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0年,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阿党镇龚塬村的秦德发,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祖国边疆。弟弟秦金发回忆道,哥哥原本是一名乡村教师,却毅然选择参军报国。大约在1966年,秦金发收到了哥哥最后一封家书,信中只简单写道,他在那里执行任务,一切都好,勿念……此后,哥哥的音信彻
经过半个世纪的等待,秦金发终于知晓烈士哥哥的安葬之处
他常给孩子们讲哥哥的故事 希望他们记得家里出过一位英雄
秦德发烈士照片、秦德发烈士当年的工作日记 制图\郭晗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苏梓晴/文 受访者供图
1970年,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阿党镇龚塬村的秦德发,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祖国边疆。弟弟秦金发回忆道,哥哥原本是一名乡村教师,却毅然选择参军报国。大约在1966年,秦金发收到了哥哥最后一封家书,信中只简单写道,他在那里执行任务,一切都好,勿念……此后,哥哥的音信彻底中断了。
漫长的等待之后,家人最终等来的,是一纸烈士牺牲证明书。
2025年11月,秦金发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得知哥哥安葬在西藏洛隆县革命烈士陵园后,他在梦中见到了哥哥和已经离世的母亲。“他们终于团圆了。”他轻声说道,“我心里的石头,也终于落下了。”
牺牲 音信全无的哥哥
“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誓做毛主席的白衣战士。”一本泛黄的日记被轻轻翻开,映入眼帘的是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这是革命战士秦德发在工作日记中写下的心声。
在弟弟秦金发的记忆里,哥哥始终怀揣着报效祖国的理想。1945年出生的秦德发,1965年在老家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阿党镇龚塬村成为一名乡村小学教师。秦金发至今仍能想起哥哥教书育人、伏案写诗的身影。
“那时家里穷,父亲曾被掳去当壮丁,回来后叮嘱哥哥一定要去当兵,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秦金发回忆道,“哥哥觉得仅靠文字还不够,他说祖国尚未完全安定,应当拿起枪杆,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
1966年,秦德发毅然投笔从戎,加入西藏军区某部,成为一名卫生员。从延安到昌都,再到洛隆县,两千多公里的距离,阻隔了兄弟最后的相见。
“平时我和哥哥会互传家书,爸妈不识字,我就一封封念给他们听。”秦金发说。然而路途实在太远,一封信要辗转几个月才能抵达。每天期盼村头出现送信邮差的身影,成了秦金发最常做的事。
如今71岁的秦金发仍清楚记得,哥哥在最后一封家信中写道:“现在有重要的任务要执行,可能很长时间不能写信了,让父母不要担心,一切安好,勿念。”从此,哥哥的音信永远定格在了那一纸信笺上。
圆梦 在梦里哥哥和母亲团圆了
音信断绝后,秦金发的父亲四处奔走打听,却始终没有结果。直到1970年前后,部队派人来到他家中,为他送来了烈士牺牲证明书。直到那一刻,一家人才确切知道秦德发已为国捐躯。随证明书一同送回的,还有他的工作日记、几件旧衣物和一个听诊器。
轻轻翻开那本尘封的工作日记,字里行间依然可见他对祖国赤诚的表白:“我愿为党和人民背一辈子药包。”
秦金发回忆道,哥哥走得突然,未曾留下子嗣。母亲得知噩耗后,日夜以泪洗面,总是不自觉地在村中徘徊,期盼能寻到哥哥的身影,甚至一度患上精神疾病。数九寒天里,她常身着单衣在外游荡,一遍遍呼唤着:“孩子,回来吧,回家来吧。”
1982年左右,饱受思念煎熬的父母相继离世。秦金发带着对哥哥和家人的无尽思念,在村里生活至今。这些年来,他始终怀着一个心愿:想知道哥哥最后去了哪里,经历了什么。
2024年12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半杯清茶”接到寻找烈士秦德发家人的任务。她仔细梳理信息,发布寻亲帖,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最终联系到了仍在世的弟弟秦金发。
2025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虎子,联系了秦金发。虎子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秦德发被葬在了西藏洛隆县革命烈士陵园,由于路途遥远、海拔较高,年事已高的秦金发虽心心念念想去看看哥哥,却因身体原因难以成行。得知有记者前来采访,他十分欣慰:“我想留个念想,给哥哥留下点什么。”
“我有三个孩子,大儿子也远赴新疆当兵。”秦金发说,“我常给他讲我哥哥的故事,希望孩子们都记得,家里出过这样一位英雄。”
采访的最后,秦金发喃喃道:“前几天,我梦见了哥哥和妈妈,他们终于团聚了。那天我是哭着醒来的,我心里的石头,也终于落下了,他们在那边一定会幸福的。”
来源:大河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