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4日,记者从鞍山市农业农村局获悉,鞍山市瞄准全国宠物产业千亿级市场蓝海与消费升级趋势,立足新发展阶段,将全面建成东北亚宠物繁育和交易中心。此前,鞍山市也发布了《鞍山市宠物产业发展“十五五”规划》,这也是全国首个市级层面以宠物产业为主题的“十五五”规划。
宠物市场的热闹景象。 鞍山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11月14日,记者从鞍山市农业农村局获悉,鞍山市瞄准全国宠物产业千亿级市场蓝海与消费升级趋势,立足新发展阶段,将全面建成东北亚宠物繁育和交易中心。此前,鞍山市也发布了《鞍山市宠物产业发展“十五五”规划》,这也是全国首个市级层面以宠物产业为主题的“十五五”规划。
全国七成以上宠物犬来自鞍山
辽宁鞍山,这座以钢铁闻名的钢城,其实还是一座“萌宠之城”。每周三和周五大清早,位于鞍山市的八家子宠物市场都热闹非凡,每次开市,这座市场里都是人潮熙攘,人们都在看名犬名猫,挑选心爱宠物。
在这里,不仅能看到几百元的普通萌宠,更能看到价格几十万元的名贵品种。
八家子宠物市场总经理杜彪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初,在鞍山站前附近的五一路批发市场和立山的沙河市场,陆续出现卖宠物犬的摊位,当时国内养宠物犬的潮流刚刚兴起,一些鞍山人利用业余时间养狗,繁育幼崽赚外快,而这,就是鞍山宠物市场的雏形。
“当时的主要品种是京巴,售价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2001年,八家子狗市应运而生,市场上宠物犬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从京巴到博美、吉娃娃等小型犬,再到沙皮狗、松狮等中型犬,以及后来的牧羊犬等大型犬,直到现在流行的比熊、西高地等品种。”杜彪介绍,目前,八家子市场年客流量约30万人,交易额约5亿元,围绕宠物的养殖、交易、欣赏,已经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和八家子宠物市场一样,在鞍山市的另一大宠物市场——家和宠物市场里,每周一和周四的开市时间,也是最热闹的时候。家和宠物市场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场集宠物交易、检验检疫、物流运输、宠物食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经过多年的发展,宠物犬品种齐全,价格呈逐年上升趋势。从去年开始,可爱的比熊犬成为市场新宠,而西高地、马尔济斯等高端犬的销售行情也较为看好。目前,市场年交易量在20万只以上,交易覆盖全国150多个城市。
而这两大宠物市场也只是目前鞍山宠物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国70%以上的宠物犬来自鞍山,宠物猫产业也在发力。辽宁每年向全国调运宠物犬猫500万只,占全国市场的六成以上。鞍山已位居全国四大宠物市场之首。也正是在这样的发展前景下,鞍山进一步全面规划,结合六大产业优势,欲全力打造“中国萌宠之都”新名片。
到2030年,年繁育
交易宠物犬猫数量达300万只
鞍山的宠物经济以“千山路宠物经济带”锻造产业内核,以“繁育基地补链强链”释放产业效能,以“产业园区协同发展”激活转型引擎,全力打造鞍山“中国萌宠之都”的新名片,全面建成“东北亚宠物繁育和交易中心”。
目前,鞍山市铁西区八家子、经开区家和宠物交易市场规模和销量位居国内四大宠物市场(鞍山、成都、宿州、广州)之首。鞍山市从事宠物繁育人员近3万人,全市宠物产业相关企业3327家,立山区快手电商直播基地交易额更占平台全国宠物交易总额的80%。拥有125家动物诊疗机构,配备283名备案执业兽医师团队,设立76个标准化狂犬病免疫注射点,拥有2家通过CNAS认证的第三方兽医检测机构。鞍山已成为全国宠物经纪人首选采购地。
海城市镁矿、台安县畜牧副产品、海城西柳服装、南台箱包等传统行业转型,开发猫砂、宠物食品、宠物用品等宠物产业链业态。
鞍山宠物的发展将奔着四个目标前行。规模最大、品种最全、品质最优、配套最全。按照规划,到2030年,鞍山市年繁育交易宠物犬猫数量达300万只。鞍山市宠物行业从业者增长至10万人。鞍山还计划在全国率先建立良种宠物基因库。同时构建全产业链生态圈。
构建“一带一基地三园区”
宠物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鞍山宠物产业将构建“一带一基地三园区”的宠物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形成功能互补、产业协同、资源集约的现代化宠物产业体系。
构建千山路宠物核心经济带。以铁西区千山西路沿线及周边区域为核心载体,辐射联动铁东区、立山区、经开区,打造集繁育、交易、服务、创新于一体的宠物经济核心走廊。
布局全产业链宠物繁育基地。依托铁西区、经开区、立山区产业基础,构建覆盖种源保护、 科学繁育、健康管理、品质认证的全产业链繁育体系。重点实施“鞍山萌宠”品牌战略,建立标准化繁育规程和品质追溯系统,推进基因检测、遗传改良等技术应用,打造全国规模最大、标准最高、体系最完善的犬猫繁育交易基地。
打造三个现代化宠物产业园,台安宠物食品产业园、海城宠物用品产业园。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和西柳服装、南台箱包产业基础,推动传统产业向宠物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发展猫砂、智能穿戴设备、功能性服装、时尚窝垫等产品,建设智能化制造基地和研发设计中心,打造东北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宠物用品创新高地。
经开区观赏鱼产业园。整合温泉资源和水族产业基础,构建集种苗繁育、养殖科研、交易物流、文化展示于一体的观赏鱼全产业链体系,延伸异宠、鹦鹉等产业。
配套建设电子交易平台、质量检测中心、科普教育基地,强化品种创新和品质提升,巩固“孔雀鱼之都”产业地位,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观赏鱼、观赏鸟及异宠的产业集聚区。
本报记者 王晓倩 贾琼
来源:辽沈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