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卖老宅供儿子读书,拆迁队来电,老宅值千万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04:20 1

摘要:老张盯着手机屏幕上的来电显示。“拆迁办”三个字让他心跳漏了一拍。他正蹲在省城建筑工地的水泥堆旁休息。手里还攥着半个没吃完的馒头。儿子下学期的学费还差八千。他犹豫着按下接听键。“喂,是张建国同志吗?”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年轻男人的声音。“我是,您哪位?”老张下意识地

老张盯着手机屏幕上的来电显示。

“拆迁办”三个字让他心跳漏了一拍。

他正蹲在省城建筑工地的水泥堆旁休息。

手里还攥着半个没吃完的馒头。

儿子下学期的学费还差八千。

他犹豫着按下接听键。

“喂,是张建国同志吗?”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年轻男人的声音。

“我是,您哪位?”

老张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

“我是县拆迁办的小王。”

“通知您一下,您家老宅被划入拆迁范围了。”

老张“哦”了一声,并不意外。

两个月前村里就传要拆迁。

他那老宅破得不成样子。

估计也赔不了几个钱。

“初步评估结果出来了。”

小王顿了顿。

“您家老宅占地面积比较大。”

“又处在规划的商业中心位置。”

“按照补偿标准,总计......”

小王似乎在看文件。

老张把手机换到另一边耳朵。

工地的噪音太大了。

“总计约一千万元。”

老张手里的馒头掉在了地上。

“多少?”

他怀疑自己听错了。

“一千万左右,具体还要等最终测量。”

小王的声音很平静。

老张腿一软,差点跪在地上。

他赶紧扶住旁边的脚手架。

“您没开玩笑吧?”

老张的声音在发抖。

“这么大的事,哪能开玩笑。”

小王说下周一要回去签协议。

挂了电话,老张还处在恍惚中。

一千万?

他那破房子能值一千万?

老张今年五十六岁。

在建筑工地当小工已经十年。

妻子十年前病逝。

为了给妻子治病,他卖掉了县城的小房子。

最后人财两空。

只剩下乡下那座祖传的老宅。

老宅是太爷爷那辈建的。

青砖黑瓦,前后两进。

在村里算是数得上的大院子。

只是年久失修,早就破败不堪。

儿子张浩很争气。

考上了省城最好的大学。

光学费一年就要两万。

老张那点工资根本不够。

去年,他咬牙把老宅抵押了。

从信用社贷款十万。

供儿子读完四年大学。

现在贷款还没还清。

老宅却要值一千万了?

老张掐了自己大腿一把。

疼,不是做梦。

工头远远地喊他上工。

老张没理会,径直往工棚走。

他得赶紧给儿子打个电话。

张浩正在图书馆自习。

手机震动起来。

看到是父亲的号码,他快步走出阅览室。

“爸,怎么了?”

张浩压低声音。

“浩浩,咱家老宅要拆迁了。”

老张的声音激动得变了调。

“哦,能赔多少?”

张浩并不太在意。

他印象中的老宅又破又旧。

“一千万!”

老张几乎是喊出来的。

电话那头沉默了。

“多少?”

张浩以为自己听错了。

“一千万!整整一千万啊!”

老张重复道。

“爸,您是不是遇到骗子了?”

张浩的第一反应是不相信。

“县拆迁办亲自打来的电话。”

“让我下周一回去签协议。”

老张详细复述了通话内容。

张浩这才信了。

父子俩在电话里激动得语无伦次。

约定周末一起回老家。

挂了电话,老张坐在工棚的板床上。

掏出皱巴巴的烟盒,点了一支烟。

他的手还在抖。

一千万。

他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

在工地搬砖,一天挣一百二。

一年不吃不喝也就四万多。

一千万,他要干二百五十年。

老张突然想起什么。

脸色一下子变了。

老宅已经抵押给信用社了。

贷款十万,期限三年。

现在刚过一年半。

连本带利还欠九万多。

这会不会影响拆迁赔偿?

老张坐不住了。

他得赶紧去信用社问问。

信用社的信贷员是个年轻姑娘。

听明来意后,她查了查系统。

“张师傅,您的贷款还没到期。”

“但如果现在提前还款,需要支付违约金。”

姑娘推了推眼镜。

“那拆迁赔偿款......”

老张小心翼翼地问。

“房子已经抵押给我们了。”

“拆迁款会直接打到我们账户。”

“扣除您的欠款后,余款再给您。”

姑娘解释道。

老张松了口气。

只要能拿到钱就行。

从信用社出来,老张去了工地办公室。

他要请假回老家。

工头很痛快地批了假。

还开玩笑说要请老张吃饭。

消息传得真快。

整个工地都知道老张要发财了。

老张苦笑着摇摇头。

回到工棚,他开始收拾行李。

其实也没什么好收拾的。

几件旧衣服,一个破背包。

这就是他在省城的全部家当。

同屋的工友们都围过来。

七嘴八舌地祝贺他。

老张一一应付着。

心里却莫名地不安。

晚上,老张躺在床上翻来覆去。

一千万。

这个数字太不真实了。

他想起卖老宅时的情景。

那是去年夏天最热的时候。

儿子收到录取通知书。

喜悦很快被学费冲淡。

老张跑遍了所有亲戚。

只借到五千块钱。

最后他想起乡下的老宅。

回老家那天,他一个人在老宅里坐了很久。

从记事起,他就住在这里。

父母在这里去世。

妻子在这里咽下最后一口气。

现在,为了儿子的前途。

他不得不把这最后的念想也抵押出去。

在信用社签合同时。

他的手抖得握不住笔。

信贷员以为他生病了。

其实他是心疼。

那是祖上留下的最后一点基业。

现在,这座被他抵押出去的老宅。

突然价值千万。

老张觉得像在做梦。

第二天一早,老张坐上了回老家的长途汽车。

车上他给儿子发了短信。

约好在县城汽车站碰头。

三个小时的车程。

老张一刻也没合眼。

他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

心里盘算着这笔钱该怎么用。

首先要把信用社的贷款还清。

然后在省城给儿子买套房。

剩下的钱存银行吃利息。

他就不用再去工地搬砖了。

也许还能找个老伴。

想到这里,老张脸上浮现出笑容。

汽车到站时,张浩已经在等了。

半年不见,儿子又长高了些。

穿着干净的衬衫和牛仔裤。

完全是个城里大学生模样。

“爸!”

张浩迎上来接过行李。

“等久了吧?”

老张打量着儿子。

“刚到。”

张浩拦了辆出租车。

“去县拆迁办。”

老张对司机说。

“爸,不先回家看看?”

张浩有些诧异。

“先办事要紧。”

老张迫不及待地想确认消息。

拆迁办在一栋新建的办公楼里。

气派的玻璃门晃得老张眼花。

前台听说他们的来意后。

直接领他们去了王主任办公室。

王主任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

见到老张热情地迎上来。

“张老先生,可把您等来了。”

他紧紧握住老张的手。

老张受宠若惊。

这辈子还没被人叫过“老先生”。

“这是初步的评估报告。”

王主任递过来一叠文件。

老张接过文件,手微微发抖。

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

宅基地面积:五百六十平方米。

房屋面积:三百二十平方米。

补偿标准:按商业用地计算。

总计补偿金额:一千零二十八万。

老张反复数着那个数字。

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

真的是八位数。

张浩也凑过来看。

父子俩对视一眼。

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难以置信的喜悦。

“怎么会这么多?”

老张忍不住问。

“您家老宅位置特殊。”

“正好在规划的商业中心。”

“而且是文物保护点,补偿标准更高。”

王主任解释道。

“文物保护点?”

老张更困惑了。

他家老宅什么时候成文物了?

“具体的我也不太清楚。”

“是文化局的专家评定的。”

王主任拿出一份红头文件。

老张接过文件看了又看。

上面确实盖着县文化局的大红印章。

“那现在需要办什么手续?”

张浩比较冷静。

“首先要确认产权。”

王主任拿出另一份文件。

“这是产权确认书,您签个字就行。”

老张拿起笔,手还在抖。

他努力控制着,签下自己的名字。

字迹歪歪扭扭,比平时更难看。

“好了,就等下周一的正式签约了。”

王主任收起文件。

“赔偿款什么时候能到账?”

老张最关心这个问题。

“签约后一个月内。”

王主任保证道。

从拆迁办出来,老张还晕乎乎的。

张浩倒是很清醒。

“爸,咱们得找个律师咨询一下。”

“这么多钱,别出什么差错。”

老张连连点头。

儿子到底是大学生,想得周到。

他们在县城找了家律师事务所。

律师听完情况后。

建议他们先去信用社处理抵押问题。

“抵押物价值发生重大变化。”

“债权人可能会要求提前还款。”

律师解释道。

老张心里一紧。

父子俩又赶往信用社。

这次信贷员的态度更加热情。

主任亲自出来接待。

“张老板,恭喜恭喜啊!”

主任握着老张的手不放。

老张不习惯这种热情。

“我想问问贷款的事......”

“好说好说,您看什么时候方便还款?”

主任笑眯眯地问。

“拆迁款要下个月才能到账。”

老张如实相告。

“这个没问题,我们可以等。”

主任出奇地好说话。

从信用社出来,老张松了口气。

看来一切都很顺利。

现在,他要去看看那座价值千万的老宅。

回村的班车上,遇见了几个熟人。

大家都用羡慕的眼神看着老张。

“建国,听说你要发财了?”

同村的李老汉凑过来问。

“还没定呢。”

老张含糊地回答。

“一千万啊!咱们村首富了!”

李老汉的声音很大。

车上的人都看过来。

老张尴尬地低下头。

张浩不动声色地挡在父亲身前。

老张突然感到一丝不安。

车到村口,老远就看见老宅的轮廓。

夕阳下,青砖黑瓦显得格外沧桑。

老宅还是那个老宅。

只是因为值钱了。

在老张眼中突然变得不同起来。

院门口围着一群人。

看见老张父子,都围了上来。

七嘴八舌地祝贺着。

老张勉强应付着。

好不容易才挤进院子。

关上厚重的木门,隔绝了外面的喧嚣。

院子里静悄悄的。

老张环顾四周,眼眶突然湿了。

去年抵押房子时。

他以为再也回不来了。

现在,这座祖宅不仅回来了。

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财富。

“爸,咱们今晚住这儿?”

张浩问。

老宅很久没人住,到处是灰尘。

“住,当然要住。”

老张斩钉截铁地说。

这是他最后一次住在这里了。

下周一签约后。

这座老宅就将不复存在。

父子俩开始打扫卫生。

老张格外认真,每个角落都不放过。

仿佛要把这里的每一寸都记在心里。

夜幕降临,老宅点起了灯。

昏黄的灯光下,老张给儿子讲起了往事。

“你太爷爷是村里的秀才。”

“这座宅子是他中秀才后建的。”

“你爷爷在这里成亲,你爹我在这里出生。”

老张的声音有些哽咽。

张浩静静地听着。

他很少听父亲讲这些。

“文革的时候,红卫兵要来拆房子。”

“你太爷爷以死相逼,才保下来。”

“现在,却要在我手里拆掉了。”

老张长叹一声。

“爸,这是好事。”

张浩安慰道。

“有了这笔钱,您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老张点点头,但心里还是酸酸的。

夜深了,张浩先去睡了。

老张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抽烟。

月光洒在青石板上。

泛着清冷的光。

他突然想起小时候。

夏天的夜晚,一家人在院子里乘凉。

父亲摇着蒲扇,母亲哼着小曲。

那样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

现在,他要用这座装满回忆的老宅。

去换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值吗?老张问自己。

为了儿子的前途,值。

他掐灭烟头,准备回屋睡觉。

就在这时,手机响了。

是一个陌生号码。

老张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

“是张建国先生吗?”

一个陌生的男声。

“我是,您哪位?”

老张问。

“我姓赵,是县文化局的。”

对方自我介绍。

“听说您家老宅要拆迁了?”

“是的,怎么了?”

老张有些警惕。

“有些情况想跟您核实一下。”

“明天方便见个面吗?”

对方语气很客气。

老张答应了,约在县城见面。

挂了电话,老张心里直打鼓。

文化局的人找他干什么?

难道老宅的文物身份有问题?

他想起王主任说的话。

“文物保护点,补偿标准更高。”

如果文物身份有问题。

那一千万是不是就泡汤了?

老张的心沉了下去。

这一夜,他彻夜未眠。第二天一早,老张顶着黑眼圈起床。

张浩已经买好了早餐。

是县城最有名的豆浆油条。

“爸,您没睡好?”

张浩关切地问。

“文化局的人要见我。”

老张把昨晚的电话说了。

张浩皱起眉头。

“我陪您一起去。”

父子俩简单吃了早饭。

坐最早一班车去县城。

文化局在县政府大院里。

一栋不起眼的三层小楼。

接待他们的是个中年男人。

戴着金丝眼镜,文质彬彬。

“我是文化局的赵科长。”

他递上名片。

老张双手接过,小心收好。

“找我有啥事?”

老张直接问道。

赵科长笑了笑。

“关于您家老宅的事。”

他拿出一个档案袋。

“我们查阅了历史资料。”

“发现了一些新情况。”

老张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什么新情况?”

张浩抢先问道。

“您家老宅可能不只是普通文物。”

赵科长推了推眼镜。

“我们怀疑它是明代建筑。”

“而且是少见的民间藏书楼。”

老张愣住了。

明代建筑?藏书楼?

他从来没听长辈提起过。

“我们想做个详细勘察。”

赵科长说明来意。

“如果确认是明代建筑。”

“拆迁方案可能要调整。”

老张的心沉了下去。

“调整是什么意思?”

他的声音有些发抖。

“文物保护法有规定。”

“重点文物不能随意拆除。”

赵科长解释道。

“那赔偿款呢?”

张浩急切地问。

“如果确定不能拆。”

“可能会改为保护性补偿。”

赵科长说得比较委婉。

老张的脸色变得苍白。

保护性补偿?

那还能有一千万吗?

“什么时候勘察?”

张浩比较冷静。

“就今天下午。”

赵科长说。

“专家组已经准备好了。”

老张机械地点点头。

脑子里一片空白。

从文化局出来,老张腿都软了。

张浩赶紧扶住父亲。

“爸,别着急。”

“还没确定呢。”

老张苦笑一声。

“我就知道没这么简单。”

“好事多磨。”

张浩安慰道。

父子俩在县城找了家小旅馆。

准备等下午的勘察结果。

老坐立不安,在房间里踱步。

张浩则上网查相关资料。

“爸,如果是明代建筑。”

“价值可能更高。”

张浩突然说。

“不能拆,值再多钱有什么用?”

老张叹气道。

“可以开发成旅游景点。”

“咱们可以拿分红。”

张浩越查越兴奋。

老张将信将疑。

中午两人都没什么胃口。

随便吃了点面条。

好不容易等到下午。

父子俩提前来到老宅。

文化局的车很快就到了。

来了三个专家,带着各种仪器。

赵科长也一起来了。

“张老先生,麻烦您了。”

赵科长客气地说。

老张勉强笑笑,打开院门。

专家们开始忙碌起来。

有的在测量,有的在拍照。

还有的在取样。

老张紧张地看着他们。

手心全是汗。

张浩则跟在专家后面。

不时问一些问题。

勘察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老张觉得像过了一个世纪。

终于,专家们收拾工具。

聚在一起低声讨论。

赵科长走向老张。

“初步判断确实是明代建筑。”

他表情严肃。

老张的心凉了半截。

“而且保存相当完整。”

“特别是木结构部分。”

另一个专家补充道。

“那...还能拆吗?”

老张小心翼翼地问。

专家们互相看了看。

赵科长清了清嗓子。

“按照文物保护法。”

“这类建筑必须原址保护。”

老张眼前一黑,差点晕倒。

张浩赶紧扶住父亲。

“不过您别担心。”

赵科长话锋一转。

“补偿方案会重新制定。”

“不会让您吃亏的。”

老张苦笑一下。

不会吃亏?

和一千万相比。

什么样的补偿才不算吃亏?

专家们又交代了几句。

说等正式报告出来。

会通知老张新的补偿方案。

送走专家,老张瘫坐在门槛上。

完了,一千万泡汤了。

他喃喃自语。

张浩却若有所思。

“爸,我觉得这是好事。”

他坐在父亲身边。

“好在哪?”

老张有气无力地问。

“如果是明代建筑。”

“开发成景点更值钱。”

张浩分析道。

“那是长远的事。”

“你下学期的学费怎么办?”

老张发愁道。

张浩沉默了。

这确实是个现实问题。

父子俩相对无言。

夕阳西下,把影子拉得很长。

老张突然站起来。

“走,去找王主任。”

他不能坐以待毙。

拆迁办已经下班了。

老张直接打到王主任家里。

王主任听说后也很惊讶。

“文化局没跟我们沟通啊。”

他在电话里说。

“那现在怎么办?”

老张急切地问。

“等我明天了解情况。”

王主任答应协调。

挂了电话,老张稍微安心些。

但这一夜,他又没睡好。

第二天一早,王主任来电。

说文化局确实发了公函。

要求暂停老宅的拆迁。

“那赔偿款呢?”

老张最关心这个。

“可能要重新评估。”

王主任语气沉重。

老张的心又沉了下去。

接下来的几天。

老张父子度日如年。

每天往各个部门跑。

但得到的都是模糊答复。

村里人听说老宅不能拆了。

态度立刻变了。

“我说嘛,哪有这么好的事。”

李老汉幸灾乐祸。

老张懒得理会。

他现在只想知道。

到底能赔多少钱。

一周后,通知终于来了。

文化局和拆迁办联合开会。

商讨老宅的处理方案。

老张父子早早赶到会场。

会议室里坐满了人。

除了两个部门的人。

还有县里的领导。

“经过专家鉴定。”

文化局局长首先发言。

“张宅确认为明代建筑。”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老张紧张地握紧拳头。

“根据文物保护法。”

“必须进行原址保护。”

局长继续说道。

“但考虑到张先生的权益。”

“我们会给予合理补偿。”

拆迁办主任接着发言。

“新的补偿方案是这样的。”

他拿出一份文件。

“政府出资对老宅进行修缮。”

“产权仍归张先生所有。”

老张愣住了。

产权还归他?

“同时,政府租赁老宅。”

“用于开发文化旅游。”

主任继续解释。

“租赁期三十年。”

“年租金五十万。”

老张快速计算着。

三十年,一年五十万。

总共一千五百万!

比拆迁款还多!

“另外,旅游收益的百分之十。”

“归张先生所有。”

主任补充道。

老张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比直接拆迁更划算!

张浩也激动地握紧父亲的手。

“当然,这是初步方案。”

主任最后说。

“具体细节还要协商。”

老张连连点头。

只要能拿到钱。

怎么都行。

从会议室出来。

老张感觉像坐过山车。

短短几天。

从大悲到大喜。

他现在终于相信。

老宅真的值千万。

而且是不用拆的。

回到老宅,老张的心情完全不同了。

他仔细打量着这座院子。

第一次发现它的美。

精致的木雕,古朴的窗棂。

每一处都透着历史的厚重。

“爸,咱们要好好保护它。”

张浩说。

老张重重地点头。

这是祖上留下的宝贝。

他差点为了一千万。

把它永远失去。

现在好了,老宅保住了。

钱也少不了。

真是两全其美。

晚上,老张睡得很香。

这是几天来第一次安睡。

第二天,他开始规划未来。

首先把信用社贷款还清。

然后在县城买套小房子。

剩下的钱存起来。

供儿子读完大学。

他也不用去工地了。

就在老家找个轻松活。

守着这座老宅。

过安稳日子。

想想就美。

张浩却有不同的想法。

“爸,我想创业。”

吃早饭时,他突然说。

“创什么业?”

老张很意外。

“利用老宅的资源。”

“做文化旅游。”

张浩眼睛发亮。

“你不是要读研吗?”

老张记得儿子的计划。

“可以先休学一年。”

“机会难得。”

张浩显然经过深思熟虑。

老张沉默了。

他本指望儿子读完书。

找个稳定工作。

现在却要创业。

太冒险了。

“爸,您相信我。”

张浩恳切地说。

“我有详细的计划。”

他拿出笔记本。

给父亲讲解他的构想。

老张听着听着。

觉得儿子的想法不错。

反正现在有钱了。

让儿子试试也无妨。

“需要多少钱?”

老张问。

“前期投入不用太多。”

“五十万就够了。”

张浩说。

老张想了想。

第一年的租金正好五十万。

“好,爸支持你。”

他最终点头。

张浩高兴地跳起来。

父子俩开始详细规划。

首先要修缮老宅。

这是政府的项目。

不用他们出钱。

然后要收集老物件。

还原明代的生活场景。

还要找专业的导游。

讲解老宅的历史。

张浩越说越兴奋。

老张也被感染了。

突然,手机响了。

是王主任打来的。

“张老先生,有个新情况。”

他的语气有些奇怪。

“什么情况?”

老张心里一紧。

“省里来了个考察团。”

“对您家老宅很感兴趣。”

王主任说。

“考察团?”

老张不明白。

“是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

“他们听说了老宅的事。”

“想来看看。”

老张松了口气。

原来是来看房子的。

“什么时候来?”

他问。

“明天上午。”

王主任说。

挂了电话,老张告诉儿子。

张浩却很兴奋。

“省里的专家?”

“这是好事啊!”

他立刻上网查资料。

“这个机构很权威。”

“如果他们认可老宅。”

“价值会更高。”

老张将信将疑。

他现在只希望。

别再出什么变故。

第二天,考察团果然来了。

阵仗比县里还大。

来了五六个专家。

还有记者跟着。

老张有点紧张。

好在赵科长也来了。

帮忙介绍情况。

专家们看得很仔细。

特别是对木结构。

反复研究讨论。

最后,领头的专家发言。

“这确实是明代建筑。”

“而且保存相当完好。”

老张已经听过这个结论。

并不意外。

“更重要的是。”

专家话锋一转。

“我们在阁楼发现了字画。”

老张愣住了。

阁楼?字画?

他怎么不知道?

专家解释说。

在勘察阁楼时。

发现了一个暗格。

里面藏着不少字画。

经过初步鉴定。

都是明代真迹。

价值不可估量。

老张彻底懵了。

他在老宅住了一辈子。

从来不知道有暗格。

更别说字画了。

张浩却激动万分。

“爸,这些都是文物!”

他小声对父亲说。

专家们继续讨论。

认为这些字画的发现。

让老宅的价值倍增。

建议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老张听得云里雾里。

他只关心一个问题。

“那补偿方案会变吗?”

他小声问赵科长。

赵科长笑了笑。

“只会更好。”

他肯定地说。

考察团临走时。

带走了部分字画。

说是要进一步鉴定。

老张虽然不舍。

但也知道这是规定。

送走考察团。

老张坐在院子里发呆。

今天的信息量太大。

他需要时间消化。

先是老宅不能拆。

然后发现是明代建筑。

现在又找出珍贵字画。

这一切像做梦一样。

张浩却异常兴奋。

“爸,咱们要出名了!”

他翻看着记者留下的名片。

老张苦笑一下。

他宁愿不要出名。

只想安安稳稳拿钱。

但现在看来。

事情没那么简单。

果然,第二天。

县领导亲自来访。

说老宅已经成为重点。

要打造文化名片。

希望老张配合工作。

老张自然满口答应。

送走领导。

老张觉得压力很大。

现在老宅不只是他的了。

还关系到县里的形象。

他必须小心对待。

接下来的日子。

老宅成了热门地方。

每天都有来参观的。

有领导,有专家。

还有好奇的村民。

老张不胜其烦。

只好暂时搬到县城住。

让张浩处理相关事宜。

一个月后。

正式通知终于下来。

老宅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补偿方案也确定了。

除了之前的条件。

又增加了发现字画的奖励。

总共二百万元。

加上三十年租金。

老张能拿到一千七百万。

比最初的一千万还多。

而且老宅还是他的。

这样的结果。

老张非常满意。

签约那天。

老张特意穿了新衣服。

在众多镜头前。

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

手虽然还在抖。

但这次是激动的。

签完约,老张去信用社。

一次性还清了贷款。

无债一身轻。

他感觉年轻了十岁。

从信用社出来。

老张去了商场。

给儿子买了新电脑。

又给自己买了新手机。

花钱的感觉真好。

但他还是很节省。

每一笔钱都记账。

苦日子过惯了。

突然有钱也不习惯。

晚上,父子俩庆祝。

在县城最好的饭店。

点了几个菜。

“爸,我敬您。”

张浩举起酒杯。

“谢谢您供我读书。”

老张眼睛湿润了。

“是你争气。”

他一口喝干杯中酒。

“创业的事准备得怎么样了?”

老张问。

“差不多了。”

张浩拿出计划书。

“政府很支持。”

“给了很多优惠政策。”

老张点点头。

“需要爸做什么?”

“您就当顾问。”

“给游客讲讲老宅的历史。”

张浩笑着说。

这个提议正合老张心意。

他别的不懂。

但老宅的故事。

他能讲上三天三夜。

父子俩聊到很晚。

对未来充满期待。

回到家,老张睡不着。

给工头打了个电话。

说以后不去工地了。

工头很理解。

还开玩笑说要来参观。

挂了电话,老张感慨万千。

在工地干了十年。

终于可以休息了。

第二天,老张开始新生活。

首先学用智能手机。

儿子教他微信付款。

还有网上购物。

老张学得很认真。

他不想被时代淘汰。

然后去看房子。

在县城买了套三居室。

不大,但很温馨。

关键是离老宅近。

方便照看。

签完购房合同。

老张心里踏实了。

终于又有了自己的家。

十年漂泊。

终于安定下来。

装修期间。

老张暂时住在宾馆。

每天去老宅看看。

修缮工程已经开始了。

工人们很小心。

尽量保留原貌。

老张很满意。

这天,他正在监工。

手机响了。

是前妻的妹妹。

他已经十年没联系这个亲戚了。

“姐夫,听说你发财了?”

小姨子开门见山。

老张皱起眉头。

“有什么事?”

他冷淡地问。

“小斌要结婚了。”

“缺钱买房。”

小姨子说出目的。

小斌是她的儿子。

老张的外甥。

“差多少?”

老张问。

“首付还差二十万。”

小姨子说。

老张沉默了。

当年妻子病重时。

他找小姨子借钱。

对方只给了五百。

还说不用还了。

现在却来要二十万。

“我考虑考虑。”

老张挂了电话。

心里很不舒服。

果然,有钱了。

什么亲戚都冒出来了。

接下来的几天。

不断有亲戚联系他。

都是来借钱的。

老张很为难。

借吧,心里不舒服。

不借吧,面子上过不去。

最后还是张浩出面。

定了个规矩。

直系亲属可以适当帮助。

远亲一概不借。

这才平息了风波。

经过这件事。

老张更加谨慎。

不敢露富。

日子一天天过去。

老宅修缮完成。

完全恢复了明代风貌。

气派又不失典雅。

开放那天。

县里举办了隆重的仪式。

老张作为主人。

剪彩并讲话。

他本来很紧张。

但看到熟悉的老宅。

突然平静下来。

讲述起老宅的故事。

从太爷爷建宅。

到文革时期的保护。

再到现在的重生。

听众都很感动。

掌声不断。

仪式结束后。

老宅正式对外开放。

游客络绎不绝。

老张当起了义务讲解员。

每天给游客讲故事。

虽然辛苦。

但很快乐。

张浩的创业也很顺利。

开发了相关文创产品。

还开了网店。

生意很不错。

半年后。

老张的生活完全步入正轨。

每天早上去老宅。

下午回家休息。

周末儿子回来团聚。

平淡而充实。

他偶尔还会梦见工地。

醒来后很是感慨。

现在的生活。

是他以前不敢想的。

这天,老张在院子里晒太阳。

手机响了。

是儿子打来的。

“爸,我交女朋友了。”

张浩兴奋地说。

老张笑了。

“什么时候带回来看看?”

“就这个周末。”

张浩说。

老张赶紧起身。

要去准备准备。

未来儿媳第一次上门。

可不能怠慢。

走在县城街道上。

阳光暖暖的。

老张突然想起。

半年前的那个下午。

他蹲在工地水泥堆旁。

接着那个改变命运的电话。周末,张浩带着女朋友回来了。

女孩叫林小雨,是张浩的大学同学。

长得清秀,说话温柔。

老张一看就喜欢。

“叔叔好。”

小雨礼貌地打招呼。

“好好,快进屋。”

老张忙前忙后。

准备了一桌好菜。

吃饭时,小雨很懂事。

不停夸老张手艺好。

还主动帮忙收拾碗筷。

老张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儿子眼光不错。

饭后,张浩提议去老宅看看。

小雨欣然同意。

老宅现在已是知名景点。

每天游客不少。

看到老宅的气派。

小雨很惊讶。

“没想到这么漂亮。”

她由衷赞叹。

“都是祖上留下的。”

老张有些自豪。

他亲自当导游。

给小雨讲解老宅历史。

从建筑特色到家族故事。

讲得绘声绘色。

小雨听得很入迷。

不时提问。

看得出来。

她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

“叔叔懂得真多。”

小雨佩服地说。

“住了一辈子,习惯了。”

老张笑着说。

参观完毕。

三人在院子里喝茶。

小雨突然说。

“叔叔,我有个想法。”

“什么想法?”

老张问。

“老宅可以开发夜游项目。”

“配上灯光和音乐。”

“效果一定很好。”

小雨是学设计的。

说得头头是道。

老张觉得不错。

张浩也很支持。

“这个主意好。”

“可以增加收入。”

父子俩都很满意。

晚上,小雨住在客房。

老张把儿子叫到一边。

“这姑娘不错。”

他低声说。

“您满意就好。”

张浩笑了。

“打算什么时候结婚?”

老张问。

“还没那么快。”

“先以事业为重。”

张浩说。

老张点点头。

儿子有主见。

他放心。

第二天送走两个孩子。

老张开始琢磨夜游的事。

他去找旅游局商量。

对方很支持。

答应拨专款实施。

老张干劲十足。

每天忙着策划。

虽然累,但充实。

一个月后。

夜游项目正式启动。

效果出奇地好。

游客量翻了一番。

老宅的名气更大了。

甚至上了省电视台。

老张成了名人。

经常被邀请参加活动。

但他很低调。

始终记得自己是谁。

这天,老张接到一个电话。

是省博物馆打来的。

说字画鉴定结果出来了。

都是真迹,价值连城。

建议老张捐赠。

老张很犹豫。

这些字画是祖上留下的。

按理说应该保管好。

但放在博物馆。

能让更多人看到。

他找儿子商量。

张浩支持捐赠。

“这是文化遗产。”

“应该让社会共享。”

老张想了想。

同意了。

捐赠仪式很隆重。

省领导都来了。

老张获得表彰。

还有一笔奖金。

虽然不多。

但意义重大。

媒体报道后。

老张收到很多赞扬。

说他深明大义。

老张很欣慰。

日子平静地过着。

老张渐渐适应了新生活。

每天去老宅转转。

和游客聊聊天。

下午去公园下棋。

晚上看看电视。

简单而快乐。

他学会了用智能手机。

经常和儿子视频。

偶尔上网购物。

体验现代生活的便利。

但他从不乱花钱。

保持节俭的习惯。

半年后。

张浩的生意越做越大。

成立了文化公司。

专门开发老宅相关产品。

小雨毕业后也加入。

负责设计工作。

两个年轻人配合默契。

公司发展很快。

老张很欣慰。

儿子有出息。

比他强。

这天,张浩突然回家。

神色严肃。

“爸,有件事和您商量。”

他说。

“什么事?”

老张问。

“我想和小雨结婚。”

张浩说。

老张笑了。

“这是好事啊。”

“但有个问题。”

张浩犹豫了一下。

“小雨家要彩礼。”

“多少?”

老张问。

“五十万。”

张浩低声说。

老张愣住了。

五十万?

虽然现在拿得出。

但觉得不太对劲。

“她家条件一般。”

“还有个弟弟。”

张浩解释道。

老张明白了。

这是要卖女儿啊。

“你怎么想?”

他问儿子。

“我和小雨感情很好。”

“但不想被勒索。”

张浩很理智。

老张点点头。

儿子成熟了。

“约她父母见个面吧。”

老张说。

“我试试。”

张浩说。

几天后。

双方家长在县城见面。

小雨父母看起来很朴实。

不像贪财的人。

“亲家,彩礼的事......”

老张主动提起。

“我们也是没办法。”

小雨父亲叹气。

“儿子要买房结婚。”

“实在凑不出钱。”

老张理解他们的难处。

但不赞同这种做法。

“孩子们感情好。”

“我们应该支持。”

老张诚恳地说。

“这样吧。”

“彩礼我给二十万。”

“再帮你们付首付。”

“但房子写两个孩子名字。”

小雨父母很意外。

没想到老张这么大方。

“这...这怎么好意思。”

小雨母亲说。

“都是为了孩子。”

老张笑着说。

最终双方达成一致。

婚礼定在三个月后。

老张开始忙碌起来。

准备婚礼事宜。

他虽然不懂。

但很用心。

事事亲力亲为。

张浩劝他别太累。

老张不听。

儿子结婚是大事。

他必须办好。

婚礼前一天。

老张去了老宅。

坐在院子里发呆。

想起妻子。

如果她在该多好。

能看到儿子成家。

能分享现在的幸福。

想着想着。

眼泪流了下来。

“爸,您在这儿啊。”

张浩找了过来。

“来看看。”

老张赶紧擦眼泪。

“想妈了?”

张浩轻声问。

老张点点头。

“明天我带小雨来给妈上香。”

张浩说。

老张欣慰地笑了。

儿子懂事。

婚礼很热闹。

来了很多客人。

有亲戚朋友。

也有县里的领导。

老张穿着新西装。

精神抖擞。

接待来宾。

脸上始终带着笑。

仪式上。

看着儿子儿媳幸福的模样。

老张忍不住落泪。

是高兴的泪。

婚礼结束后。

小两口去度蜜月。

老张一个人在家。

突然觉得寂寞。

房子太大。

一个人住空荡荡的。

他开始考虑。

是不是该找个老伴。

这个念头一出。

自己先笑了。

都这把年纪了。

还想这些。

但确实。

现在条件好了。

找个伴也不错。

至少有人说说话。

他想起工地上。

有个做饭的刘婶。

人很贤惠。

丈夫去世多年。

也许可以问问。

又觉得不好意思。

犹豫再三。

还是没行动。

日子一天天过去。

老张渐渐习惯独处。

每天去老宅上班。

和游客聊天。

时间过得很快。

转眼半年过去了。

这天,老张正在院子里。

突然听到熟悉的声音。

“建国?”

他回头一看。

是刘婶。

“你怎么来了?”

老张很意外。

“听说这里很漂亮。”

“来看看。”

刘婶笑着说。

老张赶紧招呼。

亲自当导游。

讲解特别详细。

刘婶听得很认真。

不时夸赞。

参观完毕。

老张请刘婶吃饭。

两人聊了很多。

从工地生活到各自近况。

相谈甚欢。

“你现在过得真好。”

刘婶羡慕地说。

“还行吧。”

老张谦虚地说。

“就是一个人有点孤单。”

他忍不住说。

“我也是。”

刘婶低声说。

两人对视一眼。

都明白对方心意。

但谁都没说破。

送走刘婶。

老张心里暖暖的。

仿佛年轻了几岁。

他开始主动联系刘婶。

约她出来吃饭逛街。

像年轻人一样谈恋爱。

感觉很好。

儿子知道后很支持。

“爸,您早该这样了。”

张浩说。

老张笑了。

半年后。

老张和刘婶领证了。

没办婚礼。

就请亲戚朋友吃了顿饭。

简单但温馨。

刘婶搬来同住。

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老张终于有了完整的家。

每天都很开心。

他带着刘婶去老宅。

教她讲解技巧。

刘婶学得很快。

不久就能独当一面。

夫妻俩一起工作。

其乐融融。

游客都羡慕他们。

说他们是模范夫妻。

一年后。

张浩的公司走上正轨。

年利润超过百万。

小雨也怀孕了。

老张即将当爷爷。

喜事一桩接一桩。

老张觉得。

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这天,他带着刘婶。

在院子里晒太阳。

“还记得一年前吗?”

老张突然说。

“记得。”

刘婶握住他的手。

“那时我还在工地搬砖。”

老张感慨地说。

“现在多好。”

刘婶轻声说。

是啊,现在多好。

老宅保住了。

儿子成才了。

自己也有伴了。

一切都完美。

夕阳西下。

金色的阳光洒在院子里。

老张看着熟悉的一切。

心里充满感恩。

感谢祖上留下老宅。

感谢时代的机遇。

更感谢努力的自己。

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

“想什么呢?”

刘婶问。

“想咱们的以后。”

老张笑着说。

“以后会更好。”

刘婶肯定地说。

老张点点头。

紧紧握住妻子的手。

是啊,以后会更好。

他有这个信心。

就像老宅经历风雨。

依然屹立不倒。

他们也会一样。

携手走过余生。

幸福而安稳。

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

简单,真实,温暖。

夜幕降临。

老宅亮起灯光。

美得像一幅画。

老张和刘婶相视而笑。

一切尽在不言中。

未来的日子还长。

但他们不怕。

有彼此相伴。

有家人支持。

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老张想着。

心里踏实而满足。

这就是他的故事。

一个普通人的不普通经历。

从落魄到富足。

从孤单到幸福。

他很知足。

也很感恩。

余生,就这样过吧。

守着老宅。

陪着家人。

平平淡淡。

直到永远。

来源:可靠饺子2gHw3w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