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7分钟不雅视频被官方认定基本属实,曾琦与祖雄兵已被停职,门诊骤停、科研按下暂停键
17分钟不雅视频被官方认定基本属实,曾琦与祖雄兵已被停职,门诊骤停、科研按下暂停键
这不是猎奇视频的八卦,是一场关于医生边界和公众信任的集体考试
有人愤怒,说这样的医生不配穿白大褂;
也有人惋惜,直言她救过命、治过盲
争论里混着失望、愤怒、难堪,还有一丝无助——谁来给“好医生”的标准划线,怎么划,划到哪
先把人放回到岗位上看
清晨六点,她常拎着病例夹进病房,声音压得低低的,问疼痛、看刀口,顺手把被子往上掖一点
晚上十一二点,办公室的台灯还亮着,她对着屏幕改论文、回学生消息
外面私立医院开过价,她没走,留在省医院的公立序列里
她做过全国不超过一百人能独立完成的高难度眼科手术
有些基层医院把她的手术方案拿去实践,术前会连夜把影像发过来求个主意
她带学生三年发了12篇核心期刊,还主持着20多个项目
我记得一位叫小婷的姑娘,十九岁,孤儿,眼睛辗转做了好几次都没起色,整个人不愿说话
那次手术风险很高,术后她情绪更敏感,病房里消毒水的味道很重,窗外嘈杂,夜里更容易崩溃
曾琦自掏腰包买营养品,几乎每天去坐一坐,听她讲两句碎碎念
那年19岁的小婷在她手术后说,“我又想活下去了”
这样的瞬间很多,没人记录,也没法写进职称考核表
转折发生在一个下午
时间线很清楚:2025年8月18日,下午三点左右,疑似不当行为发生在医院值班室;
10月视频在网上流传;
11月初,不少人发现两人已无排班
2025年11月6日,湖南省卫健委通报:网传作风问题基本属实,二人暂停职务
之后消息雪片一样,私人照片被转发,出差名单被翻出,说法里既有事实也掺着猜测
公开报道称,2025年上半年她以学术等名义出差15次,均与祖雄兵同行,这个细节被很多人反复引用
是否涉及权色交易,目前只是网络流传,尚无权威证实
关于她的年龄,也有40岁和44岁的两种说法,公开报道并不一致
落到现实,后果是立刻的
随后她的门诊量暴跌九成,挂号平台显示无排班
曾经专家号被“秒抢”,现在科室的号源变得冷清;
走廊里,戴着老花镜的老人问导医“那位女主任什么时候回”,得到的回答只有“没安排”
她的5人博士团队陷入停滞,实验台上许多样本等不到负责人签字
有媒体提到,先天性白内障筛查之类可能惠及患者的项目也受拖累
医院的国际认证因为核心岗位出事承压,整个机构的公信力跟着吃紧
这件事的棱角很锋利
有律师提醒,偷拍和传播此类视频可能已经违法,严重的要承担刑责
如果涉及侮辱、传播淫秽物品的情节,那就不只是道德指责,而是法律问题了
与此同时
有医疗伦理专家也指出,一次性无菌中单若被挪用,伤的不是个人,是行业公信力
公器私用这条线,任何科室、任何岗位都不能碰
站在患者的角度,很多人最朴素的衡量只有一个问题:能不能治好
身边不止一个病友说过,医生人品当然重要,但走进诊室那一刻,心里祈求的是“别误诊、别失败”
有调研显示,七成以上的患者最看重治疗效果而非医生私生活,这是现实世界的选择题
而网络世界常把两种立场放到对立面,一方喊“德不配位”,一方说“术业有专攻”
医生不是圣人,但医生也绝不能在规章和公器私用上踩线
我也在想,我们是不是真的在用“完美人设”框住了医生这群人
高强度的工作、复杂的情绪、时时刻刻的风险,一点失当就会被放进显微镜
可如果所有人都背着“零瑕疵”的枷锁工作,谁还敢接那些高风险手术
反过来讲,医生一旦涉及纪律问题,处理也必须不含糊
评价一个医生,私德要守底线,医德要守规矩,专业能力也要被看见
图景很具体
门诊外,老病号拿着厚厚一摞检查单,一遍遍解释以前的手术史;
年轻的住院医在病房来回快步,接过更多杂事;
被牵挂的科研项目安静地躺在文件夹里,等一个“可以继续”
与其把人打成标签,不如让制度说话,让事实落地,让患者受益
对偷拍传播的人,法律如何定性,给一个明确的边界;
对涉嫌挪用耗材、违反作风纪律的,当严肃处理,给同行一个清晰的信号
接下来几天,行业媒体大概率会拿出更系统的规范解读,医院也需要有临时的排班和项目对接方案,别让等待的患者无所适从
大家都在等卫健委的后续通报,细节越清楚,情绪越能落地
最好的结局是依法依规处理个人问题,同时尽快为停滞的项目找到托底方案
这既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年轻医生们的保护
我们需要的不是“完美医生”,而是遵规守纪、专业可靠、能被制度托起也能被制度约束的医生群体
在规则里修补信任,在理性里留住好医生,这句话听上去不热血,却是冷静而踏实的答案
当情绪退潮,也许你我会更愿意把道德评判交给时间,把专业评价交给结果,把惩戒交给程序
来源:老迪文化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