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00万片酬女主到手,男主分文不拿,观众以为剧组抠门,其实背后藏着一场价值上亿的自由交易。
300万片酬女主到手,男主分文不拿,观众以为剧组抠门,其实背后藏着一场价值上亿的自由交易。
欢瑞世纪大楼的电梯里,常年贴着一张解约流程图,箭头密密麻麻,终点写着“风险自负”。
圈里人扫一眼就懂:想从这家公司全身而退,得掉层皮。
任嘉伦在合约最后半年接下《凤凰台上》,报价栏填了零,箭头直接跳过那张图,换来一张干净离巢同意书。
财务同事把工资表发给他确认,他只回了一句:别写我名字,省得报税麻烦。
彭小苒拿到的那300万,是欢瑞对外报价的正常水平。
她签的是阶段性合约,戏拍完就散,公司抽成比例固定,没有历史包袱。
配角们50到180万的区间,也符合行业通用梯度。
唯独男主这一栏空着,像被烟头烫出的洞,反而让整张表显得真实。
审计师私下嘀咕:零片酬不是慈善,是溢价回购自己。
欢瑞的绑定模式并不新鲜,早年李易峰、杨洋都试过打官司脱身,光诉讼费就烧掉七位数,还搭上两年黄金期。
任嘉伦选择反向操作,把本该装进兜里的1200万片酬折算成解约筹码,公司省下一笔现金流,他拿到自由身,双方对外还能说是“好聚好散”。
这笔账算下来,他损失的是账面数字,换回的却是接下来三部男主戏的议价权,市场报价已经涨到单集180万。
剧组开机那天,制片人把预算表摊给平台看,上面明晃晃写着“男主费用:0”。
平台代表愣了十秒,随后笑出声:这项目风险评级直接降半档,过会更容易。
播出时,《凤凰台上》宣传费只花了同体量剧的一半,热搜全靠观众自来水。
有人调侃“穷得坦荡”,其实穷的是欢瑞的现金流,富的是演员的长期选择权。
零片酬消息一出,最慌的是在拍S+项目的流量生。
他们手里握着千万合同,却被平台临时要求“降薪共渡寒冬”。
对比之下,任嘉伦先一步把风险甩在旧合约里,新戏《风与潮》开价时,央视直接给了S级合同,理由是“演员无历史财务纠纷”。
平台最怕的不是贵,是麻烦,他提前把自己洗成低风险标的。
观众只看见屏幕里的帝王深情,看不见合同里的数字消失。
行业老人透露,顶流真正值钱的时段也就三十岁前后那三四年,用来打官司最亏。
任嘉伦把最值钱的一年折现成“清净”,表面吃亏,实则把最稀缺的时间资源攥回手里。
接下来无论拍主旋律还是古偶,片酬都能全额进自己公司账户,不再被抽走四成。
彭小苒这边拿300万看似稳赚,却也暴露另一个现实:女演员的巅峰期更短,能接到A级女主已属不易,她不敢赌自由身,只能先落袋为安。
两人同剧不同命,不是谁更聪明,而是谁更急需解决眼前的瓶颈。
一个要挣脱绑定,一个要稳固位置,需求不同,选择自然相反。
剧组财务结算后,内部群里有人匿名感慨:零片酬是门技术活,没到那个段位,模仿就是。
普通演员若主动提出零报酬,只会被制片方顺势压价,后续也涨不回来。
任嘉伦敢玩,是因为手里握着待爆库存剧和央视敲门砖,筹码足够厚。
自由不是不要钱,是把短期收益换成更大池子的分成权。
播出尾声,平台后台数据显示,《凤凰台上》会员拉新曲线比预期高18%,广告商追加了两轮中插。
任嘉伦没拿剧组一分钱,却靠角色涨粉180万,品牌方把代言费打到他个人公司账户,税后可比片酬香多了。
彭小苒的商务报价也顺势上浮30%,她团队在朋友圈发“感谢角色”,配图是银行到账短信,数字打了码,零的个数却数得清。
有人算过,如果当初他坚持拿1200万,扣完税和分成,到手约650万,再扣去解约诉讼潜在成本200万,净剩450万。
如今零片酬路线走通,三部戏多出的单集差价合计约1400万,还不包括代言、直播、投资话语权。
数字不会骗人,时间才是最大杠杆。
圈里开始流传“离巢经济学”:与其撕破脸,不如送一部戏,双方体面,还能省税。
几家头部公司把解约条款悄悄改了,允许艺人用“项目折价”换自由,但前提得自带资源。
规则看似松动,其实门槛更高,没作品、没观众缘的小演员连谈判桌都上不去。
自由从来不是零元购,是高价竞拍。
观众再刷到类似新闻,不必急着感动。
零片酬背后都是精密计算,算盘珠子拨得比剧本还细。
我们能看见的只有成片,真正的战场在会议室,那里没有灯光,只有一沓沓合同和一张张止损表。
演员如此,普通人换工作也一样,有人用年终奖换竞业协议解除,有人用假期换推荐信,本质都是拿短期利益换长期空间。
区别在于,娱乐圈把数字放大,把人性摊平,让人一次看清:所有不花钱的买卖,都在暗处标着更大的价码。
来源:完美露珠UfUV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