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一团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这还得从更早的时候说起。远在1911年,就是民国元年,直系军阀张绍曾作绥远将军,他看到由蒙古人民组织起来的土默特陆军第二营势力日益壮大,经常与他的混成营官兵发生摩擦,并反对他提取土默特旗税款,感到不解散这支地方武装力量,必将养虎为患。
老一团的前前后后(上)
文史办整理
本世纪二十到三十年代,活跃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蒙古武装力量老一团,是一支保境安民、维护地方治安的地方部队。老一团为人民做了些好事,深受人民的热爱。
老一团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这还得从更早的时候说起。远在1911年,就是民国元年,直系军阀张绍曾作绥远将军,他看到由蒙古人民组织起来的土默特陆军第二营势力日益壮大,经常与他的混成营官兵发生摩擦,并反对他提取土默特旗税款,感到不解散这支地方武装力量,必将养虎为患。
为此,他曾设计诱骗解散了驻防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的土默特陆军第二营大部官兵。当时任该营第三连连长的玉禄(字鼎臣,土默特旗人)率队驻防武川,闻讯后便率部起义,后又被张绍曾招安,把他的连改编为绥远骑兵游击队,又改编为第四路警备队、绥远骑兵第一团等,因其始终保持一个团的编制且其官兵大部为原班人马,人们便习惯地称它为老一团。
老一团驻防在包头,其警备区域北至武川、固阳、大佘太(即安北),西至五原、临河、三盛公,南至东胜、郡王旗、杭锦旗、达拉特旗,东至归绥县(今土左旗)、托县、和林县。这个东西一千多里,南北八、九百里的广大地区的治安,全靠这一支三百多人的蒙古骑兵部队,往来驰骋,奋勇战斗,使蒙汉人民得以生养休息。
在警备队时期,三百多名官兵,大部分是土默特旗蒙古青壮年,有少数乌、伊两盟人和汉人参加。玉禄任总队长,总队副为满泰,下设四个队(相当于连),第一队队长多才,第二队队长李根车,第三队队长松友三,第四队队长荣松亭,参谋长荣祥,副官长耿子荣,军需官瑞辑五。
总队部和下属四个队均驻防包头城内,他们除负责城防外,还担负城外剿匪任务。
当时内蒙古西部地区,由于各系军阀混战不休,派系斗争激烈,不少土匪趁机蠢动,纷纷组织“独立队”抢掠烧杀,社会治安混乱,人民深受其害。
玉禄这一支武装力量,人强马壮,枪马齐全,每个官兵善骑善射,素有“胆头子”(胆子大,不怕死)“枪头子”(射击准确,弹不虚发)的好名声,再加骑马技术高,马上射击准,威名大振。每当他们外出剿匪时,土匪闻风丧胆,包萨一带城乡曾一度得到了安宁。
1923年夏,绥远都统马福祥任命蒋文焕为包头镇守使,驻防包头的部队除玉禄的土默特警备队外,还有宁海(宁夏、青海)军骑兵一团约三百人。
这些宁海军纪律松懈,每天吃喝玩乐骚扰地方,人民怨声载道,对他们素有“旗大、马大、号大,爱财、胆小、不中用”的贬语。土匪头子窦飞龙得知这一情况,便率众千余围攻包头,企图进城洗劫。
蒋文焕命警备队出城迎击,一战而将匪击退。窦匪不甘失败,退到昆都仑山口和尚湾一带盘据,伺机再动。玉禄命令警备队第一队队长多才,率队趁胜追击,由于取胜心切,多才率士兵冲入匪窟,击毙匪徒三十多人,队长多才和士兵十一人也不幸战死。多才牺牲后,遗缺由土默特旗蒙人晋梅五担任。
1924年春,冯玉祥的西北军驻防包头,匪首苏雨生、赵有禄率众在伊盟一带大肆抢掠。包头镇守使石友三深知土匪流窜习性,正规军不易剿灭,遂命令玉禄率队渡过黄河追剿。玉禄将部队分为左右两翼,向匪众盘据的地方进行包剿,从哈拉川南下,在神地湾土匪窝聚处展开激烈战斗,打死、打伤土匪甚众。
正乘胜追击中,玉禄乘坐的指挥轿车,路经黑土崖,与一股被打散的匪徒相遇,双方发生枪战,玉禄及随行的六、七名卫兵寡不敌众,不幸全部牺牲。匪众将玉禄的首级割下随带而逃。
当他的前卫部队返回时,匪众已逃散,众人只得将玉禄的尸体运回包头。石友三下令召开了盛大的追悼会。
来源:观史惜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