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制革厂的下脚料,原本该进危废站,却被小作坊拉回院子,三口大锅熬成“黄金胶”。
“果冻咬下去像橡皮筋,孩子一口吐出来,舌头还发麻。
”
昨晚,一位妈妈在群里甩出这句话,配图是一袋路边买的散装果冻。
半小时后,有人甩出检测报告:铬超标42倍,工业明胶实锤。
群里瞬间炸锅——“我家冰箱还有半袋!
”“上周才买过!
”
别急着扔,先搞清楚:工业明胶到底怎么混进嘴里的?
先说最黑的环节。
制革厂的下脚料,原本该进危废站,却被小作坊拉回院子,三口大锅熬成“黄金胶”。
熬完不消毒,直接倒进果冻模,冷却、切块、撒糖精,五毛钱一袋往学校门口送。
三年时间,这样的“胶水果冻”流进周边五个区县,直到200多个孩子集体肚子疼,才把人拉出来。
主犯最后判了15年,罚款2000万,可牢能坐,孩子的肾损伤不可逆。
有人吐槽:超市货架不是挺光鲜?
对不起,现在黑产也升级。
去年全国查了217起工业明胶案,同比上升15%,社区团购、直播间成了新重灾区。
便宜是最大帮凶:正规食用明胶一吨四万块,工业胶八千块,差价全让“秒杀价”吃掉。
那是不是以后果冻、酸奶、软糖都得戒?
倒也不用。
三招把“胶水”筛出去,十秒搞定:
1 看SC编号。
包装背面那串“SC+14位数字”相当于身份证,没它直接放回货架。
2 扫码溯源。
微信扫包装二维码,能跳出原料来源、生产批次,跳不出或页面粗糙,八成有鬼。
3 留小票。
真出事,十倍赔偿靠它打底,别嫌麻烦,塞手机壳里就行。
实在懒得研究?
三分钟快检试纸已经在北京、上海超市试点,像验孕棒一样蘸液体,一条线安全,两条线报警。
买不到试纸,就把样品送食药检所,免费,一周出结果。
有人杠:散装才几块钱,至于吗?
说个热乎案例——江西赣州凉皮摊,老板把“食品级工业明胶”五个字印在袋子上,听起来高大上,实际还是制革废料。
一天卖出上千份,被查获时账本显示:成本降了40%,利润翻三倍。
所以别被文字游戏忽悠,只要包装没标“食用明胶(猪皮/牛骨来源)+GB 6783”,再便宜也别碰。
真中招怎么办?
别催吐,留证据:剩一半装保鲜袋,冰箱冷冻;医院挂号说“疑似食源性疾病”,医生会开检验单,结果直接同步疾控中心;12315热线同时打,坐席会要购物小票、就诊记录,后面赔偿流程一路绿灯。
最后说点接地气的:夏天孩子要果冻,直接买整颗水果丢冰箱冷冻,两小时就能啃“天然冰果冻”,省钱又安心。
实在嘴馋,选大品牌小包装,贵不了几块钱,把省下来的医药费拿去撸串更香。
记住一句话:吃进嘴的东西,只要价格低到离谱,就一定有人在暗处替你“省”掉了成本。
别让孩子的肾,为那五毛钱买单。
来源:小艾健康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