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3岁男童感染甲流离世,儿科医生:这些症状一出现要立即就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8 07:22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共2105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孩子的抵抗力不是铁打的,特别在流感高发期,病毒凶得像猛虎,盯上谁,谁就得吃大亏。甲流不是感冒的“加强版”,而是能要命的急性传染病。

有些家长总觉得,发烧嘛,小事一桩,扛几天就过去了。可现实一次次提醒我们:并不是所有发烧都能“挺过去”,有的病等不起。

就在最近,一位年仅3岁的孩子因为甲流感染,短时间内病情恶化,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这不是个例,而是一个信号。信号告诉我们——有些症状,不是“观察观察”,而是“马上就医”。

甲流不是普通感冒。

这事要从一个常被忽略的“误会”说起。很多人把甲流当成“得个感冒”不当回事,殊不知,甲型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强,发展迅速,重症几率高。

孩子更是高危人群,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还不成熟,病毒进来就像进了无人区,一路狂飙不设防。

特别是3岁以下的孩子,呼吸道小,病毒一旦侵犯肺部,很容易引起肺炎、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不是感冒药能压住的,是能要命的。

说白了甲流不是“跑个鼻涕、咳两下”那么简单,它能让一个孩子从发烧到生命垂危,只用短短几天。

有些症状一出现,家长就不能再犹豫。

像什么?高烧超过39℃持续不退,孩子精神状态特别差,嗜睡、反应迟钝、呼吸急促、嘴唇发紫,甚至频繁呕吐、抽搐,或者体温退了但孩子还是不对劲。

这些不是“孩子扛不过去”,而是“病来势太猛”。有些家长以为退烧就是好转,实际上,在甲流中期,体温下降反而可能意味着病毒已经深入肺部、神经系统开始受累。

不能只盯着体温计,要看孩子整个状态。只要感觉“哪里不对”,就要去医院。不是小题大做,是必须谨慎。

甲流的速度,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有研究显示,甲流病毒从感染到发病,一般只需1到3天,且病毒复制速度极快。在一些孩子身上,症状从轻微发烧到肺部感染,可能在48小时内完成。

而儿童肺部储备功能差,一旦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就容易出现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孩子“早上还能玩,晚上就进了ICU”。

流感季节,一定要有“病毒意识”。

很多家庭把孩子当成“耐摔的瓷娃娃”,不怕冷不怕病,但在病毒面前,孩子即使外表活蹦乱跳,也可能在体内“打着硬仗”。

尤其在秋冬交替的时节,天气忽冷忽热,干燥、多风,空气中的病毒活性更强,传播更快。公共场所、幼儿园、托育机构是病毒传播的“高速公路”。

一个班上只要有一个孩子感染,不出三天,半个班都可能中招。

甲流的传播方式,也比你想的更“隐蔽”。

不仅仅是飞沫,手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后摸眼睛、鼻子也能中招。儿童又喜欢揉眼、抠鼻、咬手指,是病毒的“理想宿主”。

所以不要迷信“孩子抵抗力强”,而是要从源头防住。

预防,不是喊口号。

首先,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每年秋季接种流感疫苗,能显著降低感染率和重症率。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接种流感疫苗可使儿童住院风险下降约70%。虽然疫苗不能百分百预防感染,但能大大降低病毒“发威”的可能性。

其次,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勤洗手、戴口罩、少去人群密集场所,永远是预防之本。

特别是家里有老人和孩子的,流感季节家长一旦感冒,千万别硬撑着带娃,自己也可能是“传染源”。

甲流的后遗症,不能忽视。

即便挺过发病高峰,有些孩子还会出现持续性的咳嗽、气喘、免疫力下降,甚至神经系统损伤。

曾有研究发现,一些儿童在感染甲流后出现认知功能下降、情绪紊乱,甚至出现慢性疲劳综合征。

这些不是“后遗症吓唬人”,而是真实存在的医学现象。病毒不仅伤肺,也可能伤脑、伤心脏,留下长期影响。

所以别等到孩子病了再“临时抱佛脚”,预防和早期识别是唯一的主动权。

对甲流的误区,必须拨乱反正。

第一个误区是“发烧就是免疫力强”。这句话有时候适用,有时候却是误导。持续高烧不退,反而说明体内病毒压不住了,免疫系统已经“激战正酣”。

第二个误区是“退烧就好了”。退烧只是症状缓解,并不意味着病毒清除。很多孩子退烧后状态仍差,说明病毒仍在体内作乱。

第三个误区是“多喝水就能好”。水是好东西,但不是万能药。病毒感染是免疫系统和病毒“肉搏”的过程,水是辅助,关键还得靠科学干预。

真正该做的,是在病毒进门前把门关紧,在病毒露头时早识别。

有时候一个“及时就医”的决定,就是生死的分界线。

健康不是靠运气拼出来的,而是靠每一次细心、谨慎、负责守出来的。

别等到孩子病了,才想起医生说过的那句“这些症状一出现要立即就医”。

因为,有些机会,错过一次就是永远。

如果你家孩子也曾出现过类似症状,或者你在流感季节习惯“扛一扛”,不妨留言说说你的经验或疑问,我们一起来聊聊,怎么把每一个孩子都守得住。

参考文献:

[1]李丽,郑志伟.儿童甲型流感临床特征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4,39(03):172-175.

[2]王晓东,刘玉洁.流感疫苗对儿童流感防控的研究进展[J].中国疫苗和免疫,2025,31(01):54-59.

来源:心内科孙博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