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故发生前,小米SU7凭借极致的性价比,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现象级产品。小米汽车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整个行业的神经。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成为中国顶流网红企业家。整个汽车行业掀起一股学小米之风。
「 安全才是科技的终极底色 」
作者 | 沈天香
编辑 | 李国政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2025年3月29日深夜,安徽某高速公路,一辆小米SU7撞击护栏后爆燃,造成3人身亡悲剧。
这场事故是小米的一个转折点。
事故发生前,小米SU7凭借极致的性价比,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现象级产品。小米汽车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整个行业的神经。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成为中国顶流网红企业家。整个汽车行业掀起一股学小米之风。
事故发生后,小米汽车乃至小米科技都受到影响。从汽车订单下滑,到集团市值巨额蒸发;从雷军个人声誉折损,到品牌信任塌方,小米汽车安全事故接连爆发,连锁反应至今仍在发酵,扭转了很多人对小米的印象。
▍01
多米诺骨牌效应
3月致命事故发生后,小米SU7又先后发生起火事件。
最新的一起是11月10日,江苏常州,一辆小米汽车SU7在高速路上发生故障,请拖车拖下高速后,在路边起火。
但车主明确表示,是因车内自行改装的锂电池未及时取出引发火灾,而非车辆本身质量问题。
尽管每一次事故的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但都掀起一阵质疑小米汽车的声浪,导致逐渐烧灭市场的信心——消费者会逐渐忘记其因何起火,却始终记得:小米汽车又起火了!
除了自燃问题,小米汽车今年两次因智能辅助驾驶相关问题,召回小米SU7。第一次是今年1月,召回部分SU7标准版电动车,约3万辆;第二次是今年9月,召回部分SU7标准版,约11.7万辆。
市场反映最真实。
根据乘联分会数据,小米汽车10月零售量约4.87万辆,其中主力车型小米YU7单月销量达3.36万辆,占销量七成。而且,二期工厂投产后,小米汽车交付周期缩短,交付量增长。由此可见,在小米汽车销量中,SU7占比较小。
据媒体报道,小米SU7 Pro和Max版本订单池仅剩约2万单,且新增订单较少,按照当前消耗速度,年内订单池或将彻底枯竭。从市场走访情况来看,小米汽车门店也不似曾经那般火热。
闲鱼上,原本一机难求的订单转售也彻底降温。曾经有人加价两万元抢购订单,如今,订单回收价甚至不到2000元,让早期支付5000元订金的人不挣反亏近3000元。
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小米汽车的危机已传导至整个小米集团。
品牌口碑可以跨业务传导。在小米商城等官方渠道,有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智能家居产品时留言:“连汽车安全都做不好,不敢相信其他产品质量。”部分老用户开始转向竞品。
资本市场反应尤为敏锐。
今年10月13日凌晨,在成都天府大道南段,一辆小米SU7碰撞前车后,越过中央绿化带起火燃烧,驾驶员不幸遇难。事故发生后,“车门无法打开”等相关话题引发热议。
次日,小米集团单月市值蒸发超过2800亿港元,创上市以来最大单月损失纪录。
一周前,高盛PrimeServices团队报告显示:做空小米已成对冲基金共识,过去两周空头头寸激增53%,杠杆倍数创年内新高。这反映市场对小米短期增长前景的担忧。
做空背后,有3个核心理由:一是芯片(手机方面)成本暴涨,利润率承压;二是电动车交付延误与需求疲软;三是业务增速放缓与缺乏催化剂。
市值剧烈波动,反映投资者对小米“手机×AIoT×汽车”生态战略的信心发生动摇——汽车业务作为小米集团未来最重要的增长引擎,其安全危机引发市场对其整体战略落地能力的质疑。
▍02
遭过度营销反噬
曾经,凭借互联网思维+流量营销,小米在多个领域快速起量。
然而,这种重概念、轻实质的营销模式,在遇到安全危机后彻底失灵,甚至让品牌遭到反噬。
更关键的是,随着消费者认知升级,彻底看破其反复使用的过度宣传套路,信任透支加速了口碑崩塌。
不少人认为,小米的营销套路早现端倪,核心是用模糊化、夸大化的词汇制造噱头,缺乏实质性能支撑。
近日,有用户在社交平台爆料称,咨询小米客服后,才得知“巨省电”仅是其空调系列的名称,并非性能指标,感觉被骗。“我当初就是因为‘巨省电’这3个字,一口气买了3台空调,没想到那3个字只是一个噱头,让人很失望。”北京甄先生表示。
小米汽车传播也有类似之处。
小米SU7 Ultra车型标价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在官方宣传中被赋予“复刻纽北赛道原型车”“高效导流散热”的技术光环。但车主提车后却发现,这款高价选装件的风道,未与任何散热系统相连,所谓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仅为视觉装饰。
还有,小米SU7反复宣传为具备L2+级以上智能辅助驾驶、极致安全防护,甚至暗示NOA模式下事故率趋近于零。但实际交付后,辅助驾驶识别延迟、误判等问题频发,最终因相关缺陷导致两次大规模召回。
此外,小米曾强调SU7采用航天级热管理系统,杜绝热失控风险。但多起自燃事故让这一宣传不攻自破。
消费者逐渐发现,小米擅长将普通功能包装成黑科技,将理论数据等同于实际体验。这种文字游戏式营销,在涉及生命安全的汽车产品上,显得格外刺眼。
作为小米的灵魂人物,雷军的个人声誉与企业口碑深度绑定。
在小米造车进程中,雷军的个人IP为品牌带来了巨大流量红利,仅抖音账号最高峰时积累超过4570万粉丝。但现在,这位“全民偶像”正经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目前其抖音账号掉粉近200万,评论区也从一片捧声变成贬低声不断。
粉丝流失的背后,是公众不满其危机应对。
在对安徽事故的声明中,小米强调事故发生时,车辆已切换至人驾状态,却对网友质疑的“2秒反应时间是否合理”“车门为何无法打开”等核心问题避而不谈。这种偏向技术辩解的回应姿态,让一些人反感。
从“为发烧而生”的手机创业神话,到“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的造车宣言,雷军曾凭借真诚与热爱的标签,收获大量拥趸。
但在汽车安全这种关乎生命的底线上,公众期待的是更彻底的责任担当,而非回避话术。
雷军和小米的口碑受损,本质上是其个人品牌与企业责任绑定后的信任透支,这种损失比流量下滑影响更甚。
▍03
破局之道
小米汽车的危机,本质上是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发展与安全底线的矛盾的缩影。
一系列电动车自燃和智能辅助驾驶相关事故,都警示所有车企:无论营销故事讲得多么动人,安全永远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近日,公安部组织完成《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下称《安全技术条件》),飙车炸街、车门把手锁死、动力电池起火等安全隐患,均被列入强制性管控范围。
新国标聚焦四大核心安全领域:
一是限制默认加速性能,乘用车上电后零百加速默认不少于5秒,配备踏板误踩抑制功能。
二是规范智能辅助驾驶,要求驾驶人完成培训方可使用,通过手部、视线监测防止脱手驾驶,行驶中禁用娱乐影像。
三是强化动力电池安全,碰撞后自动切断动力电路,电池需具备热失控预警和定向泄压功能。
四是完善应急逃生设计,车门需配备机械应急把手,事故时非碰撞侧自动解锁,应急窗禁止贴遮阳膜。
新国标为包括小米汽车在内的智能新能源车量身定制,既遏制行业过度营销乱象,也从技术标准层面,筑牢行车安全防线。
汽车消费的核心诉求是安心,而非手机领域的性价比或新鲜感。对小米而言,当前的困局并非无解,破局关键在于彻底摒弃互联网企业的流量思维,回归制造业的本质,重建信任。
一是,在危机应对上,需用坦诚担责替代技术辩解。
二是,在技术研发上,要将安全优先植入产品基因。
三是,在品牌建设上,要完成从网红爆款到可靠品牌的转型。
危机是挑战,也是契机。小米若能在反思改进中,重塑发展理念,将用户安全真正置于营销创新之上,不仅能走出当前的困局,更能赢得更长久的生命力。
这个启示适用于小米,也适用于所有新能源车企。
唯有摒弃浮躁、坚守安全底线,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成为改变人类出行方式的美好产物,而非移动炸弹。这是小米危机带给汽车行业最深刻的思考。
来源:帮宁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