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朴归真:帛书甲本第十九章的大道回响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05:01 1

摘要:帛书甲本的残卷上,“绝圣弃知,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畜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的字句带着古奥的力道,穿越千年尘埃,直指人心与世事的本源。那些看似颠覆性的论断,并非对圣知、仁义的简单否定,而是老子对大道隐没后,人为造作遮蔽本真的深刻反思,最终指向“见素抱朴,少

素朴归真:帛书甲本第十九章的大道回响

张新贵

帛书甲本的残卷上,“绝圣弃知,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畜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的字句带着古奥的力道,穿越千年尘埃,直指人心与世事的本源。那些看似颠覆性的论断,并非对圣知、仁义的简单否定,而是老子对大道隐没后,人为造作遮蔽本真的深刻反思,最终指向“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的生命归途。

“绝圣弃知,民利百负”,这看似逆世的箴言,藏着最本真的治理智慧。何为“圣知”?在大道盛行的年代,圣贤之智本是体悟自然、顺应规律的通透,是引导百姓各安其生的微光。可当大道废弛,“圣知”渐渐沦为标榜的名号,成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有人借“圣”之名行专制之实,有人凭“知”之能设苛政之网,原本滋养万物的智慧,变成了束缚人心的枷锁。百姓在“圣知”的光环下,失去了自主判断的本能,在繁杂的规训中疲于奔命。老子所言“绝圣弃知”,并非要摒弃真正的智慧,而是要剥离附着在“圣知”之上的功利与虚伪,让人们跳出人为构建的认知牢笼,回归对自然本真的体悟。当不再有刻意的“圣”名标榜,不再有繁复的“知”识束缚,百姓便能顺着本性自在生长,这份自然而然的安宁与富足,远非外在的“圣知”所能给予,恰是“民利百负”的真谛——褪去浮华,方得本真之利。

“绝仁弃义,民复畜兹”,甲本的“畜兹”二字,比乙本的“孝慈”更添了几分古拙的深意。“畜”是涵养,“兹”是本真的温情,这份亲人间的羁绊,本应是血脉相连的自然流露,如同草木对根的眷恋,无需“仁义”二字的刻意标榜。可当大道隐没,人心渐染尘嚣,亲情被利益裹挟,温情被纷争冲淡,人们才不得不将本然的善意包装成“仁义”的准则,用外在的规范去约束彼此。于是,“仁义”成了衡量善恶的标尺,却也成了某些人沽名钓誉的幌子——有人打着“仁”的旗号谋取私利,有人借着“义”的名义挑起纷争,原本纯粹的善意,在人为的演绎中变得复杂而功利。老子倡导“绝仁弃义”,正是要打破这种刻意的道德绑架,让人们剥离外在的规范枷锁,回归内心的本真。当不再有“仁义”的刻意倡导,不再有善恶的过度评判,人心便能重拾那份与生俱来的温厚,亲人间的温情无需刻意涵养而自然流淌,邻里间的相助无需标榜而发自本心,这便是“民复畜兹”的境界——摒弃人为造作,让本真的善意回归常态。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尽了欲望与乱象的因果。“巧”是机心巧计,是偏离大道的投机取巧;“利”是贪得无厌的欲望,是驱动人心迷失的漩涡。当人们不再满足于自然的馈赠,转而用“巧”谋取不义之财,用“利”衡量一切价值,世间的纷争便由此而生。工匠为了逐利而制造华而不实的器物,商人为了获利而囤积居奇,权贵为了争利而相互倾轧,在“巧”与“利”的追逐中,人心被贪婪吞噬,道德被欲望践踏,盗贼的出现不过是这种乱象的极端体现。老子所言“绝巧弃利”,并非要否定技艺的价值,而是要摒弃被欲望异化的机心;并非要杜绝正当的利益,而是要剥离贪得无厌的执念。当人们不再沉迷于投机取巧的“巧”,不再执着于贪得无厌的“利”,回归脚踏实地的本真,人人各安其分,各守其心,财物归其主,欲望有所止,盗贼自然无处滋生。这份安宁,并非源于严苛的律法,而是源于人心的澄澈与知足。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这三句箴言,并非孤立的论断,而是指向同一个终极归宿——回归素朴本真。“见素抱朴”,是让人心如未经雕琢的璞玉,保持最纯粹的底色;“少私而寡欲”,是让欲望有所节制,不被外物所裹挟;“绝学无忧”,是摒弃那些偏离大道的繁杂知识,不被虚妄的认知所困扰。这十六字,是老子为世人开出的解脱良方,是对前三句论断的升华与总结。

世人总在追逐外在的“圣知”“仁义”“巧利”,以为这些能带来幸福与安宁,却不知正是这些刻意的追求,让人心背离了本真,让世事陷入了纷争。就像鸟儿被困在镀金的笼子里,看似拥有了华贵的居所,却失去了翱翔天际的自由;人们被外在的名利、规范、欲望所束缚,看似拥有了世俗的成功,却失去了内心的安宁与自在。而“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便是要打破这层束缚,让人心回归自然的本真状态——少一份私心,便多一份豁达;减一份欲望,便添一份安宁;弃一份虚妄之学,便得一份自在无忧。

帛书甲本的文字,带着岁月的斑驳,却字字珠玑,警醒着后世之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我们何尝不是被“圣知”的焦虑、“仁义”的绑架、“巧利”的诱惑所困扰?我们追逐着无尽的知识,却渐渐迷失了本心;标榜着道德的准则,却常常背离了善意;沉迷于物质的享受,却始终填补不了内心的空虚。老子的智慧,恰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回归本真的道路。

或许,我们无法完全“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但我们可以在心中为素朴留一方净土:在追逐知识的同时,不忘守护内心的澄澈;在践行道德的过程中,不被外在的规范所绑架;在追求利益的路上,不被贪婪的欲望所吞噬。少一份刻意,多一份自然;少一份执念,多一份豁达;少一份浮华,多一份素朴。

如此,便是对帛书甲本第十九章智慧的最好回应。当人心回归素朴,世事回归本真,便如春风拂过大地,万物自会生长;大道浸润人心,安宁自会降临。这份“绝学无忧”的自在,这份“见素抱朴”的纯粹,便是老子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馈赠,是穿越千年依然鲜活的生命智慧。

异文见真:帛书甲乙本《道德经》第十九章的思想微殊

帛书甲乙本《道德经》第十九章的异文,如“百负”与“百倍”、“畜兹”与“孝慈”的差异,并非简单的文字讹误,而是早期文本流传中思想表达的精准调适。二者均以“破妄归真”为核心,却通过关键字词的选择,呈现出从“本真记录”到“规范传播”的思想肌理差异,为解读老子“反异化”的核心主张提供了双重维度。

甲乙本最核心的差异集中在两处关键表述。其一,甲本“绝圣弃知,民利百负”与乙本“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的对读。甲本“百负”的“负”本义为承载、保有,结合老子自然主义思想,可理解为百姓摒弃机巧后,能自然承载、保有百倍益处,表述带着古拙的模糊感,更强调“自然获得”的本真状态;乙本“百倍”则将益处量化,语义直白明确,更易被大众理解,凸显了“解构权威后的民生实效”。同时,甲本“知”侧重“功利性智谋”,乙本“智”则涵盖更宽泛的“聪明机巧”,后者让批判对象更具普遍性,减少了地域方言带来的理解偏差。

其二,甲本“绝仁弃义,民复畜兹”与乙本“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的差异,藏着伦理表达的演进逻辑。甲本“畜兹”古奥深邃,“畜”为“属养”,指向有直接关联的亲属间滋养;“兹”为“并养”,涵盖无亲近关系的他人,二者结合更强调一种无需规范约束的、本能的全民滋养状态,贴合老子“自然伦理”的核心——亲情与善意本是天性流露,无需刻意标榜。乙本“孝慈”则是明确的家庭伦理规范,特指父母与子女间的慈爱与孝顺,借用了当时社会熟知的伦理概念,让老子对“人为道德异化”的批判更具针对性,降低了思想传播的门槛。

关键字词的差异,让两本的思想侧重形成了微妙分野。甲本的表述更贴近老子思想的原始面貌,带着“记录为主”的质朴感。“百负”的模糊性避免了功利化解读,“畜兹”的古奥表述弱化了伦理概念的确定性,更强调“摒弃人为造作后,万物自化”的本真状态。它不刻意规整概念,而是呈现“破妄”后的自然结果——当圣知、仁义、巧利被摒弃,百姓无需外在规范引导,便能自然回归承载益处、滋养彼此的本真生活,这种表达更具哲学思辨的开放性,留给读者体悟大道本真的空间。

乙本的字句调整则体现了“传播优化”的思想逻辑。将“百负”改为“百倍”,将“畜兹”改为“孝慈”,本质是把模糊的哲学表述转化为清晰的社会认知。“百倍”直接点明民生效益,契合大众对“利”的直观理解;“孝慈”则锚定家庭伦理这一核心场景,让“民复本真”的主张更具体可感。这种调整并非背离核心思想,而是在坚守“反异化”主张的基础上,通过规范概念、明确指向,让老子的思想更易跨越地域与阶层,被更广泛的受众理解和接受,为道家思想的社会化传播奠定了文本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两本在核心思想上始终高度统一。无论是“百负”还是“百倍”,本质都是强调“摒弃机巧则民得利”;无论是“畜兹”还是“孝慈”,核心都是主张“剥离道德标签则天性回归”。二者均以“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为破,以“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为立,共同指向“反文明异化、归复自然本真”的终极诉求——批判的不是圣知、仁义本身,而是被功利化、标签化、工具化的人为造作,认为这些外在建构会遮蔽人心与社会的本真状态。

从甲本到乙本的异文演变,是早期经典文本“守本而优言”的生动例证。甲本保留了思想萌发时的鲜活与古奥,适合追溯老子思想的原始样貌;乙本则通过概念规整与语义明确,完成了思想传播的适应性调整。二者互为补充,既让我们得以触摸老子“反异化”思想的本源温度,也让我们看到道家思想在早期传播中,如何在坚守核心主张的同时,通过文本调适实现与社会的对接融合,为后世理解《道德经》提供了更完整的思想图景。

来源:北京诗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