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马鞍山的城市记忆深处,悠悠岁月沉淀着一段意义非凡的历史。据《马鞍山档案》记载,1954年2月16日,这个看似平凡的日子,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永远镶嵌在这座城市的历史天空中。这一天,没有锣鼓喧天的盛大庆典,没有万人空巷的瞩目仪式,但它却以一种悄然无声却又无比
张顺林 马鞍山生活资讯
在马鞍山的城市记忆深处,悠悠岁月沉淀着一段意义非凡的历史。据《马鞍山档案》记载,1954年2月16日,这个看似平凡的日子,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永远镶嵌在这座城市的历史天空中。这一天,没有锣鼓喧天的盛大庆典,没有万人空巷的瞩目仪式,但它却以一种悄然无声却又无比坚定的姿态,改写了这片土地的命运轨迹。在金泉乡的坚实基础上,“马鞍山镇”正式宣告建立,成为区级建制,隶属当涂县。“马鞍山”这三个字,首次以行政建制名称的身份,庄重地印刻在江淮大地的宏伟版图上,宛如一颗饱含希望的种子,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深深扎根,从此开启了一段从宁静乡野小镇到繁华钢铁新城的波澜壮阔征程。
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复
《同意在金家庄建立马鞍山镇人民政府》
(1954年2月16日)(当涂县档案馆馆藏)
时光回溯到1954年之前,这片被长江母亲河温柔滋养的土地,早已承载着千年的烟火气息和厚重的历史底蕴。金泉乡这个名字,宛如一首优美的诗篇,藏着“金色泉眼”的浪漫诗意。清晨,田间地头弥漫着层层薄纱般的晨雾,如梦如幻,仿佛是大自然为这片土地披上的一层神秘面纱;傍晚,长江岸边闪烁着星星点点的渔火,那是渔民们辛勤劳作的见证,也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温暖希望;村落里,鸡鸣犬吠交织成一曲欢快的乡村乐章,奏响着质朴生活的美好旋律。祖辈们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用粗糙却又充满力量的双手,挥舞着锄头刨开肥沃的泥土,播下希望的种子;他们驾驶着小船,撒开渔网打捞生活的生计,日子虽然缓慢而平淡,却充满了安稳与宁静。那时的人们,或许从未有过一丝遐想,脚下这片熟悉的土地会拥有一个崭新的名字;更未曾预料到,这个名字在未来的某一天,会如同一颗耀眼的明星,响彻整个华夏大地。1954年的春天,仿佛被大自然赋予了特殊的使命,比往年更增添了几分温暖与柔情。当“马鞍山镇”的建制文件正式下达的那一刻,这个消息如同春风一般,迅速传遍了每一个村落的角角落落。老人们缓缓放下手中的烟袋,迈着蹒跚的步伐,围坐在村口那棵古老的槐树下,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岁月的沧桑,反复念叨着“马鞍山”这三个字,嘴里还不时发出轻轻的感叹,眼里满是好奇与期待,仿佛在探寻着这个新名字背后隐藏的无限可能;年轻人则像欢快的小鹿一样奔走相告,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激情与梦想;孩子们则像一群好奇的小天使,追在大人的身后,眨着明亮的眼睛,天真地问道:“为什么叫马鞍山呀?是因为山像马鞍吗?”答案,就静静地藏在这片土地的每一寸肌理之中。境内那座宛如马鞍般的山峦,已经沉默地矗立了千百年。它见证了岁月的悠悠流转,目睹了朝代的兴衰更迭,却从未像1954年这般,被赋予如此厚重而深远的意义。这一年,人们怀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敬意,以山为名,为这片土地赋予了全新的身份标识。这不仅仅是对地理形态的生动写照,更暗含着“承载希望、托举梦想”的深刻寓意——就像马鞍稳稳地架在马背上一样,它要承载起一方百姓的生计,托举起一座城市的未来。建制之初的马鞍山镇,宛如一个刚刚诞生的婴儿,规模不大,设施也十分简陋。这里没有宽阔平坦的马路,只有一条条泥泞不堪的乡间小道,每逢下雨,道路便变得坑洼不平,人们行走在上面,鞋子常常会被厚厚的泥浆紧紧粘住;没有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只有一间间低矮破旧的瓦房茅屋,在风雨中显得格外脆弱;没有机器轰鸣的工厂,只有一些散落分布的手工作坊,它们像是点缀在这片土地上的星星,虽然渺小却充满了生机。但这里的人们,心中却燃烧着一团炽热的火焰,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建设家园的坚定信念。作为首次以“马鞍山”命名的行政区域,大家都憋着一股不服输的劲,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图片来自网络)
镇干部们身先士卒,带头奔波忙碌。他们挨家挨户地走访,每走进一户人家,都带着真诚的微笑,耐心地倾听百姓的心声,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他们在昏暗的灯光下,认真地规划着小镇的发展蓝图,那一笔一划都饱含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责任。镇里的人们也积极响应号召,主动出工出力。他们拿起锄头和铲子,修整道路、开挖水渠,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却没有一个人喊累。识字的先生们更是义务书写公告,他们用手中的笔,将政策法规、建设规划工工整整地写在纸上,然后小心翼翼地贴在镇里的墙上,让每一个人都能清楚地了解家乡的发展方向。那时的马鞍山镇,就像一个温暖和谐的大家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却充满了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马鞍山”这个名字,从诞生之初,就带着一种兼容并蓄的独特气质。金泉乡的原有村落、人口、土地,构成了它坚实的根基,就像大树的根系,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而周边的乡邻、迁徙而来的创业者,则为它注入了新的活力,宛如一股清泉,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人们操着不同的口音,带着各自独特的手艺,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在“马鞍山”的旗帜下,他们成为了亲密无间的一家人。有人辛勤种粮,为小镇提供了丰富的粮食保障;有人捕鱼为生,让鲜美的鱼肉摆上了人们的餐桌;有人打铁锻造,打造出实用的工具;有人经商贸易,促进了小镇的经济繁荣。不同的生计方式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让这个新生的小镇充满了浓郁的烟火气与旺盛的生命力。1954年的那个春天,注定是载入马鞍山史册的辉煌起点。或许当时的人们,还无法想象这座小镇在未来会经历怎样翻天覆地的蜕变。几年后,国家重点钢铁项目如同天降甘霖,落户于此,马鞍山摇身一变,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江南钢城”。从区级建制的小镇,一步步成长为省辖市,实现了质的飞跃;曾经泥泞不堪的小道,在岁月的打磨下,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车辆在上面川流不息;低矮的茅屋,在时代的浪潮中,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所取代,成为了城市繁荣的象征;散落的手工作坊,经过不断的发展壮大,发展成了现代化的大型企业,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但正是1954年2月16日那个看似平凡的日子,为这一切的辉煌成就埋下了伏笔。“马鞍山镇”的建立,让这片土地有了明确的行政归属,就像迷失在大海中的船只找到了港湾;有了统一的发展方向,如同黑暗中的行者看到了光明的指引,为后续的工业建设、城市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像一颗星星点燃了浩瀚夜空,这个名字照亮了这片土地的未来,吸引着无数怀揣梦想的人前来追梦。他们用汗水与智慧浇灌着这片土地,让城市的繁华如花朵般绚烂绽放。
如今,七十多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般匆匆流逝,马鞍山早已脱胎换骨,成为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长江大桥如一条巨龙横跨天际,它连接着城市的两岸,见证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工业园区里机器轰鸣,那是科技与工业的交响,奏响着城市经济腾飞的乐章;公园绿地生机盎然,五彩斑斓的花朵竞相绽放,绿树成荫,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市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是对美好生活的满意与自豪。但无论城市如何发展变化,“1954年”这个年份,“马鞍山镇”这个最初的名字,始终是刻在每个马鞍山人心中的深深烙印,是他们永远无法割舍的根。老一辈的马鞍山人,每当提起1954年,那些尘封已久的记忆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们总能滔滔不绝地说出许多温暖而动人的故事:“那年我才十几岁,跟着父亲去镇上看热闹,第一次听到‘马鞍山’这个名字,觉得特别洋气,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建制后镇上修了第一条石子路,我们再也不用踩着泥巴出门了,那种感觉就像是摆脱了束缚,走向了新生活。”“那时的镇政府就在几间瓦房里,干部们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特别亲切。”这些细碎的回忆,如同珍珠般串联起1954年的温暖与感动,成为城市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年轻一代的马鞍山人,虽然没有亲身经历1954年的那些故事,但他们在长辈的娓娓讲述中、在街头巷尾的历史痕迹中,深刻感受到了这个名字的沉甸甸分量。他们知道,正是1954年的那次建制,让“马鞍山”从一个简单的地理名词,变成了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行政实体,进而成为一座城市的灵魂标识。这个名字,承载着祖辈们的辛勤奋斗,见证着时代的沧桑变迁,更寄托着未来的无限希望。站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回望1954年2月16日那个历史性的时刻,我们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份初心与力量。“马鞍山”这个名字,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带着坚韧、奋进、包容的基因。七十多年来,无论历经多少风雨的洗礼,无论遭遇多少艰难险阻,这个名字始终是马鞍山人心中最温暖的港湾、最坚定的信念。它像一位沉默而睿智的长者,静静地见证着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华丽蜕变;它像一面鲜明而耀眼的旗帜,在城市发展的道路上高高飘扬,引领着马鞍山人不断奋勇前行;它更像一根无形却又无比坚韧的纽带,将一代又一代马鞍山人紧紧相连,传承着“聚山纳川、一马当先”的城市精神。1954年,“马鞍山”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名字。这个名字,是历史慷慨的馈赠,是时代慎重的选择,更是无数人心中难以割舍的牵挂。如今,当我们再次轻轻念起“马鞍山”这三个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城市的繁华与荣光,更能触摸到1954年那个春天的温度与力量,仿佛能听到岁月的车轮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深深辙印。愿每个马鞍山人都能永远铭记1954年的初心,倍加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名字。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他们能够以先辈们为榜样,续写属于马鞍山的新传奇。而“1954年2月16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也将永远镌刻在城市的记忆深处,成为激励后人砥砺前行的不朽精神坐标。(特别鸣谢《马鞍山档案》)(作者简介:张顺林,一位从事新闻工作30年的资深老记者,他多次荣获省级好新闻一等奖。在业余时间,他钟情于文学创作,其作品荣获首届张骞文学奖和“冰洁杯·全国十大实力诗人”称号。他的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被多家报刊杂志和文集采用,如今正坚定地走在情感作家的道路上。)
来源:天门山风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