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当前中老年群体在网络空间面对的诈骗风险,必须认识到新型手段层出不穷,防控工作亟需多维度联动。
针对当前中老年群体在网络空间面对的诈骗风险,必须认识到新型手段层出不穷,防控工作亟需多维度联动。
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60岁及以上的网民已有1.4亿,且超过六成每日在短视频平台停留两小时以上。
这意味着,中老年人已成为网络内容的主要消费群体,但也成为诈骗分子的主要目标。
近年来,诈骗手段不断升级,其中尤为令人担忧的是“AI换脸”视频诈骗的兴起。
犯罪分子利用深度学习算法,伪造子女或家人形象制作逼真的视频,骗取老人钱财。
仅2023年前半年,相关案件就超过2300起,这种技术的运用极大提高了诈骗的“信度”,让老人难以辨别真假,极易陷入陷阱。
此外,诈骗团伙利用跨平台操作,形成了“短视频引流——社交软件沟通——直播带货变现”的完整产业链。
警方发现,一些团伙同时管理多达200个短视频账户,通过制造虚假内容吸引关注,再引导受害人在社交平台上联系,甚至参加虚假的直播带货,骗取高额资金。
这种“流水线”式的作案方式,加大了打击难度,也提高了风险控制的复杂性。
应对措施方面,国家和地方都加大了整治力度。2023年的“清朗暑期专项”将重点转向中老年网络诈骗,对虚假养生信息、高科技诈骗等集中整治,累计清理违规内容超过12万条。
同时,多个城市推行“银龄守护”计划,比如北京的“智慧助老”行动,培训了10万名老年志愿者,帮助他们增强识别诈骗的能力。
各大平台,如抖音,已上线“长辈模式”2.0,通过增加风险拦截功能,有效阻止高风险交易,试点期间阻止了3.2万笔可疑交易。
但问题并非技术层面就能完全解决。
深层次的困局在于,“供需失衡”和“数字鸿沟”严重制约老人自我保护能力。
城市中老年活动中心的覆盖率仅为58%,农村更低,导致老人在精神文化需求方面远未得到满足。
同时,多达75%的老人难以辨别PS伪造的图片或视频,他们成为可被操控的“易感人群”。
法律方面的滞后也进一步助长了风险。
现行的《电子商务法》等法规对直播带货等新兴场景的监管尚不完善,取证难度大,使涉老诈骗持续泛滥。
我认为,要真正破解“意外之忧”,还得在制度层面完善有关法规,建立快速响应和打击机制。
解决之道在于多管齐下。
首先,应推动建立“银发经济”白名单,规范适老消费市场,杜绝借助虚假宣传获取利润的不良企业。
其次,推广“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等创新模式,丰富老人社交渠道,减少孤独感,是预防诈骗的软实力保障。
同时,研发“防诈骗AI助手”,结合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提前识别高风险内容,主动提醒老人远离危险。
最后,跨部门联合行动不可或缺。
公安、网信和民政等部门应形成合力,建立涉老案件的快速处理机制,提升办案效率和证据收集能力。
在家庭层面,子女也应定期帮助父母更新手机安全软件,开展趣味性强的“反诈广场舞”等宣传,增强老人防范意识。
总之,面对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技术防控、社会共治以及法律完善三方面的融合才是破局之道。
中老年人的网络权益保护,不能只靠一时的技术“扫除”,更要借助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将他们的晚年生活打理得更加安全、温暖。
在防范诈骗的战斗中,每个人都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无论是子女、社区,还是个人,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守护住一份安宁,让老人们在数字时代仍能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与幸福。
来源:灵巧雪碧YTl0B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