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冬时节,枣庄峄城区石榴精品种植示范园内,寒意挡不住生机盎然。沿着被誉为“网红打卡地”的榴花路前行,智慧温室里良种培育忙,文化博览园里底蕴深,盆景园里匠心藏,一幅以石榴为核、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初冬时节,枣庄峄城区石榴精品种植示范园内,寒意挡不住生机盎然。沿着被誉为“网红打卡地”的榴花路前行,智慧温室里良种培育忙,文化博览园里底蕴深,盆景园里匠心藏,一幅以石榴为核、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2024年峄城石榴产业总产值达43.2亿元,同比增长15.6%!”榴园镇石榴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赵作为介绍。在枣庄石榴精品种植示范园的七彩玻璃温室里,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着土壤湿度与空气温度,水肥药一体化自动喷淋系统精准呵护着27个优良石榴品种。“这是我们的‘智慧大脑’,能让每一株石榴都在最优环境中生长。”赵作为说,该示范园作为省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总投资2.53亿元,建有39座温室和冷棚,配套石榴基因库和良种培育中心,通过组织培养快繁技术,年产种苗30万株、石榴18万公斤,带动周边农户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科技赋能让石榴产业焕发新生,良种培育更成为破题关键。“‘秋艳’是我们培育的国审良种,也是国内唯一的石榴国审良种,核心优势就是抗裂果。”赵作为指着温室里的枝条介绍,以往老品种在秋分后若遇阴雨天或昼夜温差大,裂果率可达30%到40%,价格从每斤5元跌至1元以下,严重影响农户收益;而“秋艳”裂果率不足1%,品质和产量双提升。目前,“秋艳”苗木由枣庄市农业农村局统一培植,通过石榴产业发展办公室对接各村,筛选适合种植的农户报名后统一发放,同时通过扩建苗木基地、对劣质老旧果树嫁接更新等方式逐步推广,预计3年可结果,6到7年进入盛果期。
在中华石榴文化博览园,523份国内外石榴种质资源让人目不暇接——这里作为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石榴种质资源库,种质数量全国第一、世界第四。“从‘秋艳’到拿过北京世园会唯一石榴金奖的‘峄州红’,每一个品种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讲解员介绍,园区还牵头制定了石榴属植物新品种测试国家标准,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真正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2000平方米的国内首家石榴博物馆内,声光电技术重现石榴从起源传播到加工利用的全历程,泛黄古籍、精致木雕与深加工产品,让“一粒石榴”的文化分量扑面而来。
沿着榴花路向东,和顺庄石榴盆景园里别有洞天。36户经营户的108个高标准温室大棚整齐排列,5000余棵造型各异的石榴盆景静静生长。“以前散户经营没规模,现在抱团发展生意火,去年我一户就卖了80多万元!”经营户一边给“盘龙石榴”修剪枝叶,一边介绍。赵作为告诉记者,当地盆景分两类:高档老桩盆景树龄可达七八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数量稀缺无法复制,价格从几千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小盆盆景通过扦插培育,1到3年至5年即可上盆,苗源广可批量复制,价格在100元—500元左右。目前全区一年大小盆景总产量约30万盆,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
此外,示范区地处国家级AAAA级景区冠世榴园,青檀寺、云深处康养研学基地等业态互补,石榴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大会、国际马拉松等活动轮番上演,“赏榴花、摘榴果、品榴宴、玩滑翔”成为峄城旅游新标签。1.2亿元打造的“两横六纵”道路网四通八达,1个省级、10个市级美丽乡村星罗棋布,村庄景点化、全域景区化目标已然实现。
从43.2亿元的产业规模到523份的种质资源,从智慧农业的精准管控到盆景艺术的匠心传承,峄城区正以“一粒石榴”串起产业、文化、旅游全链条。
编辑:俞丹 摄影:李焜染 校对:刘恬
本文来自【新黄河】,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