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如何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邓智团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7 19:34 1

摘要: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如何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如何以高质量发展

为主题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邓智团

●从供给、需求、投入产出、分配以及宏观经济循环等多个角度入手,推动城市在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等方面全面发展

75问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如何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建设目标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高度契合。“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也被写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当中,作为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在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城市发展正经历深刻变革与转型,城镇化从快速增长转向稳定发展,城市建设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与此同时,人口结构变化、科技创新浪潮、绿色低碳转型等时代课题,也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以高质量为主题推动城市发展,就是从供给、需求、投入产出、分配以及宏观经济循环等多个角度入手,推动城市在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必然选择。具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激发城市创新活力。从供给侧来看,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和服务质量高。这为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满足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创新需求。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需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能够为城市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传统产业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能够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要注重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同时,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培育创新主体,优化创新生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通过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服务,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产业动力。

满足人民群众多元需求,提升城市宜居品质。高质量发展应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这种需求又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的变化。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中,宜居城市的打造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城市建设需根据居民需求,优化空间结构,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推进住房改造,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提高住房质量,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保居民能够便捷地享受到优质公共服务。进一步来说,这就要求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加大文化事业投入,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文化活动场所,同时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

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进城市绿色发展。从投入产出角度,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美丽城市建设中,这一要求得到了充分体现。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要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在工业生产中,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建立完善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强对废旧物资的回收、加工和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碳排放。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大对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的治理力度,严格环境监管执法,确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通过这些举措,积极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打造美丽宜居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收入分配,促进城市共享发展。从分配角度,高质量发展应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且能充分反映各自按市场评价的经济贡献。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过程中,要深入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发展。企业的发展壮大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员工收入水平。应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投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盈利增长。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推动企业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提高员工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通过税收调节等手段,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对高收入群体合理征税,对低收入群体提供税收优惠和补贴,缩小收入差距。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为市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通过这些措施,实现企业、员工、政府多方共赢,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畅通循环优化布局,推动城市协调发展。畅通经济循环节点与优化空间布局的协同,是城市协调发展的核心路径,需在经济循环、都市圈联动、县域赋能、城乡融合中形成闭环。

在经济循环层面,除完善基础设施与应急体系外,更需打通堵点:推动生产端与消费端精准对接,通过数字经济平台畅通供需信息,鼓励企业以消费需求升级倒逼产业创新;在分配环节强化再分配调节,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让经济增长红利更公平地惠及各个群体,从根本上提振消费能力,形成“生产—消费—再生产”的良性循环。都市圈与城市群是空间优化的关键载体,应强化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核心城市—节点城市—卫星城”的梯度格局。通过加密城际铁路、市域快轨等交通网络,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跨城共享,引导核心城市的高端产业向周边疏解,周边城市聚焦配套协作,避免同质化竞争。

还需注意的是,县域经济是城乡衔接的重要支点,既是城市功能向乡村延伸的“桥头堡”,也是乡村资源对接城市的“转换器”,能有效弥合城乡发展差距。一方面,需立足“一县一业”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依托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完善商贸物流、冷链仓储等设施,打造服务乡村的“生活圈”和对接城市的“产业圈”。同时打破城乡要素壁垒,鼓励城市资本、技术入乡,盘活乡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让县域成为要素双向流动的“中转站”。另一方面,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同规同网,实现农村公路、供水供电与城市无缝衔接;引导城市教育、医疗资源下沉,通过“校地合作”“医联体”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此外,推动城市消费市场与乡村生产基地直连,让城乡在要素平等交换中形成“发展共同体”,最终实现全域协调、韧性生长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