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那个“人形高音喇叭”,何时能关掉开关?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6 19:36 1

摘要:村里那个“人形高音喇叭”,何时能关掉开关?

亲爱的读者,当你点开这篇文章,脑海里是否已经浮现出一个或几个熟悉的身影?在咱们广大农村,几乎每个村子都存在这样一类人:他们不管何时何地,跟谁说话,都习惯性地用最大的音量输出。那声音洪亮、穿透力极强,宛如一个24小时待机的“人形高音喇叭”,打破了乡村应有的宁静。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既普遍又令人困扰的现象。如果你也曾被这样的声音困扰过,不妨静下心来,看看这篇文章是否说出了你的心声。

这类“高音喇叭”式的乡亲,通常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他们打电话时,仿佛对方在千里之外,必须用吼的;他们教育孩子,全胡同都能听到孩子的“罪状”和父母的斥责;他们三五成群聊天,脏话、酒话、未经证实的“新闻”和充满偏见的言论,都通过高分贝传播开来;甚至夜里归来,那嘹亮的歌声或醉话也能惊醒一村的好梦。他们的声音不具备交流的善意,更像是一种无形的“声波武器”,强行侵入你的耳朵和生活,让你无处可逃。

为什么他们说话非要这么大声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一,是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在过去农耕时代,在田间地头隔空喊话需要大嗓门,这种习惯被带回了村里。其二,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存在感”诉求,试图通过巨大的音量来吸引他人的注意,证明自己的存在和“强大”。其三,很大程度上与个人素养有关,缺乏对公共空间和他人感受的基本尊重,认为“我的地盘我做主”。其四,也可能源于内心的空洞与无知,因为知识的匮乏,使得声音的大小成了他们表达“道理”深浅的唯一工具。

这种持续的高分贝干扰,危害远不止“吵”这么简单。首先,它严重扰民,影响邻里休息、孩子学习、病人静养,让人心情烦躁、神经衰弱。其次,它污染了乡村的听觉环境,让本该恬淡祥和的乡村,变得嘈杂不堪。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一种“声音暴力”,巨大的音量本身就带有攻击性和压迫感,会压制不同的声音,让理性的讨论无法开展,仿佛谁声音大谁就有理,这直接扼杀了乡村公共空间里的真理与和谐。

我们常说“有理不在声高”。一个真正有智慧、有底气的人,往往用平和的语调就能让人信服。反观这些“人形高音喇叭”,他们输出的内容,常常是未经思考的粗话、充满偏见的论断和酒后的胡言乱语。声音的洪亮与内容的空洞形成了尖锐的讽刺。这就像平时乱放烟花爆竹,只有一瞬间的巨响和一片狼藉的纸屑,除了扰民和污染,留不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这种对比,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首先,作为被干扰者,我们不应一味隐忍,可以在合适的时机,用委婉的方式提醒对方,表达“您的声音有点大,影响到孩子学习了”之类的诉求。其次,整个村庄应该倡导一种文明交往、互相尊重的乡风民约,让“轻声细语”成为一种新的风尚。最重要的是,希望“高音喇叭”们自己能有所觉悟,尝试着调低自己声音的“音量键”,去体会一下平和交流带来的不同感受,那将是一种更高级、更受人尊敬的沟通方式。

读到这里,亲爱的读者,你是否也深有感触?你的村里有这样的男人或女人吗?你曾经被这样的声音困扰过吗?你是如何应对的?我非常期待能在评论区看到你的分享。你的每一个评论,都是在为改变这种陋习贡献一份力量和关注。同时,也欢迎你转发和收藏这篇文章,让更多被“声波”困扰的乡亲看到,我们在一起,就能汇聚起改变的能量。

如果你对农村的人情世故、生活百态感兴趣,想看到更多这样贴近生活的分析和文章,欢迎点击我的头像,去主页浏览之前的作品。我写了很多关于乡村文化、现象反思的文字,相信总有一篇能引起你的共鸣。关注我,让我们在下一个话题里,再次相遇,共同探讨我们身边最真实的故事。

来源:乡村码字范小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