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甲、乙本《道德经》,是现存较早的道家经典文本,其第十八章的字句差异虽细微,却藏着文本流传初期的思想侧重变化,为解读老子的社会观与道德观提供了双重参照。二者核心均是揭示“社会失序催生人为道德规范”的辩证逻辑,而文字异文与表述细节,又让这份洞察呈现
帛书甲乙本《道德经》第十八章的文字异趣与思想微差
张新贵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甲、乙本《道德经》,是现存较早的道家经典文本,其第十八章的字句差异虽细微,却藏着文本流传初期的思想侧重变化,为解读老子的社会观与道德观提供了双重参照。二者核心均是揭示“社会失序催生人为道德规范”的辩证逻辑,而文字异文与表述细节,又让这份洞察呈现出不同的思想肌理。
甲乙本最直观的差异体现在关键字词的选用上。甲本以“案有仁义”“案有大伪”的“案”字贯穿,乙本则将“案”改为“焉”,同时在两处关键表述上进行了规整。其一,甲本中“知快出”的异文颇为特殊,学界多认为是“智巧”的古朴讹写,带着一种急于显露机心的浮躁感,暗指那些偏离大道的小聪明;而乙本统一为“知慧出”,与后世流传版本更贴近,直指被异化的智谋,让“智慧”与“大伪”的对立更直白,减少了文字考据的歧义。其二,甲本“六亲不和,案有畜兹”的“畜兹”古奥晦涩,“畜”含涵养、培育之意,“兹”指代亲人间的温情,侧重亲情需后天刻意维系的状态;乙本替换为“孝慈”,将这份家庭伦理规范明确化,契合大众对亲属道德的认知,降低了思想传播的门槛。此外,甲本的“邦家昏乱”在乙本中延续,仅为后世避刘邦讳才改为“国家”,这一点二者保持了对早期社会概念的一致表述。
关键字词的调整,也让两本的思想表达形成了微妙分野。甲本的文字带着明显的残缺与原始感,这种粗糙感反而更贴近思想初创时的本真。“知快”与“畜兹”的独特表述,弱化了道德概念的确定性,更强调社会失序后,人们对补救方式的摸索状态。它像一幅未完成的画卷,让读者感受到老子观察社会时的敏锐——当大道崩坏,不仅仁义、贞臣这些宏观道德符号出现,就连智巧、亲情维系这些细微层面,都透着秩序崩塌后的无奈。这种表述不刻意规整概念,更侧重于呈现社会失序后的混沌现实,引导人反思混乱的根源而非规范本身。
乙本的字句调整则体现出思想传播中的规整与明晰化倾向。“焉有”相较于“案有”,反问语气更温和,因果逻辑也更顺畅,“知慧出”“孝慈”的表述,让道德对立关系更清晰。它不再纠结于甲本中模糊的生活化表述,而是将核心矛盾聚焦于“人为规范”与“自然大道”的冲突上。“孝慈”作为明确的家庭道德标准,与“仁义”“贞臣”共同构成了从家庭到社会的完整道德体系,使老子的批判更具系统性——当这些规范被大肆标榜时,恰恰印证了从家庭到国家的自然秩序已全面崩坏。这种规整让思想更易被理解和传播,为后世道家思想的普及奠定了文本基础。
二者在思想内核上始终高度统一,均未偏离老子的核心主张。无论是甲本的“案”还是乙本的“焉”,都在强调道德规范并非自然固有,而是大道废弃后的补救措施。甲本的“畜兹”与乙本的“孝慈”,本质都是在说亲情本应是血脉本能的流露,唯有当六亲不和,这种情感才需被刻意倡导;甲本的“知快”与乙本的“知慧”,也都指向同一个结论:背离大道的智识,终将沦为催生虚伪的工具。而“邦家昏乱,案有贞臣”与“邦家昏乱,焉有贞臣”的表述,更是共同点明,贞臣的高光时刻,从来都是乱世的悲情注脚。
从甲本到乙本的细微调整,实则是早期经典文本“从原始记录到规范传播”的缩影。甲本带着岁月的斑驳,保留了思想萌发时的鲜活与粗糙,适合后人追溯老子思想的原始样貌;乙本则通过字句规整,让核心思想更具普适性,推动了道家理念的流传。这两份文本并非相互替代,而是互为补充,让我们既能透过甲本的异文触摸思想的源头温度,也能借助乙本的规整把握思想的清晰脉络,更完整地理解老子对大道与人性的深刻洞察。
文本异文与思想嬗变:帛书甲乙本《道德经》第十八章考论
摘要
马王堆帛书甲、乙本《道德经》是现存最早的《老子》文本之一,其第十八章的字句差异不仅呈现了早期经典流传的原始面貌,更暗藏着思想表达的微妙调适。本文以甲乙本“故大道废,案/焉有仁义;知快/智慧出,案/焉有大伪;六亲不和,案/焉有畜兹/孝慈;邦家昏乱,案/焉有贞臣”的异文为核心,通过文字训诂、文本比对与思想溯源,厘清异文的学术争议,探析从甲本到乙本的文本规整逻辑,并揭示老子“失道而后德”的社会批判思想在早期文本中的呈现特征。研究表明,甲乙本异文并非简单的抄录讹误,而是文本从“原始记录”到“传播优化”的自然演进,其核心思想始终围绕“人为规范源于自然秩序崩塌”的辩证认知,为理解道家思想的早期传播与后世定型提供了关键线索。
关键词
帛书《道德经》;第十八章;异文考释;思想嬗变;道家伦理
一、引言
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以其成书年代早、文本完整性高的优势,打破了长期以来依赖通行本解读《道德经》的局限。其中第十八章作为集中体现老子社会观与道德观的关键章节,甲乙本在关键字词上的差异(如“案”与“焉”、“知快”与“智慧”、“畜兹”与“孝慈”)引发了学界持续关注。通行本《道德经》第十八章作“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与帛书本相比,不仅存在字词替换,更隐含着思想表达的趋同与分化。
梳理既有研究可知,学界对第十八章的解读多聚焦于“道德规范与自然大道的关系”,认为老子并非否定仁义、孝慈等美德,而是批判其作为“失道”后的补救措施所具有的局限性。但针对帛书甲乙本异文的专门研究仍显不足:部分学者将异文归为抄录误差,忽视了其思想层面的深意;另有研究侧重单一异文的训诂,缺乏对文本整体演进逻辑的把握。基于此,本文以甲乙本异文为切入点,结合楚简等早期文献,通过“文字训诂—文本比对—思想阐释”的三重维度,系统考论第十八章的文本原貌与思想内涵,为《道德经》的版本学研究与道家思想解读提供新的视角。
二、帛书甲乙本第十八章异文考释
(一)“案”与“焉”:语气词的功能差异
帛书甲本通篇使用“案有”连接前后分句,乙本则全部改为“焉有”,这一虚词替换是甲乙本最显著的文本差异。对于“案”字,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其为楚地方言虚词,通“则”“乃”,表示因果承接关系,甲本“故大道废,案有仁义”可译为“因此大道废弃,于是有了仁义的倡导”,语气直接且带有必然因果的强调意味。而乙本的“焉”字,作为上古汉语常用虚词,在此处表疑问语气的弱化,可理解为“于是就有了”,相较于“案”的强硬承接,“焉”的语气更为缓和,使前后分句的因果逻辑更显自然流畅。
从文字演变角度看,“案”到“焉”的替换并非偶然。甲本成书年代更早(约战国末期),保留了更多楚地口语特征,“案”字的使用体现了早期文本的口语化与原始性;乙本成书于西汉初期,此时《老子》已开始在更广范围传播,将地域性较强的“案”改为通用虚词“焉”,显然是为了降低文本的理解门槛,适应不同地域读者的阅读习惯,这一调整反映了早期经典传播中“去地域化”的文本优化逻辑。
(二)“知快”与“智慧”:智性概念的内涵限定
甲本“知快出,案有大伪”中的“知快”是争议最大的异文,乙本则明确为“智慧出”。由于甲本部分文字残缺,“知快”的释义历来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是“智巧”的讹写,因抄写者笔误导致字形偏差;也有学者从楚方言角度解读,认为“快”通“侩”,指投机取巧的小聪明。结合上下文语境与老子思想体系,“知快”应理解为“急于显露的智巧”,相较于乙本“智慧”的泛化表述,“知快”更强调智性的异化——即当人们不再以体悟大道为目的,而是急于用机心巧计谋取私利时,虚伪便随之产生。
乙本将“知快”改为“智慧”,看似是文字的规整,实则是对核心概念的明确化。“智慧”作为中性词,既包含体悟大道的本真之智,也涵盖偏离大道的机心之智,乙本的表述使“智慧”与“大伪”的对立更具普遍性,避免了甲本“知快”可能带来的语义局限。这一调整表明,随着道家思想的传播,文本创作者逐渐意识到核心概念的清晰性对思想传承的重要性,通过将模糊的口语化表达替换为规范的哲学概念,使老子对“智性异化”的批判更具系统性与说服力。
(三)“畜兹”与“孝慈”:家庭伦理的规范定型
甲本“六亲不和,案有畜兹”的“畜兹”,乙本改为“孝慈”,这一替换体现了家庭伦理概念的从模糊到明确的演变。“畜”在古汉语中有“涵养、培育”之意,“兹”为代词,指代亲人间的温情,“畜兹”可译为“刻意涵养的亲情”,侧重家庭失和后,人们对亲情的后天补救与维系。而“孝慈”作为明确的家庭伦理规范,特指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与父母对子女的慈爱,是儒家与道家共同关注的伦理范畴,乙本用“孝慈”替换“畜兹”,使家庭伦理的指向更具体,也更易被读者理解。
从思想表达来看,“畜兹”的表述更贴近老子的自然主义立场——即亲情本应是血脉相连的自然流露,无需刻意涵养,只有当六亲不和时,“畜兹”才成为必要;而“孝慈”的明确化,则使老子的批判更具针对性,直指那些被刻意标榜的伦理规范背后的社会失序。这一调整反映了早期经典在传播过程中,为适应社会主流伦理观念而进行的“伦理规范化”调适,通过借用大众熟知的伦理概念,使道家思想更易与社会现实接轨。
(四)“贞臣”与“贞臣”:政治伦理的一致性坚守
甲乙本在“邦家昏乱,案/焉有贞臣”一句中保持了高度一致,仅虚词存在差异,这一现象值得关注。“贞臣”指坚守正道、不屈从于乱世的臣子,与后世通行本的“忠臣”相比,“贞臣”更强调对“道”的坚守而非对君主的盲从,这与老子“以道莅天下”的政治思想高度契合。甲乙本均未采用“忠臣”的表述,表明早期道家对政治伦理的认知具有一致性:贞臣的价值不在于对君主的绝对忠诚,而在于在邦家昏乱时坚守大道,维护社会的基本正义。
后世通行本将“贞臣”改为“忠臣”,是受儒家忠君思想影响的结果,而甲乙本对“贞臣”的坚守,为我们保留了老子政治伦理的原始面貌。这一文本差异提醒我们,在解读《道德经》时,应警惕后世文本改编对原始思想的遮蔽,帛书本的一致性表述为还原老子政治思想的本真内涵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异文背后的思想嬗变与传播逻辑
(一)核心思想的一致性:失道而后德的辩证认知
尽管甲乙本存在诸多异文,但核心思想始终高度统一,均围绕“自然秩序崩塌催生人为规范”的辩证逻辑展开。老子认为,大道是天地间最本真的自然秩序,在大道盛行的时代,万物各循其性,人心淳朴无伪,仁义、孝慈、智慧、贞臣等品质都是人们日用而不知的自然流露,无需刻意标榜。当大道废弛,社会失序,人们才不得不将这些自然品质提炼为明确的道德规范与伦理准则,试图通过人为干预弥补自然秩序的缺失。
甲乙本均未否定仁义、孝慈、智慧、贞臣的价值,而是批判其作为“失道”后的补救措施所具有的局限性——即当这些品质被刻意倡导时,恰恰说明社会已偏离自然本真,陷入了“缺失—倡导”的恶性循环。这种对自然秩序与人为规范关系的辩证认知,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要义,甲乙本的异文调整并未改变这一核心,而是通过不同的文字表述,使这一思想在不同传播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表达形态。
(二)文本演进的逻辑性:从原始记录到传播优化
从甲本到乙本的异文调整,并非随意的文字修改,而是遵循着“原始记录—传播优化”的内在逻辑。甲本作为更早的文本,保留了老子思想萌发时的原始性与口语化特征:“案”的方言用法、“知快”“畜兹”的模糊表述,都反映了早期文本“记录为主、传播为辅”的创作目的,其读者可能主要是道家内部弟子或楚地受众,对文本的规范性要求较低。
乙本的异文调整则体现了“传播优先”的文本创作理念:将方言虚词“案”改为通用虚词“焉”,消除地域阅读障碍;将模糊概念“知快”“畜兹”改为规范概念“智慧”“孝慈”,提升思想表达的清晰度;保持“贞臣”等核心政治概念的一致性,坚守道家思想的核心立场。这些调整表明,随着《老子》从学派内部典籍转变为社会广泛传播的经典,文本创作者越来越重视文本的可读性、规范性与传播力,通过对原始文本的适度规整,使道家思想能够跨越地域与阶层的界限,被更多读者理解与接受。
(三)思想传播的适应性:与社会伦理的对接融合
乙本对“孝慈”的采用,反映了早期道家思想与社会主流伦理的对接融合。在战国末期至西汉初期,儒家伦理思想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孝慈”作为儒家核心伦理范畴,已被大众广泛接受。乙本用“孝慈”替换甲本“畜兹”,并非对儒家思想的妥协,而是道家思想传播的策略性调整——通过借用大众熟知的伦理概念,使老子对家庭伦理的批判更易引发共鸣,同时也扩大了道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
这种“适应性调整”是早期经典传播的普遍规律,道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与这种“兼容并蓄”的传播策略密切相关。甲乙本的异文对比表明,早期道家在坚守核心思想的同时,也在不断调整表达方式,以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这种“守本而不守言”的传播智慧,为道家思想的长期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结论
帛书甲乙本《道德经》第十八章的异文,是早期经典文本演变与思想传播的生动见证。从甲本到乙本,虚词“案”到“焉”的替换,体现了文本“去地域化”的传播优化;“知快”到“智慧”、“畜兹”到“孝慈”的调整,反映了核心概念从模糊到明确的规范定型;而“贞臣”概念的一致性坚守,则保留了老子政治伦理的本真内涵。这些异文并非简单的抄录误差或文字讹误,而是文本创作者在不同传播阶段,为适应读者需求与社会环境而进行的主动调适。
尽管文本存在诸多差异,但甲乙本始终坚守老子“失道而后德”的核心思想,即一切人为规范都是自然秩序崩塌后的补救措施,真正的社会和谐应回归大道的自然本真。这种思想不仅为我们理解早期道家的社会观与伦理观提供了重要依据,更为当代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刻启示——过度依赖人为规范的强制约束,不如注重自然秩序的培育与人心本真的回归,唯有顺应大道、因势利导,才能实现社会的长久和谐。
帛书甲乙本《道德经》第十八章的异文考论,不仅有助于我们还原《道德经》的文本原貌与思想演进轨迹,更提醒我们在经典解读中,应充分重视版本差异的学术价值,通过比对不同版本的文本特征,深入挖掘经典背后的思想内涵与传播逻辑,这也是未来《道德经》研究与道家思想传承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 马王堆汉墓帛书(壹)[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2] 陈鼓应. 老子注译及评介[M]. 北京:中华书局,2009.
[3] 李零. 郭店楚简校读记[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 高明. 帛书老子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96.
[5] 王博. 老子思想的历史与现代诠释[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来源:北京诗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