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7日至10月1日,第67届ASTRO(American Society for Radiation Oncology)年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ASTRO年会是全球放射肿瘤治疗学领域最重要的会议之一,全面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今年年会的主题是:重新认
2025年9月27日至10月1日,第67届ASTRO(American Society for Radiation Oncology)年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ASTRO年会是全球放射肿瘤治疗学领域最重要的会议之一,全面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今年年会的主题是:重新认识放射医学,探索新适应症(Rediscovering Radiation Medicine and Exploring New Indications)。
针对大会的海量学术内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维虎教授团队开辟【“放”眼看前沿之第十六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ASTRO会后会系列报道】专题,从中筛选部分最新的高质量研究并加以凝练总结,便于大家及时掌握放疗领域最新进展,以更好指导临床实践。
本篇为专栏第三篇:腹部肿瘤治疗进展,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李永恒教授、王洪智教授带队领学。
目录
1.局部晚期直肠癌短程放疗序贯AK104联合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前瞻性、多中心II期研究
2.大分割消融放疗治疗潜在可切除局部晚期胰腺癌的生存结局(MAIBE研究)
3.调强放疗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和阿帕替尼治疗不可手术肝细胞癌:II期单臂研究
4.体部立体定向放疗对比大分割调强放疗治疗局限期中危前列腺癌的Ⅲ期研究(NRG-GU005)
5.膀胱癌辅助放疗(BART):Ⅲ期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果
6.原发性肾细胞癌超大分割体部立体定向消融放疗:FASTRACK与FASTRACK II的汇总分析
01
研究标题:
局部晚期直肠癌短程放疗序贯化疗联合AK104的疗效和安全性:前瞻性、多中心II期研究
摘要号:Oral 112
研究详情
研究背景:本研究评估了基于短程放疗(SCRT)的全程新辅助治疗(TNT)联合AK104(PD-1和CTLA-4双抗)在局部晚期直肠癌(LAR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该研究入组了cT3-T4N0或cT2-4N+的LARC患者。行SCRT(25 Gy/5次)序贯4周期XELOX方案化疗联合AK104(10 mg/kg,d1,q3w)。4周后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术后行2周期XELOX方案化疗。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CR)的患者可采取等待观察(W&W)策略。主要研究终点为CR率[病理CR(pCR)+cCR]。
研究结果:共入组52例MSS/pMMR(微卫星稳定/错配修复正常)患者,中位年龄61岁,直肠系膜筋膜(MRF)受累和壁外血管侵犯(EMVI)率分别为55.8%和57.7%。49例完成评效检查,新辅助治疗完成率为82.7%,9例达到cCR行WW且未出现局部再生长,31例行TME,3例行局切手术,2例未达cCR但拒绝手术,4例仍在等待手术。pCR率和cCR率分别为35.3%(12/34)和46.6%(21/45)。新辅助治疗3-4级血液学、非血液学和免疫相关急性毒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4.7%、5.8%和7.8%,无5级毒副反应。
研究结论:短程放疗序贯化疗联合AK104的CR率较为理想,且安全性良好,有望为直肠癌器官功能保留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一句话点评:
对于局部晚期直肠癌,短程放疗联合化免治疗的全程新辅助治疗已成为新趋势。本研究则聚焦于“双抗”在这一联合模式中的应用,并初步证实了其潜力,为器官保留提供了前景可观的新方案。
02
研究标题:
大分割消融放疗治疗潜在可切除局部晚期胰腺癌的生存结局(MAIBE研究)
摘要号:Oral 292
研究详情
研究背景:潜在可切除局部晚期胰腺癌的最佳局部治疗策略仍不明确。本研究报道诱导化疗后仍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胰腺癌行大分割消融放疗(A-RT)后手术的生存结局。
研究方法:入组经3个月诱导化疗后经多学科评估仍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行大分割A-RT(67.5Gy/15次或75Gy/25次),同步卡培他滨化疗。放疗后1-3月评估手术可行性。主要终点为可切除率和2年总生存(OS)率。
研究结果:共47例患者接受A-RT,中位年龄67岁,中位肿瘤直径为3.95cm。放疗后,16例(34%)患者行腹腔镜探查,13例(28%)行手术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1例,远端胰切除术2例)。中位随访3年,2年OS率为38%,2年远处转移率为73%。未接受和接受切除手术患者的2年OS率分别为31%和54%,2年局部进展率分别为11%和15%。手术后90天内无死亡病例,有2例手术相关3级毒副反应。分别有5例和26例出现3级放疗相关急性和晚期毒副反应。
研究结论: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在3~6个月诱导化疗后接受大分割消融放疗的生存结局较好,消融放疗后手术安全可行,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句话点评:
该研究针对诱导化疗后仍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胰腺癌,探索了 “大分割消融放疗序贯手术” 方案,其结果显示该方案具备一定可行性与生存获益,且手术安全性可控,为该类患者的局部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临床参考。
03
研究标题:
调强放疗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和阿帕替尼治疗不可手术肝细胞癌:II期单臂研究
摘要号:Oral 309
研究详情
研究背景:旨在评估调强放疗(IMRT)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和阿帕替尼治疗不可手术肝细胞癌(uHC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入组未接受过系统治疗、或一线靶向治疗不耐受或进展的uHCC患者。患者接受IMRT(50~60 Gy/25-30次),靶区包括所有可见病灶。放疗期间及放疗后行卡瑞利珠单抗和阿帕替尼治疗,直至满2年,或出现不可耐受毒副反应、疾病进展。主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PFS)期,次要终点包括客观缓解率(ORR)、总生存(OS)期、局部失败率和毒副反应。
研究结果:共入组44例患者,中位年龄57岁。40例(90.9%)患者为Child-Pugh A级,30例(68.2%)患者病灶最大径≥5 cm。40例(90.9%)患者为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BCLC)C期,36例(81.8%)合并大血管侵犯,11例(25.0%)存在淋巴结转移。基于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和RECIST 1.1的ORR均为84.1%,CR率分别为54.5%和13.6%。中位随访33.0个月,中位PFS期为13.8个月,2年PFS率为35.8%。中位OS期为47.8个月,2年OS率为67.4%。2年局部控制率为87.8%。3~4级治疗相关毒副反应发生率为79.5%,无治疗相关死亡病例。
研究结论:调强放疗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和阿帕替尼治疗不可手术肝细胞癌患者生存结局良好,毒副反应可控。研究结果需要在Ⅲ期前瞻性研究中进一步验证。
一句话点评:
对于不可手术肝细胞癌,在靶向免疫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局部放疗可以取得极佳的局部控制率,提高ORR及长期生存获益,虽然3~4级毒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整体可控,可能为该类患者提供新的优选治疗方案。
04
研究标题:
体部立体定向放疗对比大分割调强放疗治疗局限期中危前列腺癌的Ⅲ期研究(NRG-GU005)
摘要号:Oral 1
研究详情
研究背景:旨在对比局限期中危前列腺癌患者中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与中等大分割调强放疗(M-IMRT)的疗效,探索SBRT是否能提高无病生存(DFS)率及患者报告的生活质量(HRQOL)。
研究方法:入组患者按1:1随机分配至SBRT组(36.25 Gy/5次)或M-IMRT组(70 Gy/28次或60 Gy/20次)。在基线、治疗后12个月和24个月使用扩展性前列腺癌复合指数量表(EPIC-26)评估HRQOL。HRQOL的共同主要终点为治疗后24个月肠道和尿路刺激或梗阻(UIO)两个维度中达到最小临床重要差异(MCID)患者的比例。MCID定义为:与基线相比,EPIC-26肠道评分下降≥4分和UIO评分下降≥5分。DFS终点定义为从随机分组至生化失败、局部或区域失败、远处转移或任何原因死亡的时间。
研究结果:共随机698例患者,SBRT组353例,M-IMRT组345例。相较于M-IMRT组,SBRT组2年肠道维度达到MCID的患者比例显著更低(34.9%对43.8%,p=0.034),UIO维度两组无显著差异(33.7%对34.7%,p=0.68)。肠道评分纵向分析显示SBRT有显著优势(p=0.0016)。3年DFS率提示SBRT未优于M-IMRT(88.6%对92.1%)。局部或远处失败极少,但M-IMRT组3年生化失败累积发生率低于SBRT组(4.2%对7.8%,p=0.0367)。
研究结论:36.25 Gy/5次的SBRT相比中等大分割IMRT改善了肠道维度的患者生活质量,尿路刺激或梗阻方面无显著差异,且未改善无病生存率。
一句话点评:
对于局限期中危前列腺癌患者,SBRT相较于中等大分割IMRT能改善患者肠道功能,但在DFS和生化失败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05
研究标题:
膀胱癌辅助放疗(BART):Ⅲ期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果
摘要号:Oral 2
研究详情
研究背景:旨在评估局部晚期肌层浸润性膀胱癌(LA-MIBC)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C)及化疗后行辅助放疗的临床结果。
研究方法:将RC术后高危(T3-4、N1-3、切缘阳性)的非转移性尿路上皮MIBC患者按1:1随机分配至辅助放疗组(RT)或观察组(Obs)。对瘤床和盆腔淋巴结给予50.4 Gy/28次照射。主要终点为2年无局部区域失败生存(LRFS)率。
研究结果:入组153例患者(RT组77例,Obs组76例)。62%的患者为pT3-4期,41%为pN+。在RT组中,14例纳入观察组进行分析(8例未接受或拒绝放疗,4例于放疗前进展,2例不可行放疗)。中位随访23个月,RT组和Obs组2年LRFS率为65.3%对57.4%(HR=0.74;p=0.22),2年无病生存(DFS)率为59.9%对52.8%(HR=0.74;p=0.20)。竞争风险分析显示,RT组LRFS(sHR=0.55;p=0.04)和DFS(sHR=0.55;p=0.03)显著更优。RT组和Obs组2年局部区域控制率分别为91.2%和76.4%(HR=0.27;p=0.004),2年总生存率为68.1%和57.0%(HR=0.80;p=0.4),两组晚期≥3级毒副反应发生率相似(8.5%对10.5%;p=0.6)。
研究结论:对于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和化疗的局部晚期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辅助放疗改善了无局部区域失败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且未增加严重晚期毒副反应。
一句话点评:
对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伴高危因素的局部晚期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接受辅助放疗可显著提升局部区域控制率和无病生存率,且不增加严重晚期毒副反应,本研究为膀胱癌术后辅助放疗提供了新的证据。
06
研究标题:
原发性肾细胞癌超大分割体部立体定向消融放疗:FASTRACK与FASTRACK II的汇总分析
摘要号:Oral 264
研究详情
研究背景:本研究通过汇总两项临床研究(FASTRACK和FASTRACK II)数据,以证实高剂量单次和三次分割体部立体定向消融放疗(SABR)方案在原发性肾细胞癌(RCC)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两项研究治疗方案、入排标准和剂量限制相同。患者均为经病理确诊的RCC,且不可手术或手术高风险。病灶≤4 cm行26 Gy/1次SABR,病灶>4 cm则行42 Gy/3次SABR。主要研究终点为局部控制率。
研究结果:入组107例患者。病灶平均大小4.7 cm。中位随访38个月。72例(69.2%)为透明细胞癌。1、2、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100%和99%。1、2、5年无远处进展(FFDP)率分别为97%、94.5%、83.9%。1、2、5年OS率分别为98%、87.5%、73.6%。平均基线eGFR为59 mL/min。1、2、5年eGFR下降值分别约为9.4 mL/min、13.4 mL/min、15.8 mL/min。1例(1%)接受透析治疗。8例(7.8%)出现3级毒副反应(乏力、呕吐、胸壁或侧腹疼痛和结肠梗阻);未观察到4或5级毒副反应。
研究结论:早期原发性肾细胞癌采用高剂量单次和三次分割的SABR方案疗效显著且能保留肾功能,严重毒副反应发生率低。
一句话点评:
对于不可手术或手术高风险的早期肾癌患者,超大分割SABR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根治性治疗方案。
领衔专家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李永恒 王洪智
校译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董德左 宋马小薇
翻译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崔宇钧 柯希扬
通讯员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滕悦
领衔专家
王维虎 教授
博士、博士后导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放疗科主任
主编《中国原发性肝细胞癌放射治疗指南》
主编《消化、头颈、胸部肿瘤放疗规范和靶区定义》系列丛书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 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肝癌放疗学组 组长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 全国委员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肝癌放疗学组 副组长
北京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 候任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放射治疗专科医师(技师)分会 副会长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消化道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获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
在《癌细胞》(Cancer Cell)、《美国医学会·外科学》(JAMA Surgery)、《肝病学》(Hepatology)等发表论文100余篇
团队介绍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肿瘤的规范化诊治,个体化放疗及多学科综合治疗等。科室以“团结创新,至仁至精”为科训,通过具体项目带领全科进步,借助规范提升临床和科研水平,并努力实现肿瘤领域引领和示范作用。团队年收治新患者约5000例,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50余项,在研各类课题24项,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外科学》(JAMA Surgery)、《柳叶刀·肿瘤学》(Lancet Oncol)、《柳叶刀·呼吸医学》(Lancet Respir Med)、《肝病学》(Hepatology)、《国际放射肿瘤学·生物学·物理学杂志》(IJROBP)、《放射治疗学及肿瘤学》(Radiother Oncol)等期刊上发表科学论文多篇,并主编了《恶性肿瘤放疗规范和靶区定义》系列丛书。
来源: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