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吃瓜网友,热衷给康熙找“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7 17:15 1

摘要:正经史学家埋头翻史料、做考证,结果没人看;网友靠影视剧和野史脑补的“帝王认亲记”,却轻松冲上热搜。

吃瓜这件事,简直刻在了人类DNA里。

最近,大清的瓜田又双叒叕大丰收,康熙的“亲爹”被网友从顺治换成了洪承畴。

正经史学家埋头翻史料、做考证,结果没人看;网友靠影视剧和野史脑补的“帝王认亲记”,却轻松冲上热搜。

图片源自微博

这场堪称今年史学界的最大整活儿,为啥能让人追着吃瓜?背后又是谁在推波助澜?

跟着「克劳锐」,一探究竟吧!


关于吃瓜,认真你就输了


这波康熙身世大讨论,民科圈和营销号绝对是“头号功臣”。

这些民间非专业研究者,总是抱着“颠覆历史”的心态,从犄角旮旯里抠出“证据”,再脑补出一套逻辑看似自洽的故事。

内容经由营销号放大,配上“洪玄烨事件八大疑点”“清朝野史基因验证”“孝庄X洪承畴 康熙是谁的儿子”这种封面标题,“瓜”一下就传开了!

图片源自网络

如果说DNA比对还和科学粘点边儿,可拿康熙和洪承畴的历史画像说事儿,甚至还模拟出他们的年轻长相,就断定二人是父子,这不是纯纯搞笑吗?

且不说复原图本身就有艺术加工成分,就算长得像,在遗传学上能说明啥?天下长得像的人多了去了。

图片源自微博

放在以前,这些说法顶多在小圈子流传,可如今有了社交媒体就不一样了。

即便有中央民族大学严实教授这样的专业人士表示:“从基因科学的角度来看,康熙生父另有其人一说没有证据支持,努尔哈赤、康熙、雍正、弘昼是相同父系。”

但在铺天盖地的“瓜”面前,辟谣的声音却显得格外微弱。

图片源自微博

对大部分网友而言,康熙到底叫啥或许整不明白,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加入这场“史学大辩论”。


三大套路,揭秘“吃瓜”逻辑


其实仔细想想,这些编造的历史故事,和营销号拿捏大众心理的套路,简直如出一辙。

套路一:死抠细节、强行关联

野史创作者最擅长抓个小细节,往逻辑性极差的大事件上硬靠。

三星堆是外星文明,就因为青铜面具的大眼睛像外星人?埃及金字塔是19世纪西方伪造的,因为当时搬不动大石头?美国压根没登过月,流传出来的影像都是棚拍的?……在互联网上,这类奇谈比比皆是。

图片源自网络

可谁规定外星人一定有大眼睛?从公元前到此后数百年,多国历史典籍都提到过金字塔,难道这些都是后人伪造的?如果登月视频是假的,各国顶级科学家为什么不联合反对,他们难道还不如普通网友吗?

套路二:剧情狗血,堪比《故事会》

能被广泛传播的野史,还有个显著特点——基本都自带完整剧情线,有起因、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还带着悬疑感,比电视剧还让人上头。

比如,康熙的身世有“忠臣隐姓埋名”的悲壮;乾隆的故事里有“偷龙换凤”的惊险。更离谱的是,还有人直接把《康熙王朝》《甄嬛传》当“史料”。

套路三:经典戏码加持

野史创作永远绕不开 “绿帽子”“狸猫换太子” 这类经典戏码。

康熙事件里,孝庄与洪承畴的相关传闻,成了关注的焦点,但他俩的这段传说,早在清军入关时就已经有了;而这次康熙是狸猫换太子的说法,在印度佛典、元杂剧里都见过,大众熟知基本都源自《新包青天》。

从这些角度看,康熙这件事太像野史了。可吃瓜群众未必那么在乎真相,毕竟故事只要能吸引眼球,就足够了。


只要有瓜,就不缺围观的人


说到底,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吃瓜源头。

三十年前没有互联网,评书就是“瓜”的放大器。

袁阔成、单田芳等评书大师,在收音机里讲《三国演义》《三侠五义》。这些故事虽有一定历史原型,但核心还是以演义为主,其中还融入了大量书评人的个人演绎。

就拿张飞喝断当阳桥来说,小说和评书的艺术化表达,是为了让故事更具吸引力,凸显张飞的勇猛。要是把这事儿当成史实,张飞得有武侠小说里的“狮吼功”才行。

二十年前,影视剧崛起,成为更大的吃瓜来源。

就像前文提到的,很多人会拿电视剧里的情节当历史,讨论康熙是不是真的微服私访、乾隆是不是很多情、纪晓岚是不是处处与和珅针锋相对。

图片源自网络

如今,社交媒体则成了吃瓜的最新载体。

以前街坊邻居靠影视剧吃瓜,可能只是为了多些谈资;现在却有人为了流量主动造瓜。开局一张图,故事全靠编,不仅编段子,还写“考据文”。

虽然大部分网友吃瓜只是图个乐子,并不在乎大清皇帝到底是谁的儿子,但架不住有人把吃瓜当真,还吵得面红耳赤。

比如,就有人在微博质疑严实教授连评论都不看,觉得他不配研究爱新觉罗。

严教授只能回应:“我不想回答,是因为从科学方法论上,反对一个人的观点是要看其提出的证据是否可靠,论证逻辑是否有问题,而非研究者的身份或者动机。我是什么民族对于讨论的爱新觉罗谱系的问题是无关的。如果是对我的样本取得数据分析、论证过程提出合理质疑,我可以回应。”

图片源自微博

虽然回应的很中肯,可这条内容和“瓜”的传播度相比,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别把吃瓜当真相


偶尔吃瓜图一乐可以,但要是真把这些“野史瓜”当历史真相,可就闹笑话了。

我们得明白:真正的历史,藏在泛黄的史料里,藏在考古的遗迹中,藏在严谨的学术研究里。

或许会有人说严肃历史太难懂、看不懂史料,但其实各大平台有不少优质历史创作者,在严肃与通俗、枯燥与有趣、真实与流量之间,尽量找寻着平衡。

B站百大UP主、粉丝近400万的@渤海小吏 ,内容扎实且文采斐然,不仅视频好看,更是著述等身,更成为当代历史内容创作群体中的佼佼者;抖音精选创作者@攻心与汉桑 ,讲解三国,并不会盲从演义,而是回归《三国志》,提供更学术的视角;还有解读《红楼梦》@米三汉、@张志浩在剥柚子 等创作者,解读人物、分析故事的前提,都是回归文本,尽可能平实客观……图片源自网络

我们当然不能说这些创作者的观点绝对正确、史实引用绝对无误,但至少他们愿意基于原始素材就事论事,很少为了流量造噱头、编故事。

归根结底,越是专业的人越谨慎。多数研究者深耕十几二十年,无非是想为所谓的“历史真相”,增加一点点确定性。

反倒是按照营销号路数,靠搞噱头、编故事博眼球的人,对那些捕风捉影、生拉硬扯的结论,显得极为笃定。

好在抖音、小红书、微博、视频号等各大社交平台,对这类谣言的打击力度越来越大,希望未来可以看到良币驱逐劣币的那一天。


结语


写到最后,我们也无意批判这种现象——毕竟天大、地大,都抵不过网友吃瓜的热情。

我们只是希望,能有更多潜心研究的学者,能以科普者的身份走进社交媒体,为大众带来更专业靠谱的研究成果。这些知识,对那些不热衷于吃瓜的人来说,真的挺重要的。

当然,如果有人坚信康熙的“亲爹”是洪承畴,我们也没法说这个结论一定不对。几百年前的事,就算有DNA测序,恐怕也做不到100%精准。

但话说回来了,到底是哪位专家给二人做了DNA检测,断定他们是亲生父子?这位专家又姓甚名谁?

知道答案的小伙伴,不妨在评论区告诉我们~

来源:TopKlout克劳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