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咸宁向阳湖镇中心幼儿园直接把一车小不点拉到恒谷生态乐园,掰玉米、挖红薯,满手泥回来。
娃连麦苗和韭菜都分不清,却能把短视频里的恐龙倒背如流,这怪谁?
上周,咸宁向阳湖镇中心幼儿园直接把一车小不点拉到恒谷生态乐园,掰玉米、挖红薯,满手泥回来。
当天家长群就炸了:有人晒娃啃生玉米,有人晒鞋里倒出的土,一条“这幼儿园不哄孩子,真干农活”的短视频冲上市里热搜。
我盯完视频脑子里只剩一句:城里娃缺的根本不是自然课,而是可以踩泥的底气。
园长叫王芳,85后,土生土长的向阳湖人。
她说去年冬天和乐园签了约,专门划出两亩地给娃“嚯嚯”,配了一个农艺师老郑,活动前先把工具磨圆、把土翻松,连红薯垄的高度都按三岁娃的膝盖调过。
家长担心蚊子咬,老郑就在地头种一排香茅;怕太阳晒,王芳干脆把活动时间调到早上八点前。
这次掰玉米不是傻干活。
娃先抽签,一人领一张“任务卡”:有人负责数叶片,有人找玉米须的颜色,还有人比谁找到的玉米虫更大。
掰完回教室,老师把玉米皮、杆、须一字排开,让娃自己拼“植物地图”,再拿蜡笔拓印叶脉。
那天放学,一个小女孩拽着她爸往超市跑,非要买玉米,说“我要看看煮熟会不会爆成爆米花”。
王芳把这套流程写进课程表,每月两次,雷打不动。
春天插秧,秋天收稻,中间还插播“捉虫大赛”。
家长想围观?
可以,先报名,一次只放五个,戴好袖章就是“临时保安”。
有位妈妈第一次下地,高跟鞋陷进泥,干脆甩掉鞋光脚跑,回家在群里发长文:活了三十多年,第一次知道自己每天吃的米饭原来长这样。
区里看傻了眼。
教办直接拿向阳湖当试点,另外三所幼儿园排队来抄作业。
王芳也不藏私,把教案打印成册,谁爱拿谁拿。
有人担心“孩子太小会不会累”?
她甩出数据:活动后午睡入睡时间平均缩短十分钟,饭量增了15克,家长最在意的感冒率反而降了。
最妙的是,娃把课堂搬回了家。
城里来的外公外婆被拉去阳台种葱,矿泉水瓶剪成漏斗,每天记录高度,一笔一划像做科研。
王芳说,她最高兴的瞬间,是听到两个娃吵架,一个说“红薯是根”,一个说“红薯是茎”,吵到面红耳赤,转头去翻书。
知识自己长出来,拦都拦不住。
地还是那块地,娃还是那些娃,只是换了个玩法,就把屏幕里的黑白格子变成了可以握在手里的泥土味。
教育最怕的是把答案直接递给孩子,而向阳湖的做法是把问题扔进泥坑,让娃自己踩进去找。
别小看这一脚踩泥,踩实了,根就扎下了。
来源:博学的橙子P3Mk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