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一到打仗时,军队就喊缺粮?平时却不缺粮呢?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03:44 1

摘要:“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其实败给的不是司马懿,是外卖送不到。”——这话听着像段子,却是真事。蜀道难,难到连木牛流马也救不了:从成都平原到祁山前线,600里山路,每驮1石米,得先吃掉10石当路费,还没算牛马自己“工伤”死掉的。换句话说,士兵还没开打,粮草先“阵亡”九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其实败给的不是司马懿,是外卖送不到。”——这话听着像段子,却是真事。蜀道难,难到连木牛流马也救不了:从成都平原到祁山前线,600里山路,每驮1石米,得先吃掉10石当路费,还没算牛马自己“工伤”死掉的。换句话说,士兵还没开打,粮草先“阵亡”九成,这仗怎么打?

更离谱的是,押粮官层层“漂没”——明面上报“山洪冲走”,暗里一半倒进自家米铺。戚继光算过账:边军每领100斤军粮,先到手的只有70斤,再剥去霉烂、沙土,能下锅的不到50斤。士兵饿得啃树皮,军官拿多余口粮换貂皮,这操作放在今天就是“外卖平台抽成30%,骑手再偷吃一半”,差评爆表,可当时没人敢点“投诉”。

有人甩锅给“生产力低”,其实唐朝亩产已能养3个兵,问题出在“人荒”。安史之乱,朝廷把关中壮丁全拉去填线,田里只剩老弱,长安周边一夜间“小麦价格>房价”,饿到“人相食”那真不是形容词,是史官硬邦邦的官报。同理,明末松锦大战,13万辽东军每月需粮4万石,朝廷把屯田都赏给了辽饷“众筹”大佬,士兵只能白天守城、晚上给地主打工,第二天上战场腿都是软的,一炮没响就散伙。

最骚的操作是“以敌为粮”。霍去病封狼居胥,靠的就是抢匈奴羊马当外卖,可一旦GPS失灵就翻车——高仙芝打大食,跑到怛罗斯才发现:中亚老乡早把麦子割了、水井填了,唐军千里迢迢来吃沙子,肚子一饿,阵型一乱,直接给阿拉伯骑兵送人头。可见“就地取粮”就像当代“薅共享单车跑路”,薅得到是真香,薅不到就社死。

季节彩蛋也别忽视。古代没温室大棚,秋分之后粮仓见底,新麦还在地里吹冷风。曹操赤壁选冬天开打,北方粮船开到长江口,陈米已霉成“绿毛粽子”,水军一闻就吐,哪还有心思防火攻?反观孙刘联军,家门口作战,米饭热汤现烧现吃,士气直接+50%。

说到底,古代打仗就是一场“极限外卖挑战”:路线差、骑手贪、商家烂、季节坑,差评全由前线士兵买单。今天咱们点个外卖30分钟不到就骂娘,回头看看古人,真要念一句:碗里每一粒米,都是别人拿命“配送”才到的。别浪费,真不配。

来源:智慧奶酪2l0W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