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18日,消费电子行业正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供应链风暴。存储芯片价格三个月内疯涨近百元,小米、OPPO、vivo等头部手机厂商集体暂缓采购,部分品牌DRAM库存已不足三周,远低于行业6-8周的安全线,低端机市场更是陷入“做多亏多”的绝境。
2025年11月18日,消费电子行业正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供应链风暴。存储芯片价格三个月内疯涨近百元,小米、OPPO、vivo等头部手机厂商集体暂缓采购,部分品牌DRAM库存已不足三周,远低于行业6-8周的安全线,低端机市场更是陷入“做多亏多”的绝境。
这场涨价潮有多疯狂?数据说话最直观:DDR5 16Gb颗粒从9月底的7.68美元飙升至10月的15.5美元,单月涨幅102%;DDR4 16Gb价格同步大涨92%,NAND闪存11月合约价直接上调50%,三星、美光等原厂一度暂停报价,市场陷入“无价无市”的混乱。现货市场更夸张,9月底350元一条的金士顿DDR5 16G内存条,如今已涨到850元,短短两月价格翻倍。
涨价的根源,是AI服务器与手机厂商的“产能争夺战”。每台AI服务器的DRAM需求是普通服务器的8倍,NAND需求是3倍,数据中心愿意比手机厂商多付30%以上的价格抢芯片,存储原厂自然“嫌贫爱富”——三星早在去年三季度就削减传统DRAM产能,转向高利润的HBM和DDR4服务器芯片,SK海力士的HBM产能更是被提前预定两年。有供应链人士直言:“手机厂不接受涨价,我们就把产能给服务器客户,根本不愁卖。”
成本压力正顺着产业链向下传导。存储芯片占手机成本的10%-30%,仅次于处理器,如今成本暴涨让厂商陷入两难:直接涨价怕消费者不买账,维持原价则利润大幅缩水。无奈之下,“小幅涨价+悄悄减配”成了行业默契:原本承诺的“16GB+512GB”配置,悄悄改成“12GB+512GB”;中端机的8GB内存,也降配到6GB以下。
最惨的当属低端机市场。本身硬件利润就薄,如今存储成本飙升直接挤压掉所有盈利空间,有分析师预测:“明年低端机型可能出现出货瓶颈,小品牌拿不到芯片资源,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洗牌。”已有厂商财报显现颓势,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微降,但净利润暴跌45%,典型的“增收不增利”。
更让人揪心的是,涨价潮短期内看不到尽头。业内普遍预测,明年上半年涨幅可能收敛,但供需紧张格局难改;激进观点更是认为,DDR4、DDR5的缺货状态可能持续到2027年。目前各大手机厂商都在观望对手策略,不少新机项目因成本过高被暂停,不足三周的库存就像倒计时,随时可能触发停产风险。
一边是AI产业的高歌猛进,一边是消费电子的寒冬凛冽。当存储芯片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这场资源争夺战最终会让消费者为涨价买单,还是倒逼行业走出新出路?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泉旁愉快赏青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