,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生前系烟台市人大代表、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
胡翘然先生1915年生于山东乳山一书香门第,1935年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师从齐白石、王雪涛、溥心畲诸先生习画,后因国难,一年后返乡。之后,在小县城一所中学从事中文、美术教学40余载,七十年代末离休,一生倾心于绘画。
胡翘然先生是一位品德高尚、画技精湛的老画家。他一生作画数千幅,笔法奇特、生趣灵动、体裁广泛、神形兼备、博采众长、不具一格,体现了激情昂奋、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深受艺术界、收藏界和人民大众喜爱,在威海乃至胶东大地上享有较高声誉。
1998年8月,胡翘然先生作品参加北京《中国艺术博览会》,获得张仃等老一辈专家一致好评。中国美协副主席刘大为看了展品后高度评价:“老先生作品很富有激情,用笔简练,干净利落,无媚俗气”。
旅美著名画家范炳南曾在一次举办个展时非常激动地大呼:“中国又出了一个陈子庄,这位非常了不起的书画家就在山东威海,他叫胡翘然”。
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孙克在胡先生去世后方看到其作品,颇受感动,特撰写文章《拜观胡翘然先生书画》,文中提到:“如80年代早期出现的四川画家陈子庄,中期被发现的江西黄秋园,再稍晚些还有安徽的黄叶村,胡翘然,这又是一位怀璧未遇而寂寞守道、痴情书画默默耕耘的长者智者。”“作为白石先生弟子,胡先生继承了白石艺术的精神,在他的画里,文人画的精华与平民气息自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特有风格,这就是意兴寄托的清远、豪迈厚重的气度与墨彩斑斓、笔墨纵横的特色,于平淡天然中尽显浑莽苍厚、奔放淋漓之风采。他的书法强劲率真,不事修饰,有振笔直遂、不计工拙、直坦胸襟的特色,极富个性色彩。”
来源:十洪都烟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