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盛顿特区的空气中还弥漫着政府停摆留下的焦灼感。短短43天,这场美国历史上最长的联邦机构关门风波,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卷走了80万联邦雇员的工资单,让机场安检排起绝望的长龙,连贫困家庭的食品补助券都成了悬在半空的承诺。然而尘埃尚未落定,美国商务部下属机构便忙
华盛顿特区的空气中还弥漫着政府停摆留下的焦灼感。短短43天,这场美国历史上最长的联邦机构关门风波,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卷走了80万联邦雇员的工资单,让机场安检排起绝望的长龙,连贫困家庭的食品补助券都成了悬在半空的承诺。然而尘埃尚未落定,美国商务部下属机构便忙不迭地抛出一份长达250页的报告,用加粗的字体警告“中国对关键矿产供应链的垄断已构成国家安全威胁”。这种时间上的微妙衔接很难不让人多想——一个连自家政府基本运转都保证不了的国家,究竟有多少底气对全球供应链的“结构性风险”指手画脚?
看看停摆留下的烂摊子吧。农业部紧急停止的“营养补充援助计划”让700万低收入家庭在超市收银台前陷入窘迫,农业部官员私下承认“至少需要三个月才能修复发放系统”。联邦航空管理局的突然瘫痪导致纽约肯尼迪机场单日取消200架航班,塔台调度员用个人手机协调航班的混乱场景被乘客拍下后在社交媒体病毒式传播。更讽刺的是,负责撰写关键矿产报告的美国地质调查局,其员工在停摆期间被迫无薪工作,报告最终稿的修订恰恰完成于政府关门第35天——当国家机器连润滑油都干涸时,那些关于“全球供应链安全”的宏大叙事,听起来更像是对自身无力的掩饰。
这份充斥着“去风险”术语的报告,本质上是一份精心包装的产业保护宣言。它用大量篇幅描述中国在稀土、锂、钴等矿产加工领域占据60%-90%份额的“危险现状”,却对美国自身战略失误轻描淡写。要知道,美国芒廷帕斯稀土矿的矿石至今仍要运往中国进行分离冶炼,这种持续二十年的产业空心化,难道是43天政府停摆能解释的结构性问题?当报告用“经济胁迫”指责中国时,美国自己刚用停摆机制对本国公民进行了一场生动的社会胁迫实验。
军工复合体在这出戏码中若隐若现。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恰好在报告发布同期宣布F-35战斗机生产线受稀土磁体供应影响,而五角大楼在停摆期间曾秘密调用应急资金维持军工企业付款。这种产业链焦虑与政治运作的耦合,让人想起冷战时期的“钢铁大亨”故事。不过今日的戏剧性在于,当美国农业部忙着计算停摆导致多少农场主失去贷款援助时,国防部却有余力为隐身战斗机的稀土供应未雨绸缪——这种国内治理的严重失衡,比任何“外部威胁”都更致命。
中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的优势,本质上是对绿色发展浪潮的市场化回应。内蒙古包头稀土研究院每年处理全球三分之一的稀土矿渣,其萃取技术迭代的速度远超美国同类实验室。而美国自己呢?去年国会关于简化采矿许可证的辩论,因两党缠斗无果而终,这次停摆更是让相关立法程序无限期搁置。当别人的供应链优势来自持续二十年的技术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你的供应链风险却源于政治内耗导致的投资环境恶化,这种对比本身就像是对“威胁论”的无声解构。
西方战略圈存在一种有趣的认知分裂:他们既惊叹于中国在江西赣州打造的“稀土技术走廊”,又习惯性将这种产业协同贬斥为“国家资本主义的扭曲”。这种叙事在政府停摆的对照下显得格外苍白——一个能让国土安全部员工在边境检查站兼职开网约车维持生计的政治体系,真的具备指导全球产业链治理的道德权威吗? 更值得玩味的是,欧盟同期发布的关键原材料法案反而强调“与中国合作转型”,这种大西洋两岸的温差,暴露出美国战略焦虑中的非理性成分。
政府停摆暴露的美式治理危机,比任何地缘政治对手都更能侵蚀国家信誉。联邦雇员救助网站崩溃时,中国正通过全球最大稀土企业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美国机场因安检罢工陷入瘫痪时,甘肃风电基地的稀土永磁生产线正为全球电动汽车提供心脏。当基本治理能力与战略野心出现巨大裂缝时,任何对外转移焦点的尝试都难免显得力不从心。 那份关键矿产报告结尾处关于“重建美国韧性”的倡议,在停摆后遗症的映衬下,读起来更像是对现实的反讽。
或许华盛顿需要先回答一个更基本的问题:一个连食品补助发放都保证不了的政府,要靠什么来保证全球矿产供应链的“安全”? 答案可能藏在停摆期间那些被迫关闭的国家实验室里——那里积灰的稀土萃取装置,比任何战略报告都更诚实地诉说着美国产业政策的真实优先级。
来源:洞悉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