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赋能文旅融合发展的临漳实践与路径研究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8 08:04 1

摘要:近年来,临漳县依托“三国故地、六朝古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积极探索群众文化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推动地方文化现代化转型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从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县向区域性热门旅游目的地的转变。

转自:邯郸日报

牛燕敏

近年来,临漳县依托“三国故地、六朝古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积极探索群众文化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推动地方文化现代化转型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从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县向区域性热门旅游目的地的转变。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群众文化基础

临漳县(古称“邺”)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素有“天下之腰脊、河北之襟喉”之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群众文化基础坚实,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核心文化资源禀赋突出。临漳县拥有六大核心文化体系:一是开创“中轴对称”格局、影响后世都城建设的都城建筑文化;二是以“三曹”“七子”为代表、形成“建安风骨”的建安文化;三是作为佛教中国化重要中心的佛教文化;四是源于西门豹治邺故事的廉吏文化与水利文化;五是以鬼谷子传说为代表的军事谋略文化;六是“破釜沉舟”等众多成语典故的发源文化。这些文化资源构成了临漳独特的文化标识。

(二)群众文化基础坚实深厚。全县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非遗项目4项,市县级项目65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建成“十园七馆五广场一中心”的县级设施框架,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构建了“一圈六带”城乡文化发展格局。

二、群众文化赋能文旅发展的实践路径

临漳县通过活态传承、科技赋能与文旅融合等举措,推动群众文化与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一)推动活态传承,提升文化服务效能。持续开展“非遗进农家书屋”“鬼谷子旅游文化节”等品牌活动,推动非遗传承与现代生活融合。创新文化服务模式,整合多部门资源,搭建“惠民服务长廊”,实现文艺演出与政策宣传、科技普及、健康服务有机结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效益。

(二)强化科技赋能,加快文旅数字化转型。推进邺城博物馆、考古博物馆等场馆数字化升级,运用全息投影、VR、AR、数字人互动等技术,复原历史场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实施“一品一播”模式,通过直播展示农产品与文旅资源,举办乡镇直播争霸赛,拓展线上传播与营销渠道,形成线上线下良性互动。

(三)深化文旅融合,构建特色品牌体系。深入挖掘“三曹”“北齐萌娃”等文化符号,开发“曹操”“蔡文姬”等IP形象,创排豫剧《铜雀台·赋》、动漫《临漳寻宝》等文艺作品,推出大型沉浸式演艺《邺都长歌》,增强文化表现力与吸引力。依托邺城文化开发系列文创产品,设计主题研学课程,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延伸产业链,提升游客体验满意度。

三、群众文化驱动文旅融合的经验启示

临漳县的实践表明,推动群众文化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关键在于构建有效的驱动机制与运营模式,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构建双向赋能的驱动机制。群众文化为文旅产业注入独特内涵,形成核心竞争力;文旅产业为群众文化提供展示平台与传播渠道,实现文化价值释放,形成“文化滋养旅游、旅游彰显文化”的良性循环。

(二)创新协同高效的运营模式。形成政府引导、专业机构支撑、经营主体参与、社会公众共享的多元协同治理格局。政府负责规划引领与政策保障,专业机构提供智力支持,经营主体负责市场化运营,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创造,凝聚发展合力。

(三)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将文化遗产保护置于首位,扎实推进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重大保护项目;同时通过数字化、体验化、研学化等方式推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传承与永续发展。

临漳县的实践表明,推动群众文化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是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实现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其经验在于:以文化自信为根基,以群众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融合发展为手段。未来,临漳县应进一步深化区域协同发展,加强文化科技融合,推动文化惠民升级,持续释放文化资源的社会与经济价值,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文化动力。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