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央视后,51岁的海霞亮明新身份,老公是大名鼎鼎的他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7 21:20 1

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 媛媛编辑| 莉莉初审| 甜甜

文| 媛媛

编辑| 莉莉

初审| 甜甜

说起海霞这个名字,只要看过《新闻联播》的人都不陌生。

那张端庄大方的脸,那个字正腔圆的声音,陪伴了无数中国人吃晚饭的时光。

2023年,已经51岁的她突然从《新闻联播》消失了,这一消失就引发了全网热议。

有人说她退休了,有人说她被调岗了,各种猜测满天飞。

直到她的新身份曝光,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她去了河南大学当副校长。

更让人意外的是,她老公竟然是清华大学的生物科学教授罗永章,这位在学术圈赫赫有名的科学家,为了妻子的事业甚至辞掉了制药公司首席科学家的职位。

这对神仙眷侣的故事,到底有多精彩?

海霞能有今天的成就,跟她妈妈的严格教育脱不开关系。

她妈妈是个语文老师,对普通话的要求近乎苛刻。

别人家的孩子回家可以随便说方言,但在海霞家里不行,就连日常聊天都得说标准普通话。

有一次海霞不小心说了句河南话,她妈妈直接罚她站了半小时,就为了让她记住教训。

这种教育方式在外人看来可能有点过分,小孩子在家说话还要被管着,确实挺累的。

海霞小时候也觉得委屈,看着别的小朋友放学后能疯玩,自己却要对着镜子练发音,心里多少有些不平衡。

她妈妈在她嘴里塞石子,让她含着石子读课文,练唇齿音。

刚开始石子总是掉出来,舌头还被硌得生疼,海霞哭过好几次。

这样的训练持续了好几年,海霞参加了三次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大赛,每次都拿了冠军。

那个时候她才十几岁,站在台上念稿子的样子特别自信,台下的评委都夸这孩子发音标准得像播音员。

她妈妈坐在观众席里,脸上虽然没什么表情,心里却乐开了花。

1989年,海霞读高三。

那年北京广播学院到河南招生,这对于想学播音的河南学生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

学校的报名通知贴在公告栏上,海霞每天路过都会多看两眼,心里盘算着怎么说服妈妈让自己去报名。

谁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海霞那段时间学校组织活动,她当了主持人,忙前忙后根本没时间关注报名的事。

等她反应过来的时候,报名时间已经过了。

海霞当时整个人都傻了,坐在教室里哭得稀里哗啦,这可是她唯一的机会啊。

她妈妈知道这事儿后,二话不说就请假去找招生办的老师。

她妈妈也是个有文化的人,知道怎么跟人沟通。

她带着海霞历年比赛的获奖证书,还有学校老师写的推荐信,硬是在招生办门口等了一整天。

招生老师看她这么有诚意,又看了看海霞的获奖记录,破例给了她一个补报名的机会。

海霞拿到这个机会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准备了整整一个月。

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练声,晚上十一点才睡觉。

她把家里的镜子都贴满了纸条,上面写着各种绕口令和新闻稿。

考试那天,海霞的嗓子都喊哑了,但她硬是凭着扎实的基本功,成了那年河南唯一一个被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录取的学生。

1989年9月,海霞拎着行李箱来到北京。

播音系的同学个个都是精英,有的家里是搞艺术的,从小就接受专业训练;有的长得特别漂亮,镜头感特别好。

海霞看着这些同学,心里多少有点发怵,自己一个河南小城来的姑娘,拿什么跟人家比?

她想来想去,唯一能做的就是比别人更努力。

从大一开始,海霞就是宿舍楼里起得最早的那个。

天还没亮,她就爬起来去操场练嗓子。

北京的冬天特别冷,操场上都结了冰,她穿着棉袄在那儿吊嗓子,嘴里呼出的白气在空气里凝成一团。

有个室友早上起来上厕所,看见海霞的床铺是空的,吓了一跳,以为她出事了。

等海霞练完嗓子回来,室友才知道她每天都这么早起。

室友劝她别这么拼,身体要紧,海霞笑着说:"我基础不如你们,不拼怎么行?"

四年下来,海霞练坏了三个录音机,磨坏了五双运动鞋。

她把每天的练习都录下来,晚上睡觉前听一遍,哪里发音不标准就记下来,第二天重点练。

系里的老师都知道有个叫海霞的学生特别能吃苦,每次上课提问,海霞总是准备得最充分的那个。

22岁就成了收视率保证

1993年,海霞大学毕业。

那年央视正好在招主播,她去面试了。

面试官让她现场读一段新闻稿,海霞拿起稿子,从头到尾念下来,一个字都没错,语速平稳,吐字清晰。

面试官当场就拍板,这姑娘行,要了。

刚进央视那会儿,海霞被分配到《午间新闻》和《晚间新闻》。

这两个节目当时收视率不高,就2.5%左右,领导也没抱太大希望。

海霞上岗之前,自己在家把稿子念了几百遍,力求做到万无一失。

1994年,22岁的海霞正式坐上了主播台。

她穿着一身深色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对着镜头开始播报新闻。

那段时间她每天都紧张得不行,生怕念错一个字。

每次播完新闻,她都要回看录像,看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

神奇的是,海霞接手这两个节目后,收视率开始往上涨。

从2.5%到5%,再到10%,最后直接飙到了21%。

观众喜欢她,说她念新闻的时候特别稳,语速快但不急,让人听着舒服。

领导一看这数据,立马就重视起海霞来了,这姑娘是个好苗子啊。

2000年,海霞28岁,事业正处于上升期。

这个时候她认识了罗永章,一个在清华大学搞生物科学研究的教授。

罗永章比海霞大几岁,长得斯斯文文的,说话特别温柔。

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是在朋友的聚会上,罗永章对海霞一见钟情。

罗永章当时已经在学术圈小有名气,他研究的课题还拿过奖。

朋友给他们介绍的时候,海霞对这个戴着眼镜的科学家也挺有好感。

两个人开始约会,罗永章每次都提前查好天气预报,怕海霞淋雨;海霞工作忙,罗永章就给她送饭到台里。

2000年年底,两个人领证结婚了。

婚礼办得很简单,就邀请了双方的亲朋好友。

海霞穿着白色婚纱,罗永章穿着西装,两个人站在一起特别般配。

婚后的生活也挺平淡,海霞继续忙她的主播工作,罗永章继续搞他的科研。

2002年,女儿出生了。

海霞那时候刚30岁,工作压力特别大。

她白天要上班,晚上要回家带孩子,整个人累得不行。

罗永章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主动承担起照顾女儿的责任。

他辞掉了制药公司首席科学家的工作,专心在清华教书,这样时间上能更自由一些,可以多帮海霞分担家务。

有人问罗永章,你一个大科学家,怎么愿意为了老婆放弃那么好的工作?

罗永章笑着说:"她的工作需要全神贯注,我能帮她就帮她,这没什么好说的。"

这话传到海霞耳朵里,她心里特别感动,觉得自己嫁对了人。

2004年,海霞获评全国最受欢迎的"新闻主播"第一名。

这个荣誉对她来说意义重大,说明观众认可她的专业能力。

2007年,央视决定让海霞加入《新闻联播》主持阵容,跟罗京、康辉一起搭档。

《新闻联播》是央视的王牌节目,每天晚上七点准时开播,全国几亿人守在电视机前看。

海霞第一次坐上《新闻联播》主播台的时候,手心都是汗。

罗京是她的工作导师,这位老前辈特别有耐心,每次播报前都会跟海霞对一遍稿子,提醒她注意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康辉跟海霞的合作最默契。

两个人搭档了13年,基本上没出过什么差错。

他们在台上一个念完,另一个立马接上,衔接得天衣无缝。

有一次海霞的稿子临时换了,她在播报的时候眼神跟康辉交流了一下,康辉立刻就明白了,调整了自己的节奏。

这些年里,海霞主持过不少重大事件的播报。

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还有历次阅兵典礼,她都是主播之一。

每次重大事件播报,压力都特别大,因为全国人民都在看,容不得半点差错。

海霞每次都提前好几天开始准备,把稿子背得滚瓜烂熟,确保万无一失。

她还拿过主持界的最高奖项"金话筒"奖。

颁奖那天,海霞穿着一袭长裙走上台,接过奖杯的时候眼睛都红了。

她想起这么多年的努力,想起妈妈当年的严格教育,想起自己在北京广播学院的苦练,所有的辛苦在这一刻都值得了。

51岁的新征程

2023年,海霞51岁。

这一年她做了个让很多人意外的决定——离开《新闻联播》,去河南大学当学术副校长。

消息传出来后,网上炸开了锅。

有人说她是被央视除名了,有人说她是自己想换个环境,各种说法都有。

真实情况是,海霞觉得自己在《新闻联播》已经干了这么多年,该教给年轻人的都教了,现在是时候换个方式继续发挥自己的价值了。

河南大学是她的家乡,她对那片土地有感情,能回去为教育事业做点贡献,她觉得特别有意义。

罗永章对妻子的这个决定特别支持。

他跟海霞说:"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家里有我呢。"

女儿也长大了,不需要他们操太多心,海霞可以放心去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

海霞到河南大学后,主要负责学校的学术工作。

她利用自己多年在媒体工作的经验,帮学校的新闻传播学院改进教学方法,还亲自给学生上课,教他们怎么做一名合格的播音员。

学生们都特别喜欢她,说海霞老师讲课特别接地气,不像有些教授讲得那么枯燥。

她还会跟学生分享自己当年学播音的经历,告诉他们含石子练发音的故事,鼓励他们要坚持练习。

有个学生说自己发音总是不标准,想放弃了,海霞就陪着这个学生练了一个下午,直到她发音准确为止。

说起罗永章,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他在学术圈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他是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的教授,研究的是肿瘤生物学,发表过很多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他还曾经担任过一家制药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年薪百万,前途一片光明。

为了支持海霞的事业,罗永章辞掉了制药公司的工作。

很多人不理解,觉得他傻,放着那么好的工作不做,回去当教授,收入少了一大截。

罗永章倒是看得很开,他说:"钱够花就行,老婆的事业更重要。"

在家里,罗永章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

女儿上学要接送,他负责;家里做饭洗衣,他也包了。

海霞工作忙的时候,经常要加班到很晚,罗永章就在家等她,给她留好饭菜。

有一次海霞临时要出差,罗永章二话不说就调整了自己的课程安排,在家照顾女儿。

罗永章从来不觉得自己委屈。

他说夫妻俩本来就该互相支持,海霞在外面辛苦工作,他在家里把后方稳住,这是他应该做的。

这些年下来,两个人的感情反而越来越好,女儿也教育得特别好,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结语

海霞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

从小时候含石子练发音,到大学四年的刻苦训练,再到《新闻联播》台上的13年坚守,每一步都走得特别扎实。

她有个严格的妈妈,有个支持她的老公,更重要的是她自己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

现在51岁的她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在河南大学继续发光发热。

她和罗永章的婚姻也证明了,真正的爱情就是互相成就,互相支持,一起把日子过好。

信息来源:

中国传媒大学校史资料库(原北京广播学院)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组历年工作档案

河南大学官方新闻发布(2023年人事任命公告)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师名录

中国广播电视主持人"金话筒"奖历届获奖名单(中国广播电视协会)

来源:日常不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