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媒体看准了大众对传奇动作明星的情怀,从“李小龙接班人”到“世界功夫代言”,成龙的故事向来自带流量。谣言制造者只消丢出一句“刚刚传来噩耗”,情绪就能瞬间点燃。点开搜索指数,11月11日那一小时,“成龙 去世”关键词飙到峰值,比前一天同一时段高出八倍。
这一回轮到成龙躺枪,谣言满天飞,说他病逝,连“病榻遗照”都配好了。
自媒体看准了大众对传奇动作明星的情怀,从“李小龙接班人”到“世界功夫代言”,成龙的故事向来自带流量。谣言制造者只消丢出一句“刚刚传来噩耗”,情绪就能瞬间点燃。点开搜索指数,11月11日那一小时,“成龙 去世”关键词飙到峰值,比前一天同一时段高出八倍。
最滑稽的是,所谓遗照竟拼得粗糙:成龙横躺在病床,背景灯光从未出现在任何正规医院;衣领像被橡皮抹过,肤色塌陷毫无层次,典型低级抠图。 两行小字“永久怀念”浮在角落,字体与原片分辨率不符,放大后锯齿明显。一眼假货,可热搜里却真有人含泪悼念。
官方辟谣前,粉丝自发拆解源图。贴吧里有人利用反向图搜,两分钟定位到2012年一家泰国诊所广告。诊所原图里的“病人”其实是位模特,手握保温杯,笑容都没抹干净,就被粗暴换了成龙的脸。
越荒诞的内容越容易扩散,这跟社交平台的算法机制有关。推荐系统优先推送互动率高的帖子,“震惊”“离世”天然带来情绪按钮,一点开、两条评论,就会被继续喂给更多人。平台并不在意真假,它只对“停留时长”负责。
谣言的生命力因此超乎想象。早在2002年,成龙就被“车祸身亡”谣言折腾过一次;2013年又被传“心脏病突发”;2016年还被“客机失事”捆上头条。一次次辟谣,一次次卷土重来,背后逻辑并没有变:
信息不对称 + 高关注度 + 传播门槛极低 = 完美谣言温床。
这次成龙懒得多说,直接用新片物料回击:“《传说》2024年1月1日见。” 一条动态就够对冲。片名也有意思——英文叫“Legend”,拿来回应传闻,轻松又精准:活着的传奇不需要大喊“我还在”,一张海报已经胜过千言万语。
对比之下,李连杰的态度更佛系。十年里他被谣传死了不下五回,最离谱一次是在缅甸“意外枪击”。记者求证,他云淡风轻:“名字拿去用吧,能帮人赚点流量就当做善事。” 这番话听来荒诞,却折射出另一层现实:诉讼成本高,跨国跨平台取证更难,对明星而言,与其四处灭火,不如回归作品。
可并非所有人都能看得开。2017年一位青年演员因被反复造谣“吸毒”“暴毙”,精神崩溃而退圈。法律工具不健全、取证难、跨省跨网追责慢,这些客观因素让维权之路漫长。
技术层面也在推升难度。深度伪造正在普及,AI换脸只需十几秒,门槛从“掌握PS”降到“会点按钮”。今年三月,MIT和Adobe联合发布检测报告,AI合成图准确率已突破92%,却仍有8%漏网。对普通用户而言,识别难度几乎等于零。
更棘手的是“合成 + 过度压缩”。 不法账号在上传时故意降低画质,残影噪点为伪造痕迹盖上被子,自动审核很难抓住。于是我们常见的场景是:原片在高清分辨率下一眼假,劣质转发版本却躲过审核。
面对技术升级,监管正尝试提速。今年4月,国家网信办发布《生成式AI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要求所有生成内容打数字水印并留存底稿。业内估算,一旦强制落地,追溯链路将缩短至小时级。不过轮到地方执行,还需平台配合。
舆论场的混乱,最终还是落回受众素养。心理学有个“真相慵懒定律”——谣言跑赢辟谣,因为人们更愿意相信刺激性的内容。这意味着未来类似“成龙去世”仍会卷土重来,只是主角可能换成另一位流量担当。
想打破循环,唯一有效的做法是降低谣言的收益。 平台不给虚假爆款广告分成,用户不随手转发,创作者没有动力冒险。几家短视频巨头今年开始试水“谣言零收益”计划:一旦被标记造假,即刻暂停所有商业变现功能,并公示七天。商业闭环被掐断,至少能让造谣者掂量代价。
惩罚之外,透明度同样重要。好内容需有稳定出口,正规采访、深度幕后、拍摄手记,都是稀缺资源。平台若只用“谣言扣分”做负向筛选,而不提供正向激励,信息真空依旧存在,造谣者只要换号就能满血复活。
结尾不必煽情。成龙依旧在片场吊威亚,李连杰研究佛学写新书,他们的生命力远比“谣言画像”坚韧。至于我们,动动手指前,先问一句:这张图、这段话,能追溯到可靠来源吗?如果没有,不妨停一停。毕竟转发键再方便,也承担着传播真假的责任。
来源:星里的神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