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晚清时期建了一所学校,历经155年,今已发展为重点中学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8 01:22 1

摘要:1867年,通州城北一座破庙里,十来个剃着半截辫子的男孩围着洋教士姜戴德,用毛笔蘸着井水在木板上写ABCD。没人想到,这串歪歪扭扭的字母,会在155年后变成北京高考榜单上稳占95%一本率的硬核数据。

1867年,通州城北一座破庙里,十来个剃着半截辫子的男孩围着洋教士姜戴德,用毛笔蘸着井水在木板上写ABCD。没人想到,这串歪歪扭扭的字母,会在155年后变成北京高考榜单上稳占95%一本率的硬核数据。

把一所学校活成“活历史”,靠的不是年头长,而是每次时代翻脸时,它都能抢先一步换对表情。

**第一次变脸:从“上帝”到“国家”**

1928年,陈昌祐接手潞河,第一件事就是把圣经课从必修表上撕下来。学生周一不再祷告,改唱《卿云歌》。他把校训刷成八个大字——“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墨迹未干,就被北洋政府的教育厅请去喝茶。陈昌祐只回一句:“教堂的钟可以敲,中国的钟也得响。”一句话,把潞河从教会男塾彻底拉回中国地盘,比教育部正式收回教育主权早了整整三年。

**第二次变脸:从“书声”到“枪声”**

1941年12月8日,日军把刺刀架在潞河校门,陈昌祐带着图书仪器和两百多名学生连夜逃往西安。火车顶、牛车辕、徒步腿,三个月跑出一幅“教育版长征”。到了西安,没钱没校舍,他把城隍庙改成教室,蒲团当椅子,缺粉笔就用白泥条在石板上写公式。1943级学生李驹后来回忆:“老师一边讲抛物线,一边拿粉笔头演示迫击炮轨迹,讲完题顺口补一句:‘算准了,打小鬼子更准。’”那三年,潞河西安分校给前线送走了68名飞行员、113名译电员,比清华联大早一步把课堂变成战壕。

**第三次变脸:从“黑板”到“芯片”**

2023年9月,潞河把一座民国老仓库爆改成“AI实验室”,屋顶保留原来的榫卯梁,地板却铺了防静电铜箔。学生上午在民国建筑里背《蜀道难》,下午用英伟达A100训练自己的古诗生成模型。校长徐华笑着说:“硬件顶配,是为了让小孩把想象力跑到天花板。”今年拿下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的四个中国高中生,两个来自潞河,项目是用深度学习帮大运河遗址做“数字防腐”。百年前的洋教士要是穿越回来,估计得把圣经换成《Python从入门到精通》。

**三次变脸背后,藏着同一套底层算法:把时代的最大变量,变成学校的增量。**

晚清,变量是“西学东渐”,潞河就最早开理化课,1904年的学生已经在做电解水实验;抗战,变量是“救亡图存”,潞河把操场当练兵场,学生跑百米背步枪;新世纪,变量是“全球竞争”,潞河把国际课程拆成模块,IB高数、A-level物理、国内必修,学生像拼乐高一样自由组合,高考出国两条腿走路,哪条都不瘸。

有人担心:百年名校会不会只剩“名”?看两组刚出炉的数据:2023届高三,95.4%一本率,其中30%进了北清复交;同一年,申请国外名校的136名学生,92%拿到QS前50offer。国内国外两条赛道,潞河用同一套“人格教育”底盘——先教做人,再教做题。学校至今保留一条老规矩:每学期必须完成20小时“社区服务”,替大运河捡垃圾、给通州留守儿童做家教都算学分。成绩可以刷,服务不能水,因为陈昌祐当年定下的KPI只有一句话:“毕业那天,学生得知道自己为何而学。”

站在校史馆,你能看到三件镇馆之宝并排陈列:1903年被烧毁的教堂铜钟,弹孔累累;1944年西安分校的泥条粉笔,只剩半截;2023年学生打印的AI芯片,指甲盖大,却跑了百万级参数。三件东西隔着时空互望,像三代人对暗号——不管世界怎么翻篇,潞河总能在下一秒写下属于自己的注脚。

下一次时代变脸是什么?没人知道。但潞河已经给所有学生发了一张“永久课表”:左手捧得住经典,右手拿得起未来;脚下踩着中国大地,眼里望着世界坐标。这张课表没有下课铃,因为155岁的老校笃定——只要学生还在,下一节课铃就会准时响起。

来源:完美葡萄LG271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