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精准地识别、培养和管理人才,是众多企业面临的共同挑战。通过深入探讨人才建模的方法与常见问题,可以为企业构建高效、科学的人才管理体系提供策略指导,助力企业实现人才战略与业务发展的双赢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精准地识别、培养和管理人才,是众多企业面临的共同挑战。通过深入探讨人才建模的方法与常见问题,可以为企业构建高效、科学的人才管理体系提供策略指导,助力企业实现人才战略与业务发展的双赢。
01 建模的意义与价值
公司在不同发展阶段聚焦的发展目标和侧重的核心各有不同,目标之间的递进关系推动着企业的发展效率和质量有序提升,但“人才发展”始终贯穿企业发展全程。如果不能在各阶段打好“人才发展”的坚实基础,会因此产生很多影响企业发展的消极结果。比如:
很多中小企业负责人,在企业高速发展阶段,过于关注员工工作结果,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特征与工作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不足,没能及时总结与所处行业和企业相匹配的人才模型,导致企业规模扩大后,人才管理极其混乱、低效和随意。
一般中等规模公司的管理者会有基本的人才管理标准意识,但因为专业性不够,经常以高层某个人或部门领导若干个人简单讨论的形式,形成一个他们认为“应该是”的人才标准,以此标准去筛选和评价人才。这样的人才模型标准与企业的实际匹配度不高,准确性较低,应用效果差。
还有某些行业标杆公司,因为发展快,人才规模扩张迅速,忽视对人才标准的建立和迭代优化。当企业进入稳定发展期,想要进行统一标准化管理时,发现组织对于人才的要求与人才现状的匹配度很低,甚至因为在综合素质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过大,造成严重的内耗和不必要的纷争。因为人才模型开发的战略滞后,导致需要更大的代价弥补这一过失(比如,员工阶段性不可控大量流失等)。
由此可见,对于任何发展阶段的公司而言,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建立适合公司的人才模型,明确人才标准,实现人才标准与企业现状和需求高匹配度,是公司基业长青的重要保证。
02 敏捷定义新人才
在过去的几年里,卡片建模的方式就已经着手让业务管理者们一起参与建模过程,共同研讨商业战略、岗位挑战以及为应对挑战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业务部门作为能力定义的决策者参与进来,多方各抒己见,最终达成共识,并且是以一种轻松、有趣、敏捷的方式进行。这样建立的人才画像既能得到业务部门的认可,也能使得人才画像的准确性更高。数智化时代,“卡片建模”的方式越来越多地通过“系统建模”实现。
系统建模不仅快速而且有效,除了系统中有大量长期研究并提炼出的能力大数据、定制量化的本土行为数据外,基于严谨的建模逻辑和思维的设计,可以协助企业轻松快速地建立企业自己的标杆人才能力标准。系统建模的流程主要包括确定模型名称、模型库参考、确定模型结构、确定模型指标、生成模型五个步骤:
1.确定模型名称
根据行业、层级、岗位等不同,确定适合的模型名称。
2.模型库参考
人才画像系统具有丰富的模型库,可根据行业、层级、岗位等进行模型搜索,亦可收藏,便于后续建模过程中进行参考。
3.确定模型结构
通过模型结构库中的分类进行查询及拖拽,或是可根据企业需求自定义结构名称。
4.确定模型指标
在不同的结构名称下,通过指标库中不同族群的指标进行指标添加,或根据企业能力要求添加自定义指标名称。
5.生成模型
可进行模型局部调整,最终生成并下载模型。
在这样的流程引导下,多方协作的建模工作可以有条不紊,零基础的人员也可以顺利完成建模。此外,也可通过团队建模的方式,引入更多的业务人员参与,构建的模型也更容易获得共识。基于以上理念,益才研发出Talent Profile@建模系统,用在线的方式,几个小时的会议就可以在系统上构建一个岗位序列的通用能力模型;也正是因为建模过程的敏捷,当组织对于岗位的定义发生变化再次调整甚至重新构建时,都会相对容易,实现灵活应变。Talent Profile@建模系统作为一种敏捷地定义人才的技术,是企业数智化人才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方面,依托于IT技术,指标库(100+)、模型库(300+)的数据基础,打破了地域等线下因素的限制,敏捷高效低成本地构建了岗位人才画像,同时实现了与业务部门等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共识;另一方面,通过系统构建的人才模型及相关数据,可直接应用于系统中的素质测评系统、360度评估系统、人才盘点系统等子系统,打通了组织人才数据,贯穿人才管理全流程,常更常新,夯实了数智化人才管理平台的数据基础。
03 如何判断模型的好与坏?
有一个标准供参考,叫SPORT原则:
●Specific,具体的:落实到行为描述层面的胜任力模型才是具体的。
●Positive,正向的:胜任力建模访谈中提取的关键行为和事件都是正向的,都是指向产生绩优行为的。
●Observed,可观察的:胜任力模型中写出的行为描述都应该是可观察的,态度类的行为是不能被观察到的。
●Related,相关的:胜任力模型构建要与企业战略规划、业务发展和文化基因高度相关。
●Tested,可检验的:胜任力模型构建出来后要经过评估与校准,可以选取具体工作场景与具体评估人选来检验。
当然,如果构建的模型需要广泛应用于企业人才管理的不同环节,领导对模型的认可也是至关重要的,前期对管理层和项目负责人的整体项目访谈是十分必要的,这个“把脉”的过程就保证了建模的产出结果是领导们预期的,没有大的偏差。如果产出结果稍微有些不一致,可以通过校准来微调。在校准和共创中,要允许可能的不一致出现,这会让共创会的参与者感受到尊重、平等和真正的“共创”,又要“引导”参与者最后取得预期的结果。
来源:春蕾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