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现象便是,青岛人往往不说自己是山东人,而是称自己为青岛人。这一现象并非表明青岛人不认可自身山东人的身份,相反,它体现出一种蕴含着强烈城市自豪感与优越感的身份认同。同时,也无疑彰显了青岛这座城市在山东举足轻重的地位。
青岛解放
既非北平和平解放,又非济南战火洗礼
提及青岛,不知您是否留意到了一个现象与一段史实?
这个现象便是,青岛人往往不说自己是山东人,而是称自己为青岛人。这一现象并非表明青岛人不认可自身山东人的身份,相反,它体现出一种蕴含着强烈城市自豪感与优越感的身份认同。同时,也无疑彰显了青岛这座城市在山东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段史实便是,在解放战争中,青岛这座城市解放的方式,既不是像北平那样,实现了“和平解放”,也不像济南那样,历经了战火的洗礼。青岛解放的最终结局是以整个城市得以完整地保留而获新生。本文讲述的便是,青岛这一独具特色的解放方式曾经历的那些人和事儿.....
青岛市民庆祝青岛解放(1949年6月2日)
解放战争打到了1949年4月,山东全境内未解放的地方只剩下青岛、即墨和内长山列岛三处。对青岛而言,早在1948年下半年就已处于解放军的三面包围中了。时,驻守青岛、即墨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为第十一绥靖区司令官兼行政长官刘安祺麾下的第32军、第50军、绥靖区独立旅,山东保安第2、4旅,青岛保安旅以及海、空军等约7万余人。时,因解放军山东军区所属地方部队大批补充野战军,准备渡江作战,青岛附近我军作战部队主力是1949年2月组建的32军和胶东军区警备部队,可以参战部队只有12个团,兵力仅3万人左右。相较国民党军,我军不仅兵力和武器装备不占优势,且均由地方部队升级为主力部队,干部战士大都没有经过大战锻炼。正如时任胶东军区司令员贾若瑜所说:“当时青岛的敌我军力对比,国民党占绝对优势。”
行进在青岛日照路上的国民党军
我军之所以未对青岛发起攻击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在1948年底至1949年初,青岛仍有美军驻守,如1948年11月29日,美国太平洋舰队一艘巡洋舰载1250名美军陆战队员抵达青岛,且青岛除了有领事馆,还有许多国家侨民,这无疑是当时青岛局势中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行走在青岛京山路到齐河路上的美军
1949年4月25日,山东军区致电中央军委及华东军区,分析了敌我情况,建议趁青岛国民党军队动摇恐慌之际,以迫敌速走为目的,组织32军和胶东军区部队发动青即战役,集中优势兵力,攻击分散守备之敌,稳步前进,以便在敌军全部撤退时迅速进入青岛,防止敌人破坏城市。4月28日,毛泽东亲自起草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出《同意对青岛举行威胁性攻击》命令,批准山东军区发起青即战役,解放青岛。电文如下:
山东军区并告华东局,粟、张:卯有(4月25日)电悉。同意对青岛举行威胁性攻击,第一步集十二个团,对若干据点试行攻击。得手后看情形再决第二步行动。其目的,是迫使敌人早日撤退,我们早日占领青岛,但又避免与美军作战(此点应与部队干部讲明白)。军委,卯俭(4月28日)
毛泽东在酝酿三天之后才予以批准,表明中央对发起青即战役非常慎重,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才作出的决策,而且电文中使用了“威胁性攻击”、“试行攻击”、“得手后看情形再决第二步行动”等语句,内容非常谨慎。在电报中,还特别要求参战部队“避免与美军作战”,说明解放青岛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问题,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毛是在中共对美政策大格局中思考解放青岛问题的。
面对解放军咄咄逼人的态势,蒋介石密令刘安祺:“保存有生力量,力避被歼,随时准备撤退”。据此,刘安祺将青岛的设防多次进行了调整,最后将青岛外围,由沧口至即墨城,布设了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沿南泉、马山、即墨城、窝洛子、四舍山至海岸一线
第二道防线,从女姑口、城阳、流亭沿白沙河一线
第三道防线,由沧口至李村、沙子口一线
1949年5月3日,我军打响青即战役。按照中央军委制定的“逐步压缩、迫敌早撤,于敌撤退之际,寻机歼其一部或大部”的作战方针。解放军兵分东、中、西三路发起攻击。
截止5月26日,西路军攻占马山,收复即墨县城,突破了第一道防线。截止6月1日,中路军攻占丹山,第二道防线亦被突破。东路军在5月28日夺取铁骑山后,于6月1日攻占了沙子口,第三道防线最终被突破。6月2日拂晓,我军开始向青岛市区推进。
解放军攻占沙子口:国民党军队第三道防线被突破
自5月17日起,美海军西太平洋舰队司令白吉尔部署美军撤离。5月25日,白吉尔发出最后撤离命令。当日停泊前海的美舰于午后全部出港。下午4时,全部美国海军撤出了经营达4年之久的青岛基地。青即战役打响后,刘安祺专程前往溪口见蒋介石,请求将黄浦江、招商局、宁波附近的大小船只征调到青岛,且最终征集到了七八十艘船,集中于青岛“外海的秘密地区待命”。5月19日中午12时,国民党军开始乘船撤离青岛。据悉,从青岛乘船撤离的人数达10万之众。
美海军陆战队登上舰艇准备撤离青岛
6月2日凌晨,敌人已大部撤退,大港一带一片混乱。此时枪声密布,成群难民趁火打劫,港内枪炮声交织在一起。中共地下党人员在大港、小港的出入口部署武装把守起来,后又到冠县路各仓库及小港码头阻止难民行抢,直至解放军进入市区。
解放军进入市区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告成立,青岛市人民政府、青岛市警备司令部正式成立,马保三任市长,谭希林、刘涌分别任警备司令部正、副司令员。
青岛解放当日,青岛市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且于6月2日晚8时开始播音。一声清脆的呼号,随着无线电波,划破硝烟未尽的夜空,把胜利的消息传遍千家万户。发出这一声呼号的是青岛人民广播电台首任播音员杨洁:
“青岛同胞,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刚接管的改名为青岛市人民广播电台,现在开始播音……今天是6月2日,青岛解放第一天……”
播音员杨洁开始了青岛市人民广播电台的首播
彼时无人能想到,37年后人们看到的86版电视剧《西游记》,竟是由这位青岛人民广播电台首任播音员执导的。
青岛的解放,使这座美丽的滨海城市以“兵不血刃而城市完璧”的最佳方式,终归人民怀抱这一结局绝非偶然,除了人民解放军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威胁性攻击、迫敌早退”的方针,中共青岛地下党组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护城”斗争,以及解放军实施了精准克制的军事行动等重要因素外,彼时的青岛最高军政长官、时任国民党第十一绥靖区司令刘安祺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
1903年6月10日,刘安祺生于山东峄县义和庄(今枣庄峄城)。1924年,年方21岁的刘安祺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与王耀武、戴安澜同窗。他加入孙文主义学会,成为蒋介石嫡系将领。北伐中,因作战英勇,从排长逐步升任连长。中原大战后,又因功绩显著晋升为团长。1937年,他出任第87师261旅旅长;1942年,升任第57军军长;1947年,出任71军军长,麾下统辖德械师87师、88师。1948年5月,他调任青岛警备司令兼21兵团中将司令官。尽管身为蒋介石嫡系,但其乡土情结极为浓厚。他对军统特务深恶痛绝,更为看重家族声誉,秉持着“不愿做家乡千古罪人”的信念。
1949年青岛这座城市GDP达3.09亿元,占山东40%,全国排名第七。青岛拥有港口、自来水厂、发电厂、四方机车厂、华新纱厂等17处核心设施,是华北仅剩的工业港口,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彼时青岛居民58万,其中产业工人占12万。水电厂是城市运转核心,一旦被毁,百姓将断水断电,工厂停工导致大规模失业。然,蒋介石深知青岛必失,为“不给解放军留一物”,于1949年4月12日、4月20日、5月10日,三次密电下令“撤离前务必彻底破坏港口码头、水电厂、胶济铁路终点、纱厂及兵工厂,勿留一物于共军”。与此同时,还从上海调运2.3万吨炸药至青岛,分存四方区仓库与港口码头,并提供了“17处要害目标炸城清单”。
解放前的日耳曼青岛啤酒厂
面对蒋介石的严令和军统特务的眼线,刘安祺选择了抗命,尽管他深知抗命风险,此前黄埔嫡系因违令被蒋介石枪杀的事例不在少数。他对自己的“师兄”,时任32军副军长的夏楚中表示:“我是喝山东水长大的,炸青岛就是炸自家祖坟,无颜见父老乡亲。” 他对其心腹,青岛总商会副会长隋石卿动容地说道:“我刘安祺宁抗军令,也要保青岛周全。”,彻底定下了“护城”决心。为此,刘安祺暗中资助隋石卿3000银元,由其组织3000人护厂队,成员包括工人、商会成员与开明军官。有两名军统特务曾潜入四方机车厂试图纵火,被护厂队发现。刘安祺下令公开处决,贴出告示“谁敢破坏青岛一草一木,杀无赦”。撤离青岛前,刘安祺还下令打开军方粮仓与物资库,留下500吨粮食、200箱药品、1000吨煤炭,以及部分医疗器械和工业原料。还他特意贴出告示:“此为民生物资,望后续接管者妥善分配,救济百姓”,尽显对百姓的体恤。刘安祺率最后一批部队登船撤离前,特意检查了水电厂总闸与港口起重机,确认完好无损后,才下令起锚离开青岛。1949年6月2日,解放军进入青岛。接管时,17处要害设施全部完好,自来水、电力供应未中断。商店照常营业,华新纱厂、四方机车厂等3日内恢复生产,百姓生活未受大的影响,青岛这座工业城得以完整保全。
据悉,中共胶东区委、胶东军区和行署曾通过刘安祺好友张公制说服其保全青岛,且刘表示:“我是山东人,哪有不想在本地留个好名誉呀!我接受张老先生的善意……”。
1950年春,刘安祺随第21兵团及第50军撤退到台湾。尽管蒋介石对刘安祺的抗命不尊极为不满,但因将在青岛的军队安全带回有功,且亟需用人,故未予追责。到台后,刘安祺一直在军中任职。1968年,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1995年9月9日,刘安祺病逝,享年92岁。
刘安祺与到台湾的国军将领合影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争议将删除之
来源:心若沉浮安之若素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