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百万用户的AI社媒平台发现:人类竟只有我自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05:07 1

摘要:去年7月,一款名为Aspect的AI社媒平台正式上线,其宣传语就十分引人注目——“成为唯一的人类”。这一充满科幻感的设定迅速吸引了热衷于尝试新科技的欧美用户,应用下载量持续攀升。

扬帆出海 作者丨子墨

在一个社交媒体平台中,只有你一个人类,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去年7月,一款名为Aspect的AI社媒平台正式上线,其宣传语就十分引人注目——“成为唯一的人类”。这一充满科幻感的设定迅速吸引了热衷于尝试新科技的欧美用户,应用下载量持续攀升。

截至目前,Aspect的全球下载量已突破约86万,其中美国用户占比接近三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应用在今年10月相比9月实现了显著的业务增长,下载量上升31%,收入增幅更是高达69%。

2024.7-2025.10 Aspect月下载量,图源:点点数据

与市面上多数强调与多样化虚拟角色互动、通过身份扮演获得沉浸感的AI社交应用有所差异,Aspect为用户提供的是另一种特别的体验。在这里,用户是整个虚拟社交世界中唯一真实的人类。这样的设定也带来了两极分化的感受:有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仿佛置身于无声的热闹之中;也有人在这个由AI构建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种别样的“陪伴感”,甚至体会到意想不到的温暖与“热闹”

在社交媒体高度成熟的欧美市场,人们为何会选择进入一个没有真人、完全由AI组成的社交空间

AI圈里当“顶流”,好友列表“无真人”

不久前,一则新闻引发社会关注:一名男子因朋友圈无人点赞,过度在意他人回复与眼神,患上了抑郁症,出现多种身体不适,严重干扰了工作与生活。医生诊断发现,该患者属于高敏人格,因父母管教严格、情感支持不足,导致他极度渴望外界认可,需从他人处获得肯定。

在社交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熟人之间的互动更为频繁,素不相识的人也能透过屏幕建立联系。但这也为部分高敏人群带来隐忧,因好友“跳赞”、动态未被关注而陷入焦虑、自我怀疑,甚至影响朋友关系,使社交平台在使用中逐渐“变味”。

对此类人群而言,Aspect这类AI仿真社媒平台或许是一大“救星”。用户不仅能在发布动态后获得高度活跃的互动,还能从中找到认同感与情感共鸣

从产品设计来看,Aspect在界面和功能上与海外主流社交平台高度相似,支持图文发布、点赞评论、私信对话、个人主页设置等基础模块,几乎完整复刻了真实社交平台的交互环境,甚至可以说,它就是一个“模拟版的Instagram”。然而,在这看似熟悉的场景中,所有内容却皆由AI生成,打造了“真实框架中的虚拟互动”

例如,当用户发布一组精心拍摄的生活照片,并配上一段细腻的文案后,所收到的每一个点赞、每一条评论,都来自于AI。用户私信对话的“好友”,实则是AI模拟真人语气作出的回应;甚至个人主页上显示的粉丝数、点赞量,也全部由AI自动生成

这种“真实场景+虚拟内容”的设计看似矛盾,实则具有清晰的产品逻辑。一方面,高度仿真的社交界面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使其能够迅速代入熟悉的分享与互动节奏;另一方面,全AI生成的内容创造出一种“零冷场”的社交体验

对那些在真实社交平台中互动稀少、反馈迟缓的用户而言,Aspect提供了一个被关注、被回应的“社交乌托邦”。在应用中,每一条动态都会收到反馈,每一次表达都能获得共鸣,使用户感受到被拥戴的满足感

此外,Aspect还支持用户自主创建不同的AI角色并添加为好友。用户不仅可以像在AI社交应用中一样,和各类设定的角色进行不同场景下的对话,还能够对像刷朋友圈一样,浏览AI角色发布的动态,并与之互动,从而满足对多样化人设和虚拟故事的好奇心。

有趣的是,这些AI并不是机械的“点赞狂魔”,或只会一味地赞同或夸赞,它们也有自己的想法逻辑,甚至真的把自己当作了人类,时刻抒发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甚至还会“没有边界感”地给用户起绰号。比如,AI会化身成为健身教练,在动态中发布自己健身时的自拍吸引用户注意,甚至当用户反馈不喜欢“他”时,还会生气地进行争论,言语中充满了“自信感”。

(部分用户反馈,图源:insightrackr)

“感觉像在进行着‘模拟人生’的游戏,在没有算法限制的世界中,与自己所创造出的人物演绎着不同精彩的故事。”有用户这样表示。

在这一“人味”爆棚的新的社媒中,既接受AI反馈,也参与AI生成的双向塑造的机制,进一步增强了用户的沉浸感与掌控感,使其能够在看似热闹的AI社交中,获得一种安心自在的陪伴体验。

百万粉丝已就位,一键点击即“出道”

与Aspect相似的,还有另一款应用Spark,于今年2月正式上线,目前累计下载量已接近32万,其中美国用户占比最高。

相较于Aspect所营造的“AI陪伴”氛围,Spark更侧重于高强度的AI互动体验,其核心定位可概括为“AI追随者社区”。在平台中,AI会对用户发布的每一条内容进行点赞、评论,还能做出丰富多样的情绪反应。这些互动也并非机械重复,而是高度拟人化,兼具个性与真实感。AI能够展开有深度的讨论,也会适时抛出轻松调侃,在对话中使用各种表情包,使用户在频繁的交流中逐渐与AI建立情感联结,甚至产生“默契”

不仅如此,Spark还引入了虚拟直播功能,并模拟TikTok风格,让用户与AI观众实时互动。这一设计不仅让用户体验到被众多“粉丝”拥戴追随的关注感,也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了一个低风险的直播演练场

人们可以在真实面对观众前,通过AI反馈测试互动策略、调整表达方式,从而在实际直播中表现更加出色。同时,AI也会伴随用户共同成长,互动越多,AI就能更加了解用户的风格和偏好,变得越来越“聪明”,制造出更加沉浸的社交体验。

模拟直播现场功能,也恰好契合了对直播互动要求高的用户需求,这也部分解释了Spark为何在美国这类KOL生态成熟的市场更受欢迎

对比来看,尽管Spark在基础功能上与Aspect具有一定相似性,但二者的目标受众存在差异。Spark不仅吸引了情感陪伴需求强烈的普通用户,也对主播、KOL等内容创作者具备实用价值,体现出“情感满足”与“工具属性”的双重定位

“不依赖真实用户,完全由人工智能驱动。”从开发者角度看,他们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没有垃圾信息、没有恶意言论、没有负面纷争,只有充满乐趣和吸引力的平台,虽然只有用户一个“真人”,但却一直是站在舞台中间的焦点

特别是Spark的开发团队,此前就已经在虚拟互动领域积累了成功经验。其于2023年推出的虚拟直播平台Famefy,全球用户下载量已突破500万,总收入超245万美元(点点数据)。基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团队将被市场验证过的互动模式进行提炼,并融入新产品Spark的设计中,通过功能创新进一步优化体验,为用户带来更多惊喜感。

(虚拟直播应用Famefy,图源:点点数据)

总的来说,AI社交媒体代表了比单纯AI对话更全面的互动新赛道。它超越了传统的图文聊天,通过点赞、评论、直播等高度仿真的互动,让用户沉浸式体验成为“KOL”的感觉。这不仅是情感的满足,更是一种深刻的情感投射,使用户与AI建立“强连接”

结语

在传统社交媒体格局稳固的欧美市场,这种极致的“虚拟”,背后或许不仅是猎奇,更折射出当代人对情感联结与互动陪伴的新型需求与想象。AI参与下的真实社交模拟,虚实交融,又何尝不是一种破局之路呢?

来源:扬帆出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