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具体讲,SOLO这次的正式版其实是在把7月那个Beta版给补了一层“大外套”。当时的Beta里有个叫SOLO Builder的智能体,能看图看文能听上下文,会做需求感知、任务拆分、调度工具、执行反馈这一套,擅长的是从无到有,把一个应用从头搭起来,属于“从0到1
具体讲,SOLO这次的正式版其实是在把7月那个Beta版给补了一层“大外套”。当时的Beta里有个叫SOLO Builder的智能体,能看图看文能听上下文,会做需求感知、任务拆分、调度工具、执行反馈这一套,擅长的是从无到有,把一个应用从头搭起来,属于“从0到1”的好帮手。现在正式版在这基础上又加了一个更能干的角色——SOLO Coder,还把并行多任务、上下文压缩、代码变更展示这几项能力给加上,更贴近真实工程的工作方式。
把名字从“The First Context Engineer”改成“The Responsive Coding Agent”,不是改个好听的英文名那么简单。TRAE想表达的是:AI在高度自动化的场景下,不仅要能干活,还得能随时感知当前状态,让人随时把控进度,能同时顶起好几件事,和人协同起来像队友一样。这里的“响应性”既包括速度,也包括对复杂任务拆分和交付质量的把控。
说说新加的SOLO Coder到底怎么跑流程。碰到那种已有仓库要迭代、要重构、要修一堆bug,或者做性能优化,这类“从1到100”的活,单靠Builder那套端到端做新项目的方法不够。现在用户发起对话时可以勾选一个“Plan”选项,让AI先帮拟个开发计划,列出步骤、拆分任务,等你点了确认它才开始动手。这样一来,你在工程上的掌控感强了不少,流程也更正规了。
进入执行阶段时,SOLO Coder会在后台召集多个智能体协同工作,差不多像是给你组了一个AI小队。每个智能体分工明确,各自负责细化的子任务,能减少互相之间的上下文干扰。自定义智能体现在也好操作:你可以把智能体的设定写得很细也行,或者只写一句话让模型自动把完整设定生成出来,两种路子任选,想精细控制就写得明白,想快上手就描述一下。
界面也做了调整,采用三栏布局。左边是多任务列表,支持同时推进不同功能模块,能多线程式地来回切换,还能看到每个任务的实时进度;中间是对话流窗口,显示逻辑优化了,关键步骤或模块完成后会自动折叠成简短摘要,待办项会被智能拆解并标记完成情况,界面上还能一键跳到对话顶部或底部,查看全局或聚焦最新进展都方便;右侧是工具面板,把常用服务整合在一起,像数据库Supabase、LLM服务、部署用的Vercel、支付接口Stripe、设计稿Figma这些都能接上,少了在好几个平台之间跑的麻烦。
技术上两样功能在工程里会用得上:上下文压缩和代码变更展示。多轮对话一拉长,上下文就变得又大又乱,模型注意力会分散,还有可能冒出“幻觉”。压缩上下文能让模型更专注,也能省不少算力和钱。代码变更展示把AI新增或修改的地方清清楚楚列出来,方便开发者逐一检查,这对讲流程、讲规范的团队来说很重要。
回头看,Beta时期的SOLO Builder在把一个项目从无做到有这块挺有用,能迅速搭起端到端的应用。但真实世界的工程更多是不断叠加改动、修旧问题、优化性能,这些才是对工程能力的考验。SOLO Coder就是为了解决这种“维护+迭代”密集型的场景而来的。
这也反映出整个行业的一个动向:AI编程工具不再只是当个小工具来补几行代码,它们开始尝试重构开发流程,把开发过程的多个环节连起来,把AI放到更长的流程里去承担更多角色。对用户来说,这意味着你可以把几个智能体当成一支可调度的“开发队伍”来用,像管理项目组一样去管理AI的协作。
目前TRAE给出了两种模式:IDE和SOLO。IDE模式更像是保留了原来的开发流程,提供智能问答、代码自动补全之类的增强功能,让开发者自己把控节奏;SOLO模式则是把AI放到前台,让它理解目标、承接上下文、调度工具,主动推进开发任务。项目不同,节奏不同,大家可以随时切换,试试哪种更顺手。
上游新闻 马亮报道.
来源: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