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说孔府家酒,山东老乡的“面子硬通货”。90 年央视天天播“孔府家酒,叫人想家”,广告费砸得比全年利润都高,销量一夜翻 20 倍。可步子迈太大,兼并的小酒厂太多,酒质忽高忽低,最后连老济宁人都摇头:味儿不对了,不如当年散酒香。
小时候家里打酱油得凭票,买酒也一样。供销社玻璃柜里,这四瓶排一排,谁家办事能拎两瓶,整条胡同都高看你一眼。
先说孔府家酒,山东老乡的“面子硬通货”。90 年央视天天播“孔府家酒,叫人想家”,广告费砸得比全年利润都高,销量一夜翻 20 倍。可步子迈太大,兼并的小酒厂太多,酒质忽高忽低,最后连老济宁人都摇头:味儿不对了,不如当年散酒香。
全兴大曲更憋屈。三块一瓶的口粮浓香,成都人拿它当涮火锅的“解辣神器”。97 年酒厂嫌利润薄,转身捧水井坊,把全兴晾在货架上吃灰。等回头想救,商标早被雪藏,老窖池也改了名,如今只剩老票根上“三元”俩字,让人唏嘘。
国康 1935 是贵州“隐形选手”。90 年代末才几十吨产量,坤沙工艺做得规矩,酒体厚、焦糊香勾人,可没钱打广告,出了遵义没人识货。现在扩到几千吨,库存万吨,老酒友蹲直播间蹲到半夜,就为了抢五年前的批次,一开封满屋酱香,像把贵州山风倒进杯里。
最惨的是张弓酒。河南宁陵的“十亿大单品”,当年供销社门口排队,拖拉机一次拉十箱。后来改制、贴牌、内斗三连击,千亩厂区荒草一人高,破酒瓶碎成渣。去年有老工人回去拍视频,发酵池里长满芦苇,弹幕齐刷:小时候偷抿那一口,原来是绝版味道。
四瓶酒,也是四条命。它们一起把 70、80 后的青春灌进肚,又被时代按了清空键。下次回老家,要是翻出一瓶没开封的全兴或张弓,别嫌标旧尘多,留好了——那不只是酒,是供销社玻璃柜里折射出的整个童年。
来源:有趣的扑克l1efF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