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白宫在11月1日深夜发布那份包含解密绝密情报的国家安全备忘录时,华盛顿的焦虑已跃然纸上。这份文件罕见地指控中国科技巨头阿里巴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提供技术支持”,声称其客户敏感数据可能被用于“针对美国的行动”。耐人寻味的是,这份措辞严厉的指控,恰恰发生在阿里巴
当白宫在11月1日深夜发布那份包含解密绝密情报的国家安全备忘录时,华盛顿的焦虑已跃然纸上。这份文件罕见地指控中国科技巨头阿里巴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提供技术支持”,声称其客户敏感数据可能被用于“针对美国的行动”。耐人寻味的是,这份措辞严厉的指控,恰恰发生在阿里巴巴旗下AI模型“千问”在全球市场高歌猛进之际。
美国政府的具体指控包括数据共享、AI和云计算支持,以及所谓的“软件漏洞知识转移”。这些似曾相识的罪名,让人不禁想起此前对华为、TikTok的围剿。阿里巴巴的回应直指要害:“文章中的断言和暗示完全虚假”,质疑这是“恶意公关操作,旨在操纵舆论并诋毁阿里巴巴,以破坏特朗普总统最近与中国达成的贸易协议”。中国驻美大使馆发言人刘鹏宇的批评更为犀利:“在美国缺乏有效证据的情况下,贸然得出毫无根据的结论,对中国进行无端指责。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完全歪曲事实。”
就在白宫忙于编织罪名之时,美国科技界却用脚投出了信任票。英伟达的开源模型基座源自千问,亚马逊使用千问训练其人形机器人,苹果科学家更发现千问3与苹果机器学习框架MLX是“最佳搭档”。根据第三方数据,阿里千问模型全球市场份额最高突破12%,已超越美国的OpenAI和MATLAB系列模型。这种官方抵制与业界追捧的鲜明对比,暴露了美国在AI竞争中的深层矛盾。
美国对千问的恐慌,本质上是其科技霸权松动前的应激反应。当硅谷从顶尖学术界到核心科技巨头都开始深度依赖千问作为创新基座时,美国引以为傲的技术优势正在悄然流失。开源与闭源的路线之争,更凸显了中美AI发展路径的本质差异。美国知名AI大模型依靠大量资金堆砌,且为限制特定国家使用,普遍采用封闭付费模式。相比之下,中国开发的AI模型多采用开源免费模式,这不仅意味着成本优势,更关乎效率提升。AI模型并非依靠前置储存,而是在使用中不断自我学习。模型被使用越多,就越发智能。
美国AI专家Nathan Lambert发出“硅谷是建立在千问之上”的惊叹,道破了天机。英伟达CEO黄仁勋的警告更值得玩味,他呼吁美国政府关注开源模型的战略发展,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些业内声音与白宫的强硬姿态形成微妙反差,折射出美国在技术路线选择上的内在分裂。
说到底,美国真正恐慌的,是中国AI正在绕开它的封锁,构建一个去美元化、去美国中心化的技术新秩序。日本、韩国、东南亚、欧洲……千问的身影无处不在。即便白宫筑起高墙,世界依然选择与中国模型共舞。这意味着,美国试图通过科技脱钩孤立中国的算盘,正在被开源代码一寸寸瓦解。“排挤个寂寞”——这话虽带调侃,却是残酷现实。
“美国指责得越厉害,说明我们做得越对。”这句话或许糙,但理不糙。千问不是武器,却胜似武器;它不带硝烟,却撼动格局。11月7日,千问APP正式登陆国内市场,亿万中国人将同步拥抱这场智能革命。而大洋彼岸的白宫,与其忙着编造借口打压对手,不如低头想想:为何自家的灯塔,照不亮自家的路?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当美国对华为5G技术感到威胁时,它选择了封锁;当TikTok挑战美国社交媒体的垄断地位时,它选择了打压;如今面对阿里千问在AI领域的突破,它又祭出了“国家安全”的大旗。这种模式的重复出现,恰恰暴露了美国在科技竞争中的战略焦虑。
历史从不眷顾守成者。当开源之风吹散封闭的迷雾,真正的技术霸权,终将属于那些敢于开放、善于共享、勇于创新的人。阿里千问,不过是中国崛起的一个缩影;而美国的“千问恐慌”,不过是旧秩序崩塌前的最后一声叹息。
来源:火星方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