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战场上数十万人,士兵却不敢趁乱逃跑,其实原因很简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01:40 1

摘要:有这么一幕:千军万马冲撞而来,旌旗猎猎,呐喊声震天。可在这混乱的战场上,你偏偏看不到士兵们趁乱逃窜的身影。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他们有超人的勇气?还是对战死不惧?答案其实很简单——从春秋到清朝,一部军法史,让逃兵根本无处可逃。

有这么一幕:千军万马冲撞而来,旌旗猎猎,呐喊声震天。可在这混乱的战场上,你偏偏看不到士兵们趁乱逃窜的身影。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他们有超人的勇气?还是对战死不惧?答案其实很简单——从春秋到清朝,一部军法史,让逃兵根本无处可逃。

你想啊,最早有人提出“伍连坐”是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后,秦国把军队拆成了由五人组成的小队。如果一个人擅自脱离队伍,另外四个人不仅要顶上逃兵缺口,还得多服两年苦役。这样一来,大家抱团守住阵脚,你跑了,兄弟们就得一起赔钱、赔命。连坐的可怕之处,不在于额外两年体力活,而是那种“你若叛,我便同罪”的心理压力。于是,逃跑这茬念头连冒一下,都得先问问自己身后四个人答不答应。

而此时汉朝的军纪也不甘示弱。汉武帝征匈奴,大军南征北讨,辽阔疆场上逃兵往往连夜溜。可更狠的酷刑早已准备——“户籍连坐”,如果你逃了家,父母妻儿都要连坐发配边疆。李广护边时,就有几名士卒因畏罪越境投降,最后被诛灭三族。你挂念家人,难道还能鼓起勇气离开营帐?

再看三国曹操那拨人,他的惩治可谓一绝。曹操手下流传一句话:“斩首示众,连坐户齿。”只要一个哨卒溜掉,连他同乡三十家都得受牵连。更别提全家族死罪,这种把“逃兵即叛国”挂在嘴边的做法,一度吓得斥候揪着缰绳都不敢多看营外一眼。临战前夜,马营里有人低声抱怨“这一刀过去,谁给我苟全性命?”,却没有一个敢真正拔腿掉头而去。

可你以为惩得狠就能治根?到了唐朝,军律更加细致。《捕亡律》里明确,战时越阵必斩,且要公告全军:“凡有士卒走脱,不问其父母,不问其妻子,执者斩。”这样的规定,让士兵们哪个敢丢下同袍?宁死不服,你跑,你死;你留,你拼胜;大不了大家同赴黄泉,也不敢一个人先跳出来当逃兵。

不过,战法又得配合实际。唐末军心涣散,募兵制下的士卒多是流民,根本不把家当回事。后梁太祖朱温一招狠的,把逃兵脸上刺个记号——“避军瘗纹”,若再越阵,面对的就是军刀。话说那刺字的疼痛,更令人印象深刻。有个士卒回忆:“当时血珠直往外冒,可我知道,回去要是没字,粪坑底都算好差事了。”原本满营跑的人一下少了一大半,哪还有力气去想如何逃跑?

宋朝倒也有从宽的一面。皇帝对逃兵不喜欢直接砍头,“只要再练兵之后表现好,就能赦免”。可别以为这就是放水——宋人讲究“教化为先”,监军官和地方官一个个都盯着家属,谁家有人逃了,十里八乡都知道。等你退伍回家,才发现亲戚朋友看你的眼神异样,没有退路,你还能跑到哪儿去?

明朝出现了“三逃法”,也就是逃跑一次打十板,二次打二十板,三次直接押赴京城,交由刑部定夺。朱元璋对军令如山,曾号召军中立碑:“三逃者斩。”闯关东的戍边士卒,哪怕饿得皮包骨,也咬牙继续踩着冰雪前行。因为他们明白,一旦退却,就得承受比死亡还难堪的惩罚。

清朝更是将逃跑者定为“极恶”,一逃当斩,二逃连坐,三逃株连九族。康熙年间,索额图曾主张对边防军实行“逃亡者立斩,连坐者加罪”,康熙点头称善——“彼等逃兵,实为大清忤逆树桩,不除不行。”自此,只见旗人汉人狼狈为奸守长城,却再难有人甘愿趁乱溜走。

这些惩治手段看似残忍,可也造就了古代军队惊人的凝聚力。士兵们常常一边抱怨“难道这铁饭碗里就只有枯骨”,一边抬脚踩着冷冽的朝露迈向烽烟。因为他们心知肚明,如果此刻掉头逃跑,后面等着他们的,不仅是刀下的烈火,更有含冤的亲人尸骨。

那么,古代战场上数十万大军为何不见弃卒?并不是铁血意志,而是一套套严密的连坐法、刺字、杖责和株连制度,将生死与家国、同袍紧紧绑在一起。你不能单枪匹马溜走,前有锋锐长矛,后有连坐法网,一旦起步,就像踩进了深坑,只能拼命往前。正因如此,古人宁死不退,才在那冰与血的边关,筑起一道道刀光剑影的铁壁铜墙。

参考资料:[史记·商君列传] 参考资料:[唐律疏议·捕亡律] 参考资料:[明史·刑法志] 参考资料:[清实录·军机处]

来源:老陈看真实历史历史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