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时叫华亭县,后来成上海镇,明清时靠漕运兴起来,粮船挤在黄浦江里,帆影遮天,码头边的米行、布庄堆得像山,黄道婆传下的棉纺手艺,
上海这地方,打宋元时就是松江府下的小渔村,
江水拍了千百年,拍硬了渔民的脚板,也拍出了最初的烟火。
那时叫华亭县,后来成上海镇,明清时靠漕运兴起来,粮船挤在黄浦江里,帆影遮天,码头边的米行、布庄堆得像山,黄道婆传下的棉纺手艺,
让松江布成了天下硬通货,石板路被独轮车碾出深槽,浸着汗水和咸腥。
鸦片战争后开埠,西洋商船涌进来,
外滩从泥滩变成洋楼林立的码头,石库门把江南天井和西洋拱门拼在一起,
弄堂里既有老太太摇着蒲扇唱昆曲,也有洋人骑着自行车叮铃而过。
茶馆里说书人讲着小刀会的旧事,
码头上扛包的苦力喊着号子,十里洋场的霓虹没亮时,
这里早就是活色生香的江湖,南北货聚在这里,方言掺着洋泾浜,硬邦邦的日子里,藏着最鲜活的生机。
如今高楼盖过了老洋房,地铁穿通了旧弄堂,
但城隍庙的五香豆还带着老味道,龙华庙会的锣鼓依旧热闹。
这老底子的坚韧和包容,刻在每条马路的肌理里,
江水还在流,日子还在过,那些藏在砖瓦里的故事,还在悄悄诉说着上海的筋骨。
今天,跟您聊聊上海的十大非遗美食……
诞生于1871年,
黄明贤在南翔镇日华轩将大肉馒头改良成“重馅薄皮”小笼,用不发酵面粉、肉皮冻和时令蟹粉,每只包子褶皱14道以上,形如荸荠半透明。
黄明贤原是太平军养子,后继承日华轩,因同行排挤,
他独创“以大改小”绝技,在古猗园叫卖时,游客买包子只吃馅、丢皮喂鱼,竟成园中一景。
他当众戳破包子,汁水满碟,技惊四座,自此名震沪上。
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遗。
侬晓得伐?
其皮薄如蝉翼,轻咬一口,汤汁鲜甜滚落,肉馅弹牙,蘸姜丝醋更添风味。
如今南翔小笼已传至六代,从城隍庙到海外分店,始终保留“三钱重、汁满碟”的规矩。
1922年杭州常寂寺高僧弟子赵云韶在上海创办,取“积功德成林”之意。
抗战时,“七君子”沈钧儒、邹韬奋常在此秘密聚首,
1936年他们以“聚餐”为名联络救国,
功德林成了革命火种燃烧的“素斋战场”。
2008年,其“素菜荤做”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堪称上海滩“以假乱真”的素食传奇。
这道“非遗美味”讲究“素菜荤做”,豆腐、菌菇、蔬菜能变出“鱼”“肉”形态。
比如“黄油蟹粉”用胡萝卜土豆泥烩制,形态逼真似蟹黄;
“金刚火方”将猴头菇泥酿入冬瓜,蒸后浇红汁,口感咸鲜水润如红烧肉。
更绝的是“十八罗汉”,18种食材混炒,刀工火候拿捏精准,色香味俱全。
老底子传下来的“灵药糖”!
唐贞观年间,魏征为治母亲咳疾,将梨汁混川贝、杏仁熬成膏,这便是梨膏糖的雏形。
清咸丰五年,上海老城隍庙“朱品斋”开张,
后与“永生堂”“德甡堂”三家合并,成了城隍庙的“糖王”。
2021年5月,它正式列入国家级非遗。
这糖块,甜得透亮、酥得掉渣,咬一口“咔嚓”响,薄荷香混着梨香直窜鼻腔,不齁不腻,像极了上海人的性格,清爽又实在!
配方讲究“十四味中药”,川贝、枇杷叶、紫菀打底,白砂糖不加饴糖,
紫铜锅慢熬十三道工序,全凭师傅手艺控温。
一块糖,熬过朝代更迭,熬过市井烟火,熬成上海人的记忆符号。
它不单是零食,更是老底子的“活历史”,
咬一口,甜里带点苦,像极了人生!
清光绪年间,高桥北街大户赵小其的妻子创制塌饼,后因家道中落,
她提篮叫卖改良后的松饼,
皮薄如纸,层叠似书,入口即化。
1931年,周百川夫妇开设“周正记”,黄金娣改良配方,
用猪油起酥、精白粉制皮,每张饼需叠24层酥皮,烘烤后金黄油润,戳个红印便成“起首老店”的招牌。
2007年,这手艺入选上海市非遗。
如今的高桥松饼,形如小月饼,饼面金黄,酥皮脆而不硬,咬开是豆沙、鲜肉或五仁的甜香。
老人们说:
“侬尝尝这崇明赤豆沙,甜得扎实;鲜肉馅里加萝卜丝,汁水多到淌手!”
清咸丰二年,枫泾丁氏夫妇在镇上开酒肆,生意冷清。
丁娘子误将药材混入蹄髈锅,竟烧出“油而不腻、香透十里”的佳肴,这便是“丁蹄”雏形。
后经七代传承,改良“三旺三文”焖煮法,配百年老卤,终成“冷吃香韧、热吃软糯”的绝味,
1915年与茅台同获巴拿马金奖,成了“老灵光”的江南贡品。
2007年,“枫泾丁蹄制作技艺”入选上海市非遗。
其形完整如琥珀,皮松肉酥,汤冻凝而不硬,咬一口“扎劲”得很,
甜咸交织,胶质缠舌,冷吃更显香浓。
如今,枫泾街头仍能买到竹篾包装的丁蹄,咬着它逛古镇,
仿佛嚼着百年烟火气,连风里都飘着“阿拉上海宁”的乡愁。
周朝《周礼》就载“铡羹加盐菜”,算起来比孔子还早出生!
2009年,青浦涵大隆酱菜技艺列入上海非遗,
它家玫瑰乳腐滑得像汤圆,臭乳腐香得“老灵咯”。
当年沈先生从山东寄酱菜到上海,病中连吃三碗,汗出病除,成了沪上“酱菜治风寒”的民间佳话。
这酱菜不是简单腌菜,是门“手艺经”。
闻万泰酱菜2024年也进非遗,32道工序从制酱到发酵,全凭老师傅手传。
什锦菜要“二次酱渍”,先晒足月,再浸甜面酱加甘草,
咬一口“咔嚓”脆,甜中带鲜,像极了上海人的脾气,外柔内刚。
夏天配粥,冬天配泡饭,一口下去,乡愁都化在舌尖。
如今这酱菜走出国门,成了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味”。
清末民初,颛桥人每逢重阳必蒸糕,用杉木桶隔水慢蒸,糯米香混着枣香、核桃香,飘满老街。
这糕不是“年糕”,却比年糕更讲究,
直径半米、厚十厘米的圆筒形,得用祖传木桶蒸,蒸时水汽咕嘟响,像极了旧时灶头上的日子。
2015年,这门手艺列入上海市非遗。
这糕“灵光”得很!
咬一口软糯不粘牙,甜得扎实有层次,红枣、核桃、蜜枣在嘴里“开会”,冷吃热吃都“煞根”。
更妙的是,它越放越香,
切薄片放冰箱,隔水蒸软又能“回魂”。
这口老味道始于1851年“探花楼”更名,取自杜牧“杏花村”的诗意,
1928年李金海引入广式月饼技艺,杭樨英手绘“嫦娥奔月”图案,
让铁盒成了家家户户的“传家宝”。
2007年,这手艺被列入上海市非遗,
比月饼皮还薄的是传承的厚度,
十六道工序全靠师徒口传,糖浆浓度、醒面时间、烘烤火候,全凭老师傅眼力见儿。
广式月饼讲究“皮薄如纸,馅足似山”,
杏花楼的豆沙绵得能抿化,莲蓉沙沙的带湘莲香,五仁里杏仁核桃脆生生的,
咸蛋黄油润得“老灵光”!
最嗲的是那层糖浆皮,回油后软糯不粘牙,咬开像咬住一嘴秋香。
诞生于1943年,源自浙江绍兴逃难至上海的章润牛兄妹。
初时提篮叫卖鸡杂,攒钱后在云南南路摆摊,因鸡皮脆滑、肉嫩如脂,引得周信芳、盖叫天等名角常来解馋,更因电视剧《小绍兴传奇》热播,被赞“南鸡北鸭”。
其冷热交替定型工艺,
沸水三起三落烫鸡,再浸冰水,形成皮肉间薄如蝉翼的水晶冻,是沪上独一份的匠心。
2011年,这道“皮脆、肉嫩、味鲜、形美”的佳肴入选上海市非遗。
选用90天三黄鸡,
活杀现烧,蘸料用现酿酱油,豆香混着葱姜辛香,一口下去,“鲜得眉毛掉下来”。
老上海人常说:“侬晓得伐?小绍兴的鸡,骨头缝里都透着鲜!”
之前叫“荣顺馆”,1875年开在城隍庙旧校场路,一张半台子起家,
后来“两张半台子”的故事传遍上海滩。
2014年,其“本帮菜肴传统烹饪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浓油赤酱里藏着百年的烟火气。
这道非遗美食讲究“咸中带甜、油而不腻”,
比如八宝鸭,鸭腹塞满板栗、白果、糯米等“八宝”,用筷子一划,汤汁澄澈如琥珀,鲜得掉眉毛;
油爆河虾更绝,三种糖、三种酱油调出层次感,虾壳脆得“咔嚓”响,虾肉甜到心坎里。
如今老饭店推出“非遗十二道”,刀工精细如“扣三丝”,每根丝比火柴梗还细;
糟钵头用陈年花雕浸出酒香,冷吃热吃都“咪道老灵”。
老上海人吃一口,总能想起小时候弄堂里的饭香,
这,就是上海的味道,浓得化不开,甜得刚刚好。
这十样吃食,像十根指头,牢牢抠住上海的江岸。
江水还在拍,拍不软老城隍庙的梨膏糖,拍不散枫泾丁蹄里的老卤,
拍不走弄堂深处飘出的糕米香。
你咬开一只小笼,汤汁滚过舌尖时,那些消失的码头、石库门、摇蒲扇的身影,都在蒸汽里活过来。
高楼再高,高不过唇齿间那点老味道,
它不说话,却把百年的咸淡都化在里头。
你尝尝看,日子还在。
来源:风烟食录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