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秋齐国,公元前549年。齐庄公攻打莒国,先锋将领杞梁率兵冲锋,却在沙场上英勇牺牲。战后,杞梁之妻守节在路,见得迎来的棺椁,便放声痛哭。那哭声,多是悲恸,却并没有什么超自然的力量,顶多只是动人心弦的离别哀思。可是为什么过了几百年,杞梁妻子的泪,就变成了“哭倒长
“为什么一位普通女子的泪水,能跨越千年,声震四面八方?孟姜女的故事,究竟有多少史实,又经历了怎样的层层演变呢?”
春秋齐国,公元前549年。齐庄公攻打莒国,先锋将领杞梁率兵冲锋,却在沙场上英勇牺牲。战后,杞梁之妻守节在路,见得迎来的棺椁,便放声痛哭。那哭声,多是悲恸,却并没有什么超自然的力量,顶多只是动人心弦的离别哀思。可是为什么过了几百年,杞梁妻子的泪,就变成了“哭倒长城”的奇闻呢?
原来,战国之后,“哭调”风气盛行,一首首送棺之歌,到了西汉,更加被夸张渲染。当时人们信奉“天人感应”,觉得人间善恶与天象相通,于是哭声不再只是悲痛的宣泄,而是上天的暗示和警示。有人说,杞梁妻子一声长啸,连城墙都为之颤抖;有人又说,她举手投足之间,哭声竟化作风暴,把城砖都吹得东倒西歪。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哭送故事,硬生生地被加了奇妙的转折。
而此时的隋唐,上演了一场名字大变:将军杞梁改作“范喜良”,杞梁妻子也多了个好听的姓——孟。于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形象,开始在民间流传。坊间评书里,她披头散发,面容憔悴,却双眸炯炯,向着冷峻的堡垒,声声呼唤“阿良,你在哪儿?”边哭边走,脚下的坎坷和荆棘,根本没能阻止她的脚步。传说她一路穿越荒原,摸着粗粝的城砖,才发现丈夫早已撒手人寰。
“姑娘,你别傻了,哭再多也难把这座万里长城哭塌。”路边老兵摇头。孟姜女却说:“试试看就知道了。”于是放声大哭,声震山谷。附近驻军都以为地震,惊慌失措;家家户户的墙瓦也在哭声中应声坍塌。可惜这故事毕竟是后人附会,直到现存的最早版本,也只是说她“泣壁而亡”,并没有“哭塌长城”这么离谱。
不过到了宋元时代,地方说书人更是添油加醋,在故事里加了秦始皇的身影。你没看错,就是那个统一六国、修筑长城的严厉皇帝。传说他听闻孟姜女的忠贞与勇气,心生好奇,命手下将她接入宫中,想要册封为妃。可孟姜女素来秉性刚烈,断然拒绝,还在宫门前放声大哭:“我只要阿良,休得多事!”说完便自尽殉情。秦始皇闻讯,气得直跺脚,却也无可奈何。于是故事在民间越传越广,好像没有孟姜女,就对不起“忠贞爱情”的美好寓意。
实际上,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刚刚统一天下,长城也还在不同诸侯国的断断续续之间。那时的长城,多是土筑夯土墙,根本不是后来我们看到的巍峨石筑工程。更何况孟姜女的原型活在春秋,秦始皇出生时,她早就被埋在黄土里了,两人时空相隔几百年,哪里可能有交集?若真把这段传奇拿到史书里,就像说白居易和杜甫私下切磋书法一样荒诞不经。
可是故事就是故事,它背后藏着人们对爱情的忠贞向往,对权力暴虐的无声抗议。“孟姜女为了寻找丈夫,一路跋山涉水,脚下的风霜和荆棘,根本没能阻止她的脚步”;“她哭得震天撼地,就像在向整个帝国呐喊:你们的铁血机器,也压不垮一个女子的真情实感”。这样的画面,一旦被塑造成情景剧,就像在心灵深处埋下一颗种子,会随着岁月发芽,开成花。
从宋元到明清,戏曲、小说、画卷里,孟姜女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有的人说她在城墙旁点燃蜡烛,一夜未眠;有人又记载,她曾在城头捧着丈夫的遗骨,对着月光低吟“此恨绵绵,无绝期”。每一个细节,都在提醒观众:爱到深处,可以撼动山河。只要观众买账,悲剧与浪漫就能一路传唱下去。
不过,当我们把目光回到史实,就会发现:那个真正把万里长城修筑起来的,不是一个皇帝一时兴起的工程,而是历经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筑塞,后来秦统一后连成一片,汉代、明代再行修缮才形成今天的面貌。这条蜿蜒在崇山峻岭的防线,每一块砖、每一捆苇丝,都承载了数百万筑城民夫的血汗与生命。可他们的名字,却在历史长河里,大多被淹没,只有“孟姜女”这一张名片,被无数次提起。
为什么偏偏是她?有人说,因为她代表了最纯粹的忠贞;有人又说,其实这是古代社会对暴政的一种“软性反抗”——一位弱女子的嚎哭,比千军万马的起义,更能打动人心,也更难被权力彻底扑灭。你如果追根问底,就会发现:文化的传播,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史实再现,而是一种情感共振和符号重组。
孟姜女哭长城,终究是一场美丽的误会;可是人们对爱情坚贞不渝的情怀,却真真切切地存在。或许正是因为这个故事,才让我们在严寒长夜里,抬头看那斑驳的城墙时,还能听见一声回荡的哭唤——那是古老的信念在山河间回荡,提醒我们:无论权力多么高墙林立,人心深处的真情,终究不会被轻易湮灭。
参考资料:[1]《史记·秦始皇本纪》[2]《中国民间故事集》[3]杨宽《中国先秦史论丛》[4]郭沫若《中国古代传说研究》[5]赵翼《二刻拍案惊奇》
来源:魔法雪碧JSkgsx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