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政课的感受与成长
从前在初中,思政课于我而言,是课本上密密麻麻的重点标记,是课后机械性的背诵任务。那时的我,如同一个知识的“接收器”,被动地接受着考点的灌输,对思政的认知局限在“得分点”的框架里,从未想过这门课能与“成长”“思考”产生深刻联结。
步入大学,思政课的课堂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师将课堂的“主导权”交予我们,擂台赛、辩论赛、高端论坛轮番上演,每一次课堂活动都是一次思维的淬炼。
在“真理越辩越明”的辩论赛上,我们围绕“就明星能不能承担起弘扬中国精神的重任”展开激烈交锋。为了准备辩题,我和队友们泡在图书馆,查阅明星的基本价值以及明星是否真的能担任传播中国精神的重任,梳理当代明星典型案例,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构建论证体系。在辩论场上,当对方抛出“明星可以担任传播中国精神的伟大使命”的观点时,我们以“明星不能成为中国精神的传播者”予以回击,引经据典、针锋相对。这场辩论让我明白,思政不是刻板的结论,而是充满思辨的过程,它教会我如何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如何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坚守并完善自己的价值判断。
“思政高端论坛”则让我站在更广阔的视角理解时代与青年的关系。在一次以“乘坐公交车出行”为主题的论坛上,同学们以内蒙,河,甘肃,三大地区的公共交通问题为切入点,结合材料中老年人乘坐公交车出行问题,探讨如何使得公共交通更为便捷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家乡的不同的解决方法,通过指出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共同为公共交通问题出谋划策。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思政课里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不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可以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行动、一个个鲜活的示例来具象化,它激励着我思考自己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思考青年在时代浪潮中应有的作为。
擂台赛的知识竞技更是让我对思政知识的掌握从“死记硬背”转向“活学活用”。在一次关于“网络炫富内容将财富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主要标准从人生观角度看,这种标准可能对个人产生哪些负面影响”的擂台赛中,擂台参赛人员需要根据材料分析不同案例体现的关于炫富产生的影响。从材料中关于青少年炫富问题日益严重,使得青少年陷入拜金主义忽视道德,理想,价值追求等直击问题本源,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每一次快速反应都是对知识理解深度的考验。这种学习方式,让我将思政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工具,能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迅速调用、分析判断。
如今的思政课,于我而言,是思维的训练场,是价值的导航仪。它让我从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长为主动的思考者、探索者和践行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思政的思维去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同学们的激烈竞争,主持人的细心排布,记者的精准排点,评委团队的问题指出,老师的悉心教导,使我明确了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这门课的意义,早已超越了课堂本身,它在我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埋下了求真、向善、尚美的种子,指引我在成长之路上行稳致远。
撰稿人 牛浩
来源:轩怡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