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六点的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国际到达口已经排起了长队。一群背着双肩包、提着印式花纹行李箱的印度旅客,正对着手机翻译软件核对行程,咖喱味混着行李箱滚轮的咕噜声,成了航站楼里最鲜活的早间序曲。与此同时,深圳华强北的电子市场里,操着流利中文夹杂英语的印度商人正和档口
印度人来华暴增320%:成都机场扎堆、深圳街头刷屏,双向奔赴改写跨国图景
清晨六点的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国际到达口已经排起了长队。一群背着双肩包、提着印式花纹行李箱的印度旅客,正对着手机翻译软件核对行程,咖喱味混着行李箱滚轮的咕噜声,成了航站楼里最鲜活的早间序曲。与此同时,深圳华强北的电子市场里,操着流利中文夹杂英语的印度商人正和档口老板讨价还价;上海外滩的观景台上,印度游客举着自拍杆与东方明珠同框;广州的印度餐厅里, Families围坐一桌分享美食——这不是局部场景,而是2025年中国的普遍现象。
官方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印度来华人员同比激增320%,截至9月,中国已向印度公民签发签证超26.5万份,全年预计突破40万份,较2023年实现翻倍增长。从成都的机场成群入境到深圳的街头随处可见,这场史诗级的人员流动热潮,不是偶然的短期爆发,而是政策破冰、市场引力与民间需求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正在悄然改写中印两国的跨国互动图景。
政策破冰:签证便利化打开双向流动闸门
“以前申请中国签证要等半个月,现在线上提交材料,三天就获批了。”在深圳从事电子外贸的印度商人拉吉夫,今年已经是第三次来华,他的口袋里装着有效期五年的多次往返签证。签证政策的优化,是这场人员流动热潮的“催化剂”。近年来,中国持续简化印度公民签证申请流程,推行线上预约、材料减免、加急办理等便利措施,商务签、旅游签的审批效率提升超60%,五年多次往返签证的发放范围不断扩大,为频繁往来的商务人士和游客省去了诸多麻烦。
而印度方面的政策呼应,更让双向流动形成闭环。2025年7月24日,印度正式恢复向中国公民发放旅游签证,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明确表示,这一举措符合各方共同利益,中方愿同印方持续提升人员往来便利化水平。签证壁垒的双向打破,彻底激活了两国人员流动的潜力。某旅游平台数据显示,印度赴华旅游签证申请量在政策落地后一周内暴涨480%,“北京-西安-成都”文化之旅、“上海-杭州-苏州”江南水乡游成为最热门线路。
除了签证便利化,航班运力的快速恢复也为人员往来提供了坚实支撑。目前,中印之间每周直飞航班已恢复至45班次,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等核心城市与新德里、孟买、班加罗尔等印度主要城市。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印度籍入境旅客量同比增长356%,机场专门增设了印英双语引导标识和印度餐饮专区,以应对持续增长的客流。“现在每周有三班直飞新德里的航班,上座率都在85%以上,其中商务旅客和游客各占一半。”机场国际客运部负责人介绍道。
市场引力:机遇与生活质感双重吸引
“中国的电子产业链太完善了,在这里能找到从芯片到成品的所有供应商,这在印度是不可想象的。”拉吉夫在深圳华强北经营着一家电子贸易公司,他的生意覆盖手机配件、智能家居等多个领域,每年要往返中印十余次。深圳作为全球电子产业重镇,凭借完整的产业链、高效的供应链和开放的市场环境,成为印度商人的“淘金热土”。在华强北的电子市场里,印度商户的比例已从三年前的5%提升至18%,他们带来印度市场的需求信息,将中国的优质电子产品销往南亚,形成了“中国生产、印度分销”的跨境贸易模式。
除了商贸机遇,中国的就业市场也对印度人才形成了强大吸引力。在互联网、软件开发、金融服务等领域,不少印度专业人才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在中国企业找到了发展空间。上海某互联网公司的印度籍工程师阿米尔说:“中国企业的技术迭代速度很快,薪资待遇也很有竞争力,而且工作环境包容多元,在这里能学到很多前沿技术。”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印度人才选择通过创业扎根中国,在深圳,只需800元即可注册公司的低门槛政策,让不少印度创业者得以申请工作签证长期居留,进而带动亲友通过工作邀请函入境,形成了独特的“创业+团聚”流动模式。
生活质感的显著优势,同样成为吸引印度人来华的重要因素。印度游客萨曼莎在成都游览了都江堰、武侯祠后,对这座城市赞不绝口:“中国的基础设施太先进了,地铁又快又干净,移动支付非常方便,而且城市环境整洁有序,美食也很丰富。”从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到古色古香的历史名城,从便捷的公共服务到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国的生活品质让许多印度人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在成都,不少印度游客会专门打卡宽窄巷子的茶馆、锦里的小吃街;在深圳,世界之窗、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成为他们必去的景点,这种深度体验式旅游,让短期观光逐渐转向长期停留。
社群效应:“抱团发展”形成聚居生态
“一个印度人扎根后,会把家人、亲戚、朋友都接过来,这是我们的习惯。”在广州经营印度餐厅的老板维杰,已经把妻子和两个孩子接到中国生活,他的餐厅里有三位员工都是通过亲戚介绍来华的。印度人强烈的社群意识,让“链式迁移”成为这场人员流动的显著特征——先遣者在华站稳脚跟后,通过探亲签证、工作邀请函等方式带动亲友入境,形成了“以点带面”的聚居生态。
在深圳的南山、广州的天河、上海的浦东等区域,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印度社群。这些社群里,有专门的印式超市、餐厅、宗教场所,甚至开设了印英双语学校,让印度人在华生活既能融入本地,又能保留自身文化特色。每到洒红节、排灯节等印度传统节日,社群成员会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部分活动甚至吸引了当地居民参与,成为跨文化交流的生动场景。这种社群归属感,让许多印度人在华生活没有“异乡感”,也进一步降低了后续人员入境的心理门槛。
不过,快速增长的人员流动也带来了一些文化适应与城市管理的挑战。有网友反映,在深圳地铁曾遇到印度旅客进食咖喱饭、在上海外滩看到印度游客席地而坐等现象,部分不文明行为引发了争议。对此,相关城市正在积极应对:深圳地铁增加了印英双语文明提示广播,上海外滩设置了指定休息区域并配备多语言引导员,广州、成都等城市则通过社群组织开展文明宣传活动,引导印度旅客尊重本地习俗。“文化差异需要时间磨合,我们既要保障外国旅客的合法权益,也要维护城市的公共秩序,这是一个双向适应的过程。”上海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双向奔赴:从人员流动到深度合作
印度人来华热潮的背后,是中印两国从人员流动到产业合作、文化交流的全方位双向奔赴。在产业层面,印度的软件服务优势与中国的制造业实力形成了互补共赢的格局。杭州某电商平台与印度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多语言跨境电商系统,深圳的电子企业在印度设立组装工厂,这种“中国研发+印度市场”“印度设计+中国生产”的合作模式,正在成为中印经贸合作的新亮点。数据显示,2025年1-10月,中印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12.3%,其中电子信息产品、机械设备、农产品等领域的贸易增长尤为显著。
在文化教育领域,人员流动的增加推动了双向交流的深化。中国多所高校与印度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互派留学生规模逐年扩大。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开设了印地语专业和印度文化课程,印度的瑜伽、音乐、舞蹈也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成都某瑜伽馆的印度籍教练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喜欢瑜伽,他们不仅关注身体锻炼,还愿意了解瑜伽背后的文化,这种文化共鸣非常珍贵。”
更重要的是,人员的频繁往来正在消弭误解、增进互信。过去,中印两国人民的相互认知多来自媒体报道,而如今,面对面的交流让彼此看到了更真实的对方。印度商人拉吉夫说:“以前听人说中国竞争很激烈,但来了之后发现,这里的市场很开放,人们很友善,只要你努力就能获得机会。”中国游客在印度旅游时,也感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情好客。这种民间层面的相互理解,为中印关系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这场印度人来华的“热潮”,不是一时的跟风炒作,而是全球化背景下市场规律、民间需求与政策引导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320%的同比增长数字背后,是中印两国在经济、文化、社会层面的深度契合,是“世界工厂”与“新兴市场”的优势互补,是两个文明古国跨越喜马拉雅山脉的友好对话。
未来,随着中印两国人员往来便利化水平的持续提升,产业合作的不断深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这场双向奔赴还将演绎出更多精彩篇章。对于中国而言,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在保障城市管理有序的同时,充分发挥人员流动带来的经济红利与文化活力;对于印度朋友而言,在享受中国发展机遇与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应尊重本地习俗,主动融入当地社会。
从成都机场的成群入境到深圳街头的随处可见,从商贸洽谈的会议室到文化交流的舞台,印度人来华热潮正在书写中印友好合作的新篇章。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往来于两国之间的普通人,都是文化的传播者、合作的推动者、友谊的见证者,而这种源于民间的深厚联结,终将让中印关系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来源:峡谷中洒脱观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