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股市里的“跨界转型”总是让人心里没底——有人转错方向直接跌成仙股,也有人靠着一次精准的“换赛道”,硬是从传统行业冲进了新兴风口。今天咱们就来聊聊5家真正转型成功的上市公司,它们没盲目追热点,而是靠着清晰的决策和技术底子,愣是把“高风险”玩成了“高回报”。一起来
股市里的“跨界转型”总是让人心里没底——有人转错方向直接跌成仙股,也有人靠着一次精准的“换赛道”,硬是从传统行业冲进了新兴风口。今天咱们就来聊聊5家真正转型成功的上市公司,它们没盲目追热点,而是靠着清晰的决策和技术底子,愣是把“高风险”玩成了“高回报”。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1. 高测股份:从光伏设备到机器人,技术“搬家”真香
高测股份原来在光伏圈里做切割设备,技术底子不错。但随着光伏行业越来越卷,公司早早就开始琢磨新出路。他们的决策很明确:不碰陌生领域,就把自己的老本行技术“搬个家”。
啥老本行?就是光伏切割里的精密切割、磨削、电镀这三项核心技术。听着是加工硅片的,但本质上都是“把硬材料做到极致精准”。而人形机器人里那些关键零件,比如腱绳、行星滚柱丝杠,要的就是这个手艺。2025年11月,高测干脆成立了机器人子公司,直接把三大技术平台平移过去,专门研发机器人核心部件,相当于“拎着工具箱直接进场”,不用从零开始。
现在转型已经初见成效:机器人零部件样品已经送到几家头部机器人企业测试,其中行星滚柱丝杠的精度做到行业顶尖,效率比传统产品还高了30%。更关键的是,这种技术复用让他们省去了大量摸索时间,从决定转型到产品落地,不到一年就搞定——这大概就是“精准借力”的聪明之处。
2. 零跑汽车(09863.HK):从安防监控到智能汽车,靠山吃山+自研硬刚
零跑汽车的前身其实是做安防监控的。可能有人纳闷:“做监控的怎么突然造车了?”但他们的决策很清晰,就是“借势+自研”,把安防领域的老本行发挥到极致。
首先是“借势”。零跑背靠大华股份,大华在安防领域积累的视觉算法、电子电路、视频处理技术,稍微改改就能用在智能汽车的自动驾驶和车载影像上——比如安防摄像头的识别技术,调一调就是汽车的环视功能,技术迁移成本很低。然后是“自研”,零跑不像有些新势力依赖供应商,而是自己搞定了电池、电驱、电控这“三电系统”,连智能座舱芯片都自己研发,核心东西都握在自己手里。
2025年算是零跑的丰收年:上半年就实现了盈利,打破了新势力“只烧钱不赚钱”的魔咒,还提前完成了50万台的年度销量目标。其中主力车型C11因为性价比高,好几次月销破3万辆。从安防小厂到年销50万的车企,零跑的经历说明:跨界不是“换行业”,而是“把技术换个场景继续用”。
3. 元戎启行:从L4自动驾驶到L2+,降维打击才是真聪明
元戎启行一开始做的是L4级自动驾驶,技术是真牛,但问题也很现实——商业化太难,政策、成本都卡脖子,烧了好几年钱还是落不了地。他们的关键一步是“及时转弯”,从“难落地的高端技术”转向“能上量的中端市场”。
2024年底,元戎果断调整方向:放弃L4的商业化,全力聚焦L2+辅助驾驶系统,还把技术路线改成了更适合量产的“无图方案+VLA模型”——不依赖高精地图,成本降了一大截,还能快速适配不同车型。
这一转,直接让公司活了过来。2025年10月,他们的辅助驾驶系统单月交付超过3万辆,合作车企从原来的2家增加到8家,包括吉利、上汽这些主流品牌。以前是“技术强但没人用”,现在是“技术够用还能赚钱”。元戎这次“降维”,确实打开了商业化的大门,也算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了。
4. 药明康德:从传统CXO到CRDMO,做减法反而更赚钱
药明康德最早做的是传统CXO服务,就是帮药企做研发外包。但这行越来越卷,利润越来越薄。他们的关键决策不是“做加法”搞新业务,而是“做减法”聚焦核心——卖掉非核心资产,全力做强CRDMO模式,也就是从药物研发到生产的一站式服务。
2024到2025年,药明康德陆续卖掉了ATU业务、美国器械测试业务这些和核心关联不大的板块,把资源和精力都押注在CRDMO上。为啥?因为CRDMO能给药企提供从实验室到工厂的全流程服务,客户粘性更高,利润也比传统CXO高出15%-20%。
转型效果立竿见影: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和利润都创了历史新高,其中CRDMO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5%,占总营收的比例从原来的40%提升到62%。以前是“什么都做但都不精”,现在是“只做核心,但做到顶尖”。药明康德用“聚焦”证明:跨界转型不一定是搞新业务,把现有核心做深做透,也能逆袭。
5. 复星医药:从仿制药到源头创新,出海打开新天地
复星医药以前主要做仿制药和“跟随式创新”,就是别人研发出新药,它跟着做类似的。但仿制药竞争太激烈,利润越来越低,政策也在倒逼企业做真创新。他们的关键决策是“换研发思路+建海外能力”,从“跟着别人做”转向“自己领头做”,还要把药卖到全球。
首先是研发转型,复星把重点放在了抗体、ADC、细胞治疗这些前沿领域,2025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8%,还成立了专门的创新药研发中心。目前有12款创新药在海外做临床试验。其次是自建海外团队,以前复星的海外业务大多靠代理,现在直接在欧美设立临床和商业化团队,自己推广、自己卖药。
2025年上半年,复星医药海外营收占比达到28.07%,同比增长32%,其中一款ADC创新药在欧洲获批上市,第一个季度就卖了1.2亿欧元。从“仿制药小厂”到“全球化创新药企”,复星的经历告诉我们:跨界转型不光要换技术,还得配套搭建新能力,否则创新出来的产品也卖不出去。
从上面跨界案例可知
这5家公司能跨界成功,真不是靠运气,而是都做对了三件事:第一,不盲目跟风,而是结合自己的老技术找新赛道,比如高测的切割技术、零跑的视觉算法,都是把“老本行”用到了新地方;第二,敢做关键决策,该聚焦就聚焦(比如药明康德),该转弯就转弯(比如元戎启行),不纠结于“沉没成本”;第三,执行力到位,不是光喊转型口号,而是快速推出产品、搭建团队,把战略变成实打实的业绩。
股市里的跨界转型虽然风险高,但只要找对“技术复用”的路子、做好“战略聚焦”的决策,再加上强执行力,就有机会把风险变成机遇。
来源:老段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